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是老年男性的常見病之一,其基本病機以年老腎虛為本,而兼見血瘀、氣閉等表現。提壺揭蓋法歸結起來就是宣肺氣的一種方法,適用于肺氣郁閉導致的小便不通。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去正常,則津液不能按照正常的水道運行,或發為水腫,或發為癃閉,使很多男士受到排尿困難的困擾。我們在臨床中運用提壺揭蓋法治療前列腺增生癥,效果頗佳,故對提壺揭蓋法的治療理論進行探討,以期為治療前列腺增生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提壺揭蓋法;前列腺增生癥;理論探討
【中圖分類號】R277.33【文獻標志碼】A
前列腺增生癥是老年男性常見疾病之一,是一種發生在男子的前列腺異常增生的疾病,大多數發[生在50歲以上年齡,又稱之為前列腺肥大,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其臨床特點是以尿頻、夜尿次數增多、排尿困難為主,嚴重者可發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現腎功能受損。本病在祖國醫學中因前列腺稱為精室,將其歸于“精癃”的范疇,當并發急、慢性尿潴留時則表現為“癃閉”。“提壺揭蓋”作為中醫傳統治法之一,治療肺氣郁閉型的前列腺增生癥具有不可磨滅的臨床意義。
1提壺揭蓋法溯源
提壺揭蓋法是治療癃閉常用的一種方法,取其欲降先升之意[1]。在祖國醫學中,針對不同疾病的發病病機有不同的治法,而其中提壺揭蓋法是在治療水液代謝疾病中極具特色的治法之一。提壺揭蓋原指盛滿水的茶壺要想使水順利地倒出來,就必須在壺蓋上鑿個洞或把壺蓋揭開,水才能順利地流出來。中醫理論認為提壺揭蓋法為通過開宣肺氣而通利水道的一種治療方法。提壺揭蓋法最早可追溯為金元名醫朱丹溪在《九靈山房集》卷十《丹溪翁傳》中的論述:“一人小便不通……此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后下竅之水出焉。以藥大吐之,病如失。”同時也在《丹溪心法》中也具體闡述了該法:“氣虛,用參、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參芪藥中探吐之;血虛,四物湯,先服后吐,或芎歸湯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后吐,以上皆用探吐。若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香附探吐之。”可見朱丹溪初意是專為探吐法而設,將之比作滴水之器,閉其上竅則下竅不通,開其上竅則下竅必利,用一種十分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的表達出來,方便我們后人理解提壺揭蓋這一重要治法。同時歷代醫家很多觀點也體現了提壺揭蓋法,如《證治匯補?癃閉》篇中說:“癃閉有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肺濁則氣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氣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氣為主,并參他癥治之”[7]。《醫述》卷九中曰:“熱在上焦氣分,便閉而渴,乃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淡滲之藥,瀉火清金,滋水之化源。”《血證論》曰:“小便雖出于膀胱,而實則肺為水之上源,上源清,則下源自清。反之,若下焦氣化不利,腎與膀胱氣化失職,則水液停滯,發為水腫。治療上可“開上源以利下流”[8]。均論述了開宣肺氣這一提壺揭蓋法的臨床意義。
2肺氣在水液代謝中的作用
肺氣在水液代謝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氣的固攝作用,二為肺氣的宣發肅降作用。《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肺者,氣之本。”氣具有固攝作用,即對體內血、津液、精等液態物質的顧護、統攝和控制作用,進而防止這些物質無故流失,防止其過多排出。《素問?經脈別論》將水液代謝描述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說明水液代謝主要受肺、脾、三焦、腎、膀胱的調節[2]。祖國醫學認為肺處高位,為“華蓋”,為水之上源,主行水,具有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的功能。水液的升降出入,與肺的宣發肅降關系密切。上歸于肺的水液,通過肺的宣發功能,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輸布,布散全身,外達皮毛,濡養鼻竅、皮毛,并將部分濁氣通過口鼻、玄府排出。肺的肅降功能表現為水液向下、向內輸布,清中之清者,若霧露之溉,濡養體內臟腑;清中之濁者,通過三焦水道,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膀胱。藏于膀胱的津液,在腎的氣化作用下,清者復上升至肺,濁者化為尿液排出體外[3]。故《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同時《黃帝內經》云:肺為華蓋,宗氣藏于其中,主宰一身之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可見人體水液由脾及肺,下輸腎與膀胱,經三焦布散全身,蒸騰氣化后下注膀胱排出體外,體現出肺對腎與膀胱水液代謝功用的調控作用。
3肺氣郁閉在水液代謝中的意義
