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王陽明先生《傳習錄》中提到的這些語句
文|守望
因為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介紹了王陽明這個牛人,我上網(wǎng)搜索這位牛人的資料,越發(fā)喜歡,于是網(wǎng)上購一套《王陽明全集》,準備向他好好學習。
書回來之后,我也真是醉了——竟然是古文!我的古文僅限于中學課堂語文老師的教育,并且這些年還忘記很多。
這個年代如果真的想學習,網(wǎng)絡真是太給力了,不懂的可以上網(wǎng)查找。我就這樣緩緩地踏上這次閱讀之旅。現(xiàn)在讀完了《傳習錄(上)》,正在進行著《傳習錄(中)》。因為特別喜歡有些語句里面的思想,所以沒等讀完全集就迫不及待地分享出來。
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
“止于至善”就是處于最完美的境界。修身育人,都必須達到完美的境界而不動搖。
人無完人,但我們可以堅持朝著完美這個方向努力,力爭做最好的自己。這也許才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活法。
2、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盡心上》
孟子說:“盡自己的善心,就是覺到了自己的本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養(yǎng)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tài)度,只是修身養(yǎng)性等待天命,這就是確立正常命運的方法。”
我尤其喜歡“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這句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修身養(yǎng)性,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但同時也能心態(tài)平和地接受衰老和死亡這個客觀事實。
3、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禮記·中庸》
人們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種:第一種人是天生下來就具備其他人不具備的能力,所以成功是天命。第二種人是靠后天的學習努力,不斷地提高自己,最終能悟出有利于自己的行為方式。第三種人不是自己情愿要干什么,是迫于生計或其他的一些事情硬著頭皮去做某些事情,但最終也成功了。這些人都是成功,其過程迥異,但結果相同。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第三種人有很多,處于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堅持好好努力,這樣也會有成功的希望。千萬不能讓抱怨消耗了自己寶貴的能量,還是積極努力開創(chuàng)新篇章消耗自己能量更值得。
4、
王陽明先生說:“意之所在便是物。”縱然大千世界有森然萬物,但只要沒有進入我的“意”,便不能稱之為物。“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現(xiàn)在人們常說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又說你關注什么就會放大什么。
5、
王陽明提出“致良知”。 《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練,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知行合一。
6、
王陽明說要“事上磨練”。 以后我們不論遇到開心的還是難過的事情,首先要拉開自己和事情本身的距離,免得當局者迷。接著就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來了。然后再想想如果王陽明先生遇到這事會怎么辦?經(jīng)過長期這樣的事上磨練,我們慢慢就知行合一,致良知了。
7、
王陽明先生說:“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我們每天克服一下自己的惰性,做一點自己心里不愿意做但應該做的事情,久而久之,自律行為就變成習慣,這樣就可以磨礪調控自己的心性,從而提高自控能力。
這套書讀得很慢,但我相信: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都會為“做最好的自己”增添一份力量的。
作者守望,和孩子們一起成長,分享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個人微信公眾號:wozhuhaishou
聯(lián)系郵箱:wozhuhaishou@163.com
(圖片源自網(wǎng)絡,侵刪)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