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癥為臨床上所常見,失眠重癥,頑固性失眠亦不少見,中西藥頻投,反復不愈,頗為難療,痛苦萬分,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國醫(yī)大師路志正教授被譽為雜病圣手,診治失眠,尤其是頑固性失眠,療效頗佳,經(jīng)驗豐富,侍診于側,獲益良多,不揣愚陋,管窺如下。
1法自心出重圓機
近一年來,隨路師侍診數(shù)十次,診治頑固性失眠或原有其他疾病但以失眠為主癥的病人共73人次,其中男47人次,女26人次;年齡以40~60歲患者最多,為52人次,占總數(shù)的71.1%;所伴疾病以高血壓病、高脂血癥、胃腸病、肝膽病、糖尿病、腫瘤、冠心病等為多見。在這73人次中,路師親擬治法30余法,處方主方73張。所擬之治法,常用的依次為:益氣養(yǎng)血(陰)法、疏肝和胃法、調理心脾法、調理肝脾法、調理脾腎法、和解樞機(少陽)法、交通心腎(瀉南補北)法、運(醒)脾和胃法、溫膽安(育)神、和胃降濁(逆)法、清心寧神法、疏肝解郁法、益氣固衛(wèi)法、養(yǎng)血柔肝法等15法。
路老臨證從臟論治,重視脾、肝兩臟。從脾論治為主的處方治法有:調理心脾、調理肝脾、運(醒)脾和胃、調理脾腎(健脾益腎)、柔肝理脾等法共47次。從肝論治為主的處方治法有:疏肝和胃、調理肝脾、養(yǎng)血柔肝、疏肝解郁、柔肝理脾、清肝益腎等法共42次。而涉及心(神)的23次,腎20次,最少是肺1次。從腑論治、重視胃、膽兩腑,涉及胃論治的有:疏肝和胃、運(醒)脾和胃、和胃降濁(逆)、溫膽和胃等法共28次。涉及膽論治的有:和解樞機(少陽)、溫膽安(育)神、溫膽和胃等法共25次。無明確涉及大、小腸及膀胱者。
通過對治法的頻次分析,總結了路老治療失眠的點滴經(jīng)驗。
首先,重視五臟功能的調理。在臟腑方面,更重視臟,依次是脾、肝、心、腎,最少是肺;在腑方面,主要為胃、膽,基本不涉及大、小腸及膀胱。從臟腑相連表里考慮,首重脾胃,次之是肝膽,再次之是心腎,與路老治療疑難雜病,重視調理脾胃的學術思想是相一致的。
其二,重視氣、陰、血精微物質的顧護,長期的失眠會耗傷氣陰血,導致氣陰血虛衰,氣陰血虛損可致陽不入陰、陰陽失和而導致失眠或使失眠加重,所以益氣養(yǎng)血(陰)為單次出現(xiàn)最多的治法。
其三,路老所列30余法,是因所治之病例,絕大多數(shù)是長期的、頑固性失眠并都伴有一種或幾種疾病,病情復雜,病機多出,一種治法難以控制病情,往往是兩三種治法并用而取效,所以辨證論治,法自心出,圓機活法是關鍵。
2用藥如兵貴靈活
在路老所開73張主方處方中,用中藥184味,應用頻次在25次以上的由多到少依次為:生牡蠣42次,薏苡仁38次(炒薏苡仁36次,生薏苡仁2次),炒蒼術37次,白芍36次(桂白芍19次,炒白芍14次,白芍3次),白術35次(炒白術31次、生白術4次),生龍骨34次,半夏33次(竹半夏24次、姜半夏7次、法半夏2次),黃連32次,茯苓32次,厚樸31次(厚樸花19次,厚樸l2次),炒杏仁30次,棗仁28(炒棗仁27次、生棗仁1次),西洋參28次,五爪龍27次,太子參25次,共15味。l84味藥中只用1次的中藥為44味,2次藥20味,3次藥l6味,既精細,又靈活,用藥如用兵。
特點之一,注重調理脾胃。用藥以調理脾胃藥頻次最高,如薏苡仁、炒蒼術、白術、半夏、茯苓、厚樸,次之為鎮(zhèn)靜安神藥,如生牡蠣、生龍骨。清心瀉火藥中的黃連,理氣化濕藥中的炒杏仁亦常選用。
