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家孫一奎說:“醫案者何?蓋診治有成效,劑有成法,固記之于冊,俾人人可據而用之。”
近賢趙守真說:“醫案,乃臨床經驗之記實,非借以逞才華尚浮夸也。蓋病情變化,隱微曲折,錯綜復雜,全資醫者慎思、明辨、審問之精詳,曲體其清,洞悉病服何藥而劇,更何藥而輕,終以何方而獲安全,敘之方案,揆合法度。俾讀之者儼然身臨其證,可以啟靈機、資參證,融化以為己用!
《中醫大辭典》稱其為“醫生診治病證的記錄。又叫病案。”
《辭海》則云:“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醫案體現了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
許多名家醫案并非一份簡單的診療記實,也不同于一般的病歷記錄,而是取材于大量病案中的醫案總結,是帶有濃厚學術借鑒性的論文。它能重點反映各位醫家的臨床經驗和學術特色,啟迪人們的思維,從中汲取精華,其中許多臨床見解和實際經驗是一般方書、論著所不易體現的。
二、醫案的意義和作用
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說:“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因此,古往今來,業醫者十分重視對醫案的總結記述;習醫者無不從歷代醫案中獲取營養和啟迪思維。
(-)醫案極大地蘊藏著祖國醫學遺產中的寶貴財富
中國醫學歷史悠久,歷代積累的醫案數量相當可觀。中醫醫案是歷代先賢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從先秦兩漢伊始,迄今數千年,醫案記載越來越多。據統計,從有醫案記載開始至清代末年,累積醫案達2萬余則,清末至近代,名醫醫案更是數以萬計。從清代中葉至清末,醫案專著就有150多部。僅《名醫類案》與《續名醫類案》兩書,就收集清以前名醫佳案8000則。
有許多臨床大家,他們畢生忙于診務,無暇著述。他們的臨床經驗,多由其門人及后學搜集整理為醫案書籍出版,為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遺產。這是中醫治學的真憑實據。這些醫案凝結了醫家十分寶貴的心血,是其臨床經驗的結晶和理論思維的集中體現。正因為如此,清代名醫何鴻舫的一頁處方,東瀛人愿以高價收存。從某種意義上說,醫案比中醫理論性著作的價值更大。因此,有學者認為“讀書不如讀案”。
(二)醫案集中記載了活生生的救死扶傷的臨床事實
中國傳統醫學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頗具經驗醫學特色,而這一特點在醫案中得以充分體現。中醫醫案是在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基礎上的臨床實踐的產物,是任何人不可抹殺、不可忽視、不得不承認的鐵一般的事實。
清朝末年,一位英國醫生患嘔吐證,“屢屢吐,絕食者久矣”,邀請了日本醫生和美國醫生共同為之治療,其結果是“協力治療之,嘔吐卒不止”。當時已認為患者是不起之人,遂求鹽山名醫張錫純“一決其生死”。經過詳細診視之后,張氏說:“余有一策,試姑行之。”即用張氏自制的半夏加茯苓生姜,“一二服后奇效忽顯,數日竟回復原有之康健。”張錫純技高一籌,使得“東西洋大夫”贊嘆不已,敬佩至極。
中醫醫案是歷代醫家一樁樁活生生的救死扶傷的臨床事實,它不是在尸體上的實驗研究,而是在大量的活體上所做的直接的人體試驗,因而具有真實性、生動性、科學性、感人性等特點。
(三)醫案是中醫各學科知識的綜合體現
中醫醫案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匯集醫者中醫理論知識、中醫診斷方法、中藥、方劑學、中醫臨床學、中醫思維方法等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于一身,是醫者中醫學及相關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臨床結晶。
