父母常問:今天在幼兒園吃的什么(飯)啊?而孩子常說不清楚。因為小孩的興趣根本不在一日三餐上。倒是學了什么兒歌,做了什么游戲,孩子能講上一氣。
一天我去接幼兒園中班的女兒,她忽然主動對我講:“今天早上喝牛奶了!”這立刻引起我的警覺。我盡量語氣平和地(提示:面對意外,父母應平靜回應、表達,避免令孩子進一步緊張,而影響其表述的準確、完整;不利于成人了解實情。)問:給爸爸講講吃早飯的事好嗎?她略帶緊張地講:“小剛他、他不好好喝牛奶,一邊喝一邊用勺子攪和,把牛奶都灑了。后來,X老師就生氣了!”她停頓下來(大概是令孩子感到不安、恐懼的情境,在其腦海中閃現出來了),“哦,是這樣。那后來呢?”我用松弛而又帶有鼓勵的口吻說。“后來、后來,X老師就厲害地說他,又盛了滿滿兩大碗牛奶,讓他都喝下去!”女兒臉上露出恐懼、痛苦的表情。我意識到要及時驅散這件事情的陰影,就用平和的語氣,給她說X老師只是一時生氣,不會總是這樣對待小朋友的(提示:孩子剛經歷了負性心理事件,父母首先要及時進行情感接納——體諒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別急著勸說!更恰當的是該說:“你感到很不安,你有些害怕,對嗎?”等等,而后再說)。“你想一想:你們好好喝牛奶的時候,X老師怎么樣對待小朋友啊?(提示:將孩子的注意力從負性心理事件中引導出來,弱化孩子心中肇事者的不良形象)”女兒竭力地回想著:“我、我愛喝牛奶,X老師表揚過我!”女兒露出了些笑意……
此后,我有意問了同班的幾個孩子:“要是誰早上不好好喝牛奶,X老師怎么辦啊?”“讓他和更多的牛奶!”孩子們的回答基本相同。不久碰到小剛的母親,我特意問:“小剛愛喝牛奶嗎?”她說:“很奇怪,原來挺愛喝牛奶的。最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別說牛奶了,就是牛奶味的蛋糕、冰激凌、點心、糖果,他都不沾了。只在幼兒園里還喝些牛奶!真奇怪!”(顯然,我女兒敘述應是客觀的!)
有鑒于此,為了處理好女兒——心靈暴力間接受害者的心靈創傷,我自編了一些含有喝牛奶情節的積極、快樂的小故事講給她聽(提示:避免舊事重提,重點放在:用孩子能夠接納的方式,以積極的情緒影響、感染孩子),去更徹底的驅散那些陰影。回想起來,我很慶幸敏感地發覺了女兒的“異常”,處置尚算及時得當。故至今她對牛奶及相關食品無任何反感。
十幾年后,我作為心理咨詢師再來分析此事:雖沒打罵孩子,X老師的做法無疑是嚴重的心靈暴力行為!粗暴的行為使得小剛把牛奶與恐懼、痛苦、屈辱、無助、壓抑的感受牢固的鏈接了起來,并印刻在腦海中。出于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小剛會很快會“自動淡忘掉”事情的來龍去脈。只有“牛奶=恐懼、屈辱、痛苦、無助、壓抑!”這一強烈的的負面感受,深埋在孩子的心靈深處。以至于他一旦聞到牛奶的味道,就會喚起他心底里的恐懼、痛苦、屈辱、無助、壓抑的感受,進而對奶類食品產生厭惡、拒絕的行為。
一定要精心關注孩子的言談舉止,父母發現異常要及時查明原因;作為成人更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要以“強加于人”的方法對待孩子!我接訪過不少孩子,他們就是父母、長輩心靈暴力的受害者。若孩子只是心靈暴力的旁觀者,按我上述處理方法,就比較好。但若不幸,你的孩子本身就是心靈暴力的直接傷害對象,要本著如下原則來進行處置:
——不要急于當著孩子的面譴責施暴者(無論其在場與否),這對盡快幫孩子擺脫心靈暴力陰影并無直接幫助;反而有可能強化孩子的不良心理感受。
——不要勸孩子別哭,別生氣、別發火,要讓孩子負面情緒及時地、合理地宣泄出來。這對最終幫助孩子走出心理陰影很有好處!
——用平和、鼓勵的語氣,盡可能讓孩子講明事情的過程,通過其他在場者力爭了解、掌握更翔實的信息,以便為在心理干預、法律和行政層面上做出回應,提供有利條件。
——不要僅僅用物質獎勵的刺激(如:買玩具、買好吃的等)來哄孩子,讓其轉移對于負面心理事件的注意力后,而不作進一步處理。越早處理,副作用越小!
——盡快求助專業心理工作者,及時對孩子的心理創傷進行專業處置。
心靈暴力雖然隱蔽、難以察覺,但其危害卻是持續終身的!父母們萬萬不可疏忽大意。只要我們真正關愛孩子,仔細體察其心靈感受,應對得當,就可以讓心靈暴力對孩子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