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要籍
唐代蘇敬等主持編纂的藥學著作《新修本草》是在《本草經集注》基礎上修訂、增補完成的。全書總54卷,分為本草、藥圖、圖經3個部分。本草部分共載藥844種,分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有名未用等9類,記述了藥物的性味、主治、功用以及產地、采制等內容。藥圖、圖經部分,是征集全國各地所產藥物,據實物摹繪而成圖的。該書對《本草經集注》所載的藥物進行了考證,對唐以前的本草也進行了整理修訂。此著作新增的114種藥物中,如:
郁金、
薄荷、
蒲公英、薟、
劉寄奴等,仍作為療效確切的藥物沿用至今;該書還收載了20余種外來藥,如:龍腦香、
安息香、訶黎勒、
阿魏、
胡椒等,豐富了中國藥學寶庫。《新修本草》作為首部官修本草于唐顯慶四年(659年)頒行天下,影響甚廣,被后世譽為中國的第一部“藥典”,較之1542年歐洲的紐倫堡藥典要早出880多年。
原書亡佚,現僅見有古抄本殘卷存世;今有輯本傳世:日本岡西為人的《重輯新修本草》,我國尚志鈞的《唐·新修本草》。
宋《本草圖經》 宋代蘇頌的《本草圖經》的編纂乃舉全國之力,廣為征集藥材,令人摹繪成圖。即所謂“下諸路州縣應系產藥去處,并令識別人仔細辨認根莖、苗葉、花實形色大小,并蟲魚鳥獸玉石等堪入藥用者,逐件畫圖,并一一開說著花結實、收采時月、所用功效”。《本草圖經》總20卷,目錄1卷,載藥約780條;一種藥材名下,常附有多圖;在其中635種藥材名下,附圖933幅,分別來自150個州郡。該書論述中注重藥物名實的辨析,藥物產地、采收時月、藥用部位的記載,外來及少數民族藥物的收錄、藥性、單
驗方及民間草藥的收集和整理等。
原書初刊于宋嘉七年(1062年),紹圣元年(1094年)刊行小字本,后均亡佚。其藥圖及內容可見于《證類本草》,現有今人尚志鈞《本草圖經》輯復本。
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宋代唐慎微撰,簡稱《證類本草》。全書在掌禹錫《嘉本草》和蘇頌《本草圖經》的基礎上,廣集
民間驗方,各家醫藥名著以及經史傳記、佛書道藏中的有關本草學記載,整理編著而成。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集北宋以前本草學之大成,代表了宋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該書雖為民間醫家個人著作,但由于它高水平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流傳不久,就引起朝野各方面的重視,宋朝依據年號分別校刊增訂為《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紹興本草》等作為國家藥典頒行天下。
將寇宗(shì)《
本草衍義》中的藥物內容逐條加以合編,改稱《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此后各種《政和本草》刊本都是該本的復刻。明代萬歷年間,開始出現《大觀本草》與《本草衍義》合編的刊本,稱為《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
現存《政和本草》主要版本有蒙古定宗四年(1249年)平陽張存惠晦明軒刊本、明成化四年(1468年)原杰氏刊本以及196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原大線裝本等。現存《大觀本草》主要版本有元大德六年(1302年)崇文書院刊本、明嘉靖間刊本、明萬歷五年(1577年)陳瑛刊本等。現存《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主要版本有明萬歷五年(1577年)宣郡王大獻尚義堂刊本、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籍山書院重刊王大獻本等。《紹興本草》在國內早已失傳,但很早就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現有若干種手抄本尚存。
明《本草品匯精要》 《本草品匯精要》是明代弘治年間劉文泰等奉命編纂的官修本草。全書共42卷,分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谷、菜等10部,載藥1 815種。每種藥物按名、苗、地、時、收、用、質、色、味、性、氣、臭等24項加以記述,內容涉及名稱、性狀、產地、采收、炮制、功效、配伍使用等諸方面,其中所繪制的1 358幅工筆
彩繪的藥物圖和制藥圖細膩精美,頗為難得。《本草品匯精要》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完稿進呈孝宗皇帝后,未及刊行,就因劉文泰等編纂者獲罪判刑,致使書稿深藏內宮,無法問世達數百年之久,直至清代才輾轉流出宮外,后流經海外,并博得了極高的評價。
明清均有抄本傳世,現已罕見;1936年有商務印書館鉛印本出版,現分別有今人曹暉、陳仁壽等《本草品匯精要》校注本。
明《本草綱目》 偉大的醫藥學家
李時珍傾畢生精力,廣收博采,實地考察,對明以前的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編纂完成綜合性本草巨著《本草綱目》。該書一經問世,就贏得了極高的評價。“從微至巨”、“從賤至貴”的自然屬性分類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物以類從,目隨綱舉”的編寫原則,使得全書條目清晰,查閱便捷。全書不僅匯集了以往大量的典籍資料,也有作者親身實踐、嚴密考證的研究成果和發現,以及對過去本草中謬誤的指正。它是中國16世紀以前本草學的全面總結,被譽為“東
方藥物巨典”,蜚聲海內外。目前,《本草綱目》已有拉丁、法、德、英、俄、日、韓等文字版本在海外流傳。《本草綱目》在國內的出版印刷更加空前,其版本大致為胡承龍金陵版、夏良心江西版、錢蔚起版、張紹棠版四大系統,其中以胡承龍金陵版為祖本,夏良心江西版出版印數流傳最廣。
清《植物名實圖考》 清朝吳其浚研究植物,考訂名實,是從研究本草著作中開始的,這可從《植物名實圖考》的體例和內容上清晰地看到。全書收載植物1 714種,其中作者新增519種;附圖l 800多幅,分為
谷類、蔬類、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類、
木類等12類,每類按入載“本草”的歷史先后編次為序。吳其浚將所調查采集到的各類植物,加以分類整理,凡認為是本草某品,依年代遠近為序,均歸入各本草名下;凡是可疑的,并非各本草所載的,則另辟專條列之;相同或近似種依類歸并在一起,借以比較、驗證。所繪原植物圖的根、莖、葉特征精細入微,加之植物名稱、性狀、功用等方面的記述,使得研究和確定植物種類的考證更為客觀準確。
傳世的版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陸應谷太原府序刻本、清光緒六年(1880年)山西浚文書局刻本、1963年中華書局重印本等。
我國的傳統醫藥源遠流長,歷朝歷代編著出版的本草學著作數以百計,除了上面所述,還可奉為經典的亦不下數十種,為我國的中醫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