前列腺增生屬于中醫“癃閉”的范疇,癃閉的發病機理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比較透徹的研究。《內經》云:“膀胱不利為癃……”。同時清代醫家李用粹在《證治匯補?癃閉》篇中說:“癃閉有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而氣化不施者……一身之氣關于肺,肺清則氣行,肺濁則氣壅。故小便不通。”可見“癃閉”的病位在膀胱,與肺的宣發肅降功能有關。肺氣郁閉型前列腺增生主要臨床表現為小便不暢或點滴不通,伴有咽干口燥,煩渴引飲,胸中煩悶,或咳嗽時作。前列腺增生多因前列腺組織充血腫脹,使血液循環受阻、代償性的增生,久而久之發生增生硬化,壓迫尿道,尿流受阻,出現排尿困難。中醫認為,脾肺腎虛衰是本病基本病因。肺處上焦,為水之上源;腎、膀胱處下焦,司開闔。上竅開,下竅自通,脾虛中氣下陷則上竅肺不宣降,下竅開闔失職則小便不利。[4]唐容川在《血證論》卷七中說:“肺主治節,下調水道,肺病則津液不流,氣不得下而制節不達于州都,是以小便不利。”肺主氣,具有宣發肅降的功能,若肺氣化不利,宣降失司、濁流下注,腎與膀胱氣化不利而發為淋證。肺失宣降,則膀胱開闔失度,就會引起尿液的儲存和排泄出現異常,如尿少、尿頻、遺尿,更甚者癃閉不通。祖國醫學認為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肺為腎之母,金水互生,則肺腎陰陽上下通調、互為滋生。而肺主通調水道功能的正常,有賴于腎陽的蒸騰氣化;腎主水功能亦有賴于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之職,兩者共同治理調節人體水液代謝[5]。肺居高位,屬于上焦,汪昂在《醫方集解?清暑之劑》中對清暑益氣湯注文:肺為水上之源。肺氣虛則無力鼓動水液,從而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至膀胱氣化不足而發為癃閉。所以,尿液的排出與否是建立在于膀胱氣化動力的強弱基礎之上,從上可知膀胱的氣化又和肺氣的宣發密切相關[6]。所以肺氣的宣發肅降對水液代謝具有重要的意義。可見,肺氣郁閉是導致“癃閉”出現排尿困難的常見病因之一。 4提壺揭蓋治癃閉
提壺揭蓋法歸結起來就是宣肺氣的一種方法,適用于肺氣郁閉導致的小便不通。小便的排泄雖然主要依靠腎陽的氣化作用,但又賴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及脾氣對水液的輸布。如果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調,宣降失司則不能通調水道,故必須從肺論治,重在開宣肺氣,以恢復宣降之功。提壺揭蓋法正是運用升降相因之法,通過開宣肺氣,達到通調水道以利小便的目的。在臨床中趙紹琴教授[9]治療一尿閉患者,用蘇葉、杏、枇杷葉各10g水煎,服藥后小便即通。王玉玲教授[10]用此法治療新生兒癃閉患者,病因為肺失宣肅,通調水道失職而致小便不利。臨床應用以開宣肺氣為主,配伍升清降濁之品,助氣機之升降。在清《侶山堂類辨》也記述了名醫張志聰治療一個患水腫伴有小便排不出的醫案,該病患已尿閉數日,張志聰用防風、蘇葉、杏仁各藥等分為劑,水煎后溫服,病人遂汗出,同時小便即通,水腫也全消。其所用方中防風、蘇葉、杏仁均為宣通肺氣的藥,用它來治療水腫伴小便不通的疾病,也正是運用提壺揭蓋法在臨床中的具體體現。李海松教授認為前列腺增生癥本虛標實是其病機特點[11],其在治療肺氣郁閉型前列腺增生癥患者時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王某,男,63歲,初診訴排尿困難半年,小便頻數,尤其夜尿5~6次,點滴而出,胸中煩悶,咽干,眠差,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李老師以黃芪30g、黨參20g、白術15g為君補益脾肺之氣,使肺氣得以宣降助水液運行;柴胡10g、升麻6g為臣以升陽化氣,增強氣的固攝作用改善尿頻,佐以桂枝9g、黃芩10g溫通經脈,清肺中郁火,達到提壺揭蓋之用,最后以甘草3g調和諸藥,以防氣燥傷陰。二診時病人訴排尿比較通暢,尿頻改善,夜尿3~4次,咽干,舌淡紅,苔薄白,脈滑。在前方的基礎上加桑白皮15g、桔梗6g、杏仁6g、麥冬15g,增強宣肺養陰的功用,使水液能夠外達四肢百骸,進而減少水從小便出,改善尿頻。三診時患者已排尿順暢,夜尿1~2次,咽干等均已消失。可見,提壺揭蓋法在治療肺氣郁閉型“癃閉”作用明顯。
5小結
總之,良性前列腺增生是常見的老年疾病 ,中醫學在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研究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12]。提壺揭蓋法是治療前列腺增生癥諸多治法中不可或缺重要治則之一。該法不僅可以治療肺氣郁閉型的前列腺增生癥,而且還可以運用在以肺氣宣發肅降功能失司的各類水液代謝疾病中。今以前列腺增生為例,運用此法闡述在水液代謝中的作用,以期為臨床治療相關疾病提供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譚宏祜,趙曉珍.提壺揭蓋法在癃閉中的具體運用.山東中醫雜志,2001,20(3): 131-132.
[2]黃衍強,王永瑞.提壺揭蓋法的臨床應用.甘肅中醫,2009,22(3): 41-42.
[3]翟春濤,楊鵬斐.提壺揭蓋法理論依據與臨床應用.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11(4): 5-7.
[4]郝樸.祖國醫學水液代謝的理論與臨床治療.徐州醫學院學報,1980,1: 36-39.
[5]甘海球,簡卓歡.論肺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作用及其臨床意義.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17(4): 15-17.
[6]武廣法,王善.提壺揭蓋法治療前列腺增生癥82例.實用中醫藥雜志,2005,21(8): 475.
[7]劉鴻雁,楊慧艷.提壺揭蓋法治療女性泌尿系感染臨床體會.中國當代醫藥,2009,16(20):75-76.
[8]郝光,王振國.提壺揭蓋治癃閉.中獸醫學雜志,2007,6:37-39.
[9]姜潤林王玉玲.治療新生兒癃閉的經驗.浙江中醫雜志,1988(3):113.
[10]趙紹琴.趙紹琴臨床經驗輯要.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126.
[11]李海松.中醫男科疾病研究述評.中醫雜志,2005,16(11): 809-811.
[12]張春和,李曰慶.中醫藥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實驗研究進展.中華男科學雜志,2004,10(12): 949-951.
(收稿日期:2013-12-0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