中醫醫案多系理法方藥俱備,每一案例可視為一個完整的辨證論治的范例。學習醫案最明顯的好處,就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學習某一方面的單一內容,而是把中醫的理、法、方、藥、辨證論治有機地融合為一體,通過學習醫案可使中醫藥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比如在舊社會,有些江湖郎中治療蛇咬傷往往都會留一手,這一手方法很巧妙,讓人根本無法察覺。郎中給你治蛇傷,很快就把蛇毒治住了,讓你沒有生命危險,很多癥狀也消除了,可是有一點,傷口老不好,隔上一段時間傷口又腐爛,你又得到郎中那買些藥,管上兩三個月,就這樣拖上一年半載,甚至更長的時間。在江湖上,這叫郎中釣病人,病人養郎中的招數。
竅門:忌鹽。如果讓病人忌鹽幾天,再吃上幾劑解毒生肌的藥,傷口很快就長好。
《素問"金匱真言論》“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豕。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腎家的臭是腐,所以,凡屬腐爛一類性質的病變都與腎有關。腎病需要忌鹽,“多食鹽則傷腎”。
又如:南寧廖炳真老中醫治骨癌經驗。骨癌在所有的癌癥里,疼痛是最劇烈的。而且這個疼痛往往很難止住,就是用上麻醉劑,效果也不見得理想。而廖老有個撒手锏,能使疼痛很快地消除。
在一些中草藥里面加上一味特殊的東西,然后煎湯外洗患處,洗幾次后疼痛就能逐漸消除,不加就完全沒有這個效果。
此物就是棺木的底板上長出的一種東西。
道理:尸體逐漸腐爛,腐爛之物往下滲,滲到棺木的底板上,連同木質一同腐壞,這種東西就是感受這個腐氣而生的。
因此,人們渴望能學到隨證化裁,切合實用的臨床治法和醫療經驗,使中醫藥理論切于臨床實用。那么,古今名醫醫案,大大有助于對基礎理論的學習及應用,加深我們對辨證論治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認識和理解。
又治“一人,年四十余,得溫病十余日,外感之火已消十之八九。大便忽然滑下,喘息迫促,且有煩渴之意。其脈甚虛,兩尺微接即無。亦急用生山藥六兩,煎汁兩大碗,徐徐溫飲下,以之當茶飲完煎渣再飲,兩日共用山藥十八兩,端與煩渴皆愈,大便亦不滑瀉。”
上述兩案中,前案患者為產后氣脫、氣不攝津之大喘大汗癥;后案則為濕病后期氣脫之大便失禁、喘促之癥。面臨危急重癥,張氏單用大量山藥,取其效專用宏、益氣攝納之效,從而力挽狂瀾。其辨證之準確、用藥之精當,反映了張氏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獨特的用藥經驗,這是一般教科書難以學到的。
(四)醫案充分反映了名醫辨證論治和知常達變的心法
中醫學的特色是從整體觀念出發,全面收集并仔細辨別病人的各種癥狀和體征進行辨證論治的。古今名家醫案蘊藏著其寶貴的辨證論治和知常達變的思維方法,每個醫案都凝聚了中醫學家因人而異、個體化治療的思想。蘊含著歷代醫學家的精細的診察能力、卓越的思辨方法和高超的學術思想。其診療技巧常可啟迪后人,供人借鑒。中醫的許多精華就在個案之中,成功個案凝聚了中醫學家個體化治療的思想,是科學的普遍性在特殊性中具體運用,并經實踐檢驗是真理。
失眠一證,臨床比較常見,治療方法多種多樣。而《冷廬醫話》記載:“偶從杭城沈雨溥書坊購得《醫學秘旨》一冊,有治不睡方案云:‘余嘗治一人患不睡,心腎兼補之藥遍嘗不效,診其脈,知為陰陽違和,二氣不交,以半夏三錢,夏枯草三錢,濃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補心等藥而愈’。蓋半夏得至陰之氣而生,夏枯草得至陽之氣而長,二藥配伍,和調肝胃,平衡陰陽而治失眠。
失眠之證,人多以心血不足、心神失養、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等方面辨證施治,多用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之屬,而此案用半夏、夏枯草二藥實為巧妙獨特,對人啟迪良多。
此案為肝火上炎上擾神明,同時痰濕困阻脾胃,脾之清陽不升,胃之濁陰不降,陰陽之氣升降失常而致失眠,故用半夏配伍夏枯草,則是從肝火上炎、胃濁上逆而治,別出心裁,富有創意。
明·徐樹丕《識小錄》中又載:“半夏一名守田,一名水玉,能治夜不寐。姑蘇張濂水,名康忠,常治董尚書潯陽不眠。用百部一兩,半夏一兩,董即得美睡,酬之百金。”本案記載張君以區區百部、半夏二藥治愈失眠,竟得百金之酬,充分說明其效確鑿靈驗。
此案為中上二焦痰濁阻滯,致使肺胃之氣上逆,困擾神明而致失眠,故用半夏配百部而獲奇功。
一例:上海名醫徐小圃曾為一富翁治腹悶痰喘之癥,處方為大黃半斤,數次分服,患者且疑且懼,但服后爽然痊愈。請教于徐小圃曰:“眾醫屢用不效,先生一味奇功,何秘也?”徐答曰:“君素食膏梁厚味,壅塞熱痰,大黃性清下,味香辛,獨行則力猛功專,疏塞清穢,何秘之有?”