特點之二,注意調理氣血。益氣藥占l5味藥中的后3位,益氣藥頻次最高的為西洋參,其次為五爪龍、太子參。西洋參與太子參功效均為益氣養(yǎng)陰,特性是補而不燥,養(yǎng)而不膩,而五爪龍味甘、微苦、性平,不單是補氣強壯藥,具祛風除濕,散瘀消腫之功,并有黃芪補氣之功而無黃芪壅滯之弊。柔肝養(yǎng)血藥中的白芍,養(yǎng)血安神藥中的棗仁亦為常用之品。
特點之三,選藥精細,注意炮制。如應用白芍,根據(jù)不同病情分別選桂白芍l9次,炒白芍14次,白芍3次;應用半夏根據(jù)不同疴隋分別選竹半夏24次,姜半夏7次,法半夏2次。同時注意白術、厚樸、薏苡仁等藥物不同炮制方式的應用。
特點之四,注重配伍、常用對藥。如炒杏仁與炒苡仁、生牡蠣與生龍骨、蒼術與白術、黃連與肉桂、茯苓與澤瀉、知母與黃柏、藿梗與蘇梗等。
特點之五,藥物內服外用相結合,應用茶飲及浴足藥,提高療效。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6歲,初診:2009年12月6 13,主因“l(fā)0余年前因感冒后出珊怕冷惡風失眠,加重6年”就診,入眠難,易醒,每晚只能睡3~4小時,有時徹夜難眠,經(jīng)服多種中西安眠藥物,未見好轉,易患感冒,稍遇冷即感咽啞,咳嗽,發(fā)憋,畏寒惡風,頭部昏沉,神疲乏力,雙目干澀,納差,胃脘脹滿隱痛,噯氣噪雜,大便溏薄,每日1~2次,小便頻數(shù),夜間起夜4~5次。既往患慢性乙型肝炎,脂肪肝,高脂血癥,糖尿病,近日查谷丙轉氨酶(ALT)55 u/L,谷草轉氨酶(AST)86u/L,甘油三酯(TG)3.1 mmol/L,血糖(GLU)7 mmol/L。形體偏胖,面色晦黯,El唇黯,舌體胖,質暗紅,滿布裂紋,苔黃膩花剝,脈沉弦細。中醫(yī)診斷:不寐,胃脘痛,消渴病(證屬氣陰兩虛、濕濁中阻、氣滯血瘀)。西醫(yī)診斷:失眠,慢性乙型肝炎,脂肪肝,高脂血癥,糖尿病。治法:益氣固表,和胃降濁。處方:五爪龍30 g、生黃芪12 g、炒杏仁9g、炒苡仁30g、厚樸花l2 g、石斛12 g、炒山藥l5 g、炒防風l2 g、內金12 g、黃連10 g、炒蒼術l5 g、桂白芍l5 g、合歡皮l5 g、醋香附12 g、炒棗仁20 g、生龍骨先下30g、生牡蠣先下30 g、娑羅子10 g、竹瀝汁30毫升為引。24劑,每日l劑。茶飲方:小麥30 g、百合15 g、炒山藥l5 g、生苡仁30 g、炒苡仁30 g、竹節(jié)參15 g、合歡皮l5 g、綠萼梅l2 g、紫石英先下30 g,7劑。兩日
1劑水煎代茶,頻飲。痹消散浴足,每晚1次。
二診:2010年1月9日,睡眠稍好轉,易醒,頭部昏沉及神疲乏力減輕。怕冷,脘腹稍脹滿,大便軟,每13 1~2次,舌暗紅多裂紋,邊有齒痕,苔淡黃膩花剝,脈弦細滑。處方:既見效機,上方去山藥、香附、竹瀝汁,加竹半夏10 g、炒枳實15 g、生姜2片,l4劑。痹消散浴足每晚1次。
三診:2010年1月23日,入睡好轉,晚上可入睡5~6小時。夜尿2~3次,有尿不盡感,精神轉佳,面色轉潤,神疲乏力均減輕,口唇黯減輕,納可,大便稍稀,有時腹脹腸鳴,感冒咳嗽今冬未再發(fā)作,仍有背冷畏寒,舌淡暗,邊有齒痕,有裂紋,苔白稍膩花剝,脈弦小滑,雙寸略大。治法:益氣固衛(wèi),養(yǎng)血柔肝,理脾滋。腎。處方:生黃芪20 g、炒防風l2 g、炒杏仁9 g、炒苡仁30 g、厚樸花l2 g、葛根l5 g、蔓荊子l0 g、炒柏子仁30 g、茯苓30 g、炒蒼術l5 g、炒白芍l5 g、夜交藤15 g、丹參15 g、川芎10 g、知母12 g、枸杞12 g、山萸肉15 g、炒枳殼12 g、生龍骨先下30 g、生牡蠣先下30 g、生姜1片。21劑,煎服法同前。
四診:2010年3月20 13,經(jīng)治療睡眠好轉,晚上可睡6小時。今冬至春感冒咳嗽未再發(fā)作,稍有畏寒乏力,偶有心悸胸悶,夜尿l~2次,精神轉往,面色轉潤,口唇黯好轉,雙目稍干澀,納食可,舌暗淡,邊淺齒痕,有裂紋,舌苔薄白稍膩,花剝,脈弦小滑。治法:益氣養(yǎng)陰,和胃消痞,溫膽寧心。處方:南沙參l5 g、太子參l2 g、炒杏仁9g g-,炒苡仁30 g、藿蘇梗后下各12 g、玉竹12 g、黃連10 g、炒黃芩l2 g、炮姜8 g、竹半夏10 g、茵陳12 g、枇杷葉12 g、黛蛤散l2 g、娑羅子12 g、甘松6 g、炒枳殼l2 g、生龍骨先下30 g、生牡蠣先下30 g、炙甘草8 g、竹瀝水30毫升。14劑,煎服法同前。五月后回訪睡眠如常。
按中醫(yī)學稱失眠為“不寐”,古醫(yī)籍中又稱“不得眠”、“目不瞑”、“不得臥”等。《靈樞·大惑論》認為“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靈樞·邪客》對“目不瞑”提出了“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的治法和方藥。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出少陰病熱化陰虛火旺證不寐用黃連阿膠湯,虛勞病虛熱煩躁證不寐用酸棗仁湯,太陽病上焦郁熱證不寐用梔子豉湯等治療,開啟了不寐辨證論治的先河,至今仍有效的指導著臨床。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一》中記載了治療不寐用丹砂、琥珀等一些重鎮(zhèn)安神藥,以及在半夏秫米湯基礎上,擬選溫膽湯等治療“大病后虛煩不眠”。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一》中記載了真珠圓育陰潛陽治療肝經(jīng)血虛,魂不守舍,心神不安之不寐。明·張介賓、李中梓,清·沈金鰲、葉天士、唐容川等都有所發(fā)揮。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方藥中等主編的《實用中醫(yī)內科學》問世,把不寐分為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腎不交等七型,以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滋陰降火、清心安神、交通心腎等十一法治之,可謂全矣!
本案患者患有多種疾病,久治不愈,導致氣陰兩虛、濕濁中阻、氣滯血瘀、脾腎不足而失眠兼諸癥,久病及腎,癥情復雜,久治不愈。一二診路老先以益氣固表,和胃降濁法兩法合用,方用玉屏風散和三仁湯加炒棗仁、黃連、生龍骨、生牡蠣等藥,以扶正固表,化濕降濁,和胃安神扭轉病勢,達到益氣固表,和胃化濕以安神,如《素問·逆調論篇》日“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三診繼以益氣固衛(wèi),養(yǎng)血柔肝,理脾滋腎三法并施,方用玉屏風散和三仁湯及杞菊地黃湯化裁顧其本,終又以益氣養(yǎng)陰,和胃消痞,溫膽寧心三法和璧,方選養(yǎng)胃湯、黃連溫膽湯和三仁湯加減善其后,治療四月,十年頑疾四診而向愈。縱觀本案治療,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前后呼應。所以治病求本,標本兼顧,辨證論治,圓機活法,用藥精細,內服外用結合,是路老治療失眠的寶貴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