清代名醫費伯雄運用飲食療法治療過用人參致盲一案,也頗為神奇:鄭某,體形豐滿,素喜進補。日前將上好人參二兩納入鴨煮食,五日后覺目光模糊,十日后兩目青盲,不能視物,遍治罔效,求診于余。余曰:“五臟六腑之精,上輸于目,因食參過量,氣機遏阻,清氣不能上蒸,精氣不能上注,故盲也。”《內經》云:“益者損之’,可用食療法,囑日服梨汁一碗,使大便日利二至三次。十余日后,兩目已能見物,服至一月,兩目復原,能察秋毫矣。
(五)醫案是成功經驗和反面教訓的最好教材
程門雪先生曾尖銳地指出:“一個中醫臨床醫生,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就會缺乏指導臨床實踐的有力武器,而如無各家醫案作借鑒,那么同樣會陷入見淺識寡,遇到困難,束手無策的境地。”(《中醫年鑒》 1983年)
李忠堂先生治療自汗盜汗,用玉屏風散和當歸六黃湯,效果不明顯,后又按常用量在上述方中加入五味子15g,以圖收斂之效,亦不能如愿。一日,偶閱《謝映盧醫案》,其治療自汗盜汗方內均重用五味子,深受啟發,再遇自汗盜汗,五味子用量加至25g,服藥后果然汗出頓減,直至痊愈。
如:水蛭,古代稱之為“蜞”。
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見到一個病人,右眼被人打得充血,腫如核桃,孫思邈略施小“技”,找來水蛭,放在紅腫處吸血,很快就治好了。
明代汪機通過用“蜞針”治療一例小兒赤疹而發生死亡的教訓,指出其弊端是出血,認為“血去氣不能獨居,”進而指出“蜞針吮出血,可施輕小癥候,若積毒在臟腑,徒竭其血于外無益”。
《圖經本草》認為生于山中的石蛭、生于草中的草蛭以及生于泥中的泥蛭,雖然也能吸血,但“為害亦大”,主張用水蛭為好。
由于王比李年長,名氣也高,李頗有為難之處。于是便對王肯堂說:“公體肥多痰,當有迅利蕩滌,能勿疑乎?”王曰:“當世之醫,推君與我,君定方,我服藥,又何疑也。”李中梓便一反他醫治法,遂用“巴豆霜一味,下痰涎數升,其疾頓愈”。此案說明,即使名醫也有誤診誤治之時,而總結分析失誤原因,從中吸取教訓,將會最終走向成功。
(六)醫案是中醫科研工作不可缺乏的重要臨床資料
醫案是傳統中醫文化瑰寶。醫案是醫者臨床思維高度濃縮概括,是醫學智慧曝光實錄。其源于臨床,來自實踐。撰者根據患者就診時具體的社會、自然、心理環境及時收集四診資料合參分析,把辨證思維過程中直覺感性認識與相關理法方藥的正負效應及疾病轉歸過程中多變量調控進行總結、歸納,并予真實全面的記載。
從某種意義上說,醫案為臨床研究、實驗研究、醫史文獻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或間接的和廣泛的原始素材、思路和方法,是中醫科研工作不可缺乏的重要臨床資料。
例如石瘕一證,歷來多認為是瘀血積于胞宮所致的癥瘕一類的疾患,至今中醫界多持此種看法。
毛對山曾在醫案中記載:元代南邑顧壽五妻王氏,至大辛亥年(1311年)懷孕40年未生產,亦無所苦。遺言必剖腹查看,其夫從她遺體腹中剖出一成形男胎,已堅如鐵石。近人蒲輔周先生亦記有一孕婦流產后下一物如豆大,堅硬如石。而1980年我國電視曾報道,從一例妊娠35年未產的婦女腹中取出一化石胎兒的病例。以上病案說明,《內經》所說的石瘕應該是以化石胎兒為主癥的一種疾患。該病生于胞宮,以腹大,月事不以時下,狀如懷子為特征。為何有的孕婦妊娠竟會使胎兒鈣化?這一機制仍未明確,但醫案則為進一步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臨床資料。
(七)醫案學習是掌握中醫竅門、登堂入室的鑰匙
醫案學習是掌握學習竅門登堂入室的鑰匙。每個醫案都反映了醫生救治病人的活生生的事實。其間醫家的望診之神、聞診之圣、問診之工、切診之巧盡現其中,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靈活運用,內治、外治、針灸、推拿、氣功、導引、食療等等巧施合用,其識病之準、辨證之精、組方之巧、用藥之妙,常令人贊嘆不已,拍案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