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是風寒表實,本篇是風寒表虛。何為實?何為虛?一般理解,邪氣甚為實,精氣奪為虛。表實證,風寒之力甚劇。現為表虛,是否意味著正氣虛而風寒之力較輕?
有汗無汗
從表證上看,表虛證確較表實證為輕,但卻沒有正氣虛的問題,故不同于氣虛外感風寒、陽虛外感風寒、陰虛外感風寒諸證,仍然是一種實證。為了有所區別,在同為實證的基礎上,下沉到“表”這個二級指標,分出表實、表虛兩種。表實者,寒邪束表,體表閉得緊緊的,故無汗;表虛者,毛孔腠理沒有完全閉合,如門虛掩,留了個縫,還可以出些汗,故有汗。有汗無汗,是風寒表實與風寒表虛最明顯的區別。
中風傷寒
風、寒兩邪,對人體的傷害是不同的。風傷衛,寒傷營。表虛證,《傷寒論》里直稱其為“中風”,即中了風邪,表實證才是“傷寒”,中了寒邪。表實證,中了寒邪,寒性凝滯,故束表無汗;表虛證,中的是風邪,風性開泄,所以體表沒有完全閉合,故有汗。有汗還是無汗,取決于中了什么樣的邪。兩邪皆中,則要看哪種邪更重。表虛證,風邪重一些,故以中風概稱之;表實證,寒邪重一些,故以傷寒概稱之。中風、傷寒,是風寒表實與風寒表虛的第二個區別。
風,是理解表虛證的關鍵。風傷的是衛。衛是衛氣、衛陽,其主要作用是固表。與衛對應的是營,營氣、營陰。平日里,營衛各守其所、各司其職,衛主外,營主內,此所謂“營衛和”,是中醫陰陽平衡的體現。如果衛受了傷,則營衛失和,人體失去平衡,就會生病。衛本來是保衛營陰的,如果受傷,不能固護營陰,營陰就會外泄。表虛者會出汗,這個汗,來自營陰。
表實、表虛,都用發汗法來發散風邪、寒邪。這種祛邪的主動發汗,與表虛的被動出汗是不同的。祛邪發汗,隨汗而出的是邪;表虛出汗,出去的卻是人體寶貴的營陰。此發汗非彼出汗,一無害一有害,一定要分清楚。
桂枝湯主之
既然表虛證的根子是風,風邪傷衛導致營衛不和,又系表證,治療的思路就很明確。表證,以發散為主,以桂枝發散在表之風邪,輔以性味辛溫之生姜,以竟其效。桂枝助衛陽,修復衛氣固表之功能,亡羊補牢,修補羊圈,防止羊只(營陰)繼續逸散,未為晚也。
光補羊圈還不夠。加上一味芍藥。芍藥之性酸收,對正在外泄、意欲外泄的營陰,有收斂的作用,把營陰動搖的“軍心”攏回來。桂枝、芍藥并用,一作用衛,一作用營;一補羊圈,一束羊群,則營衛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各歸其所、各司其職。調和營衛,是兩藥并用的功效。
前文說過,麻黃不發汗,發汗的是桂枝,但單用桂枝,發汗之力不如麻、桂并用。所以,就發汗力而言,桂枝湯不如麻黃湯峻烈。這是因為麻黃湯證重,表束無汗,所以需要大力道用藥發汗;桂枝湯證,本就有汗,體表半開半掩,不需要那么大的力道,就可以汗出。
既然發散,既然汗出,就有傷陰之虞,穩妥之計,是用些滋陰的物品,比如大棗,益脾胃而滋汗源,防止因出汗過甚而傷陰。
到這里,桂枝湯的方子就出來了。桂枝、生姜發散;桂枝、芍藥調和營衛;大棗滋陰,以為汗源;甘草為使,一般的方子都少不了的。
營衛不和,非表虛證獨有。但凡出現營衛不和,都可以考慮桂枝、芍藥搭配使用,是一個基本方。
有一種說法,桂枝助陽,作用于動脈,可加速動脈血液從心臟輸布全身;芍藥主收,作用于靜脈,使血液由全身回流心臟。桂枝、芍藥并用,促進血液循環,道理就在于此。用西醫的學法,桂枝湯治感冒,促進血液循環而已。
桂、芍與動、靜脈之對應,有一定的實證基礎。比如,很多人苦惱的靜脈曲張,用芍藥配甘草,方子非常簡,效果不錯。
加減之方
太陽膀胱經,是人體最外、最大的一道防線,經行后背,直達頭頂。因其處于一線,故最容易感受風寒。中午伏案小憩,后背最好披上外衣,前面的胸腹可以不蓋,就是這個緣故。
風寒襲表,易傷及太陽經氣。經氣不舒,則動力不足,不能正常輸布津液,太陽經脈失養,在表虛之外,多出一個項背強痛。項者,后脖梗子。如果著了涼,后脖梗子和后背痛、活動不便,有落枕的感覺,可以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上葛根。
葛根這種藥物,為野葛之根。野葛的特點,是善于攀爬,可以順著別的植物一直攀爬至巔頂,觸角無所不及;其根似抽水機,汲水、輸水能力超強,可以將九泉之水抽達九天之上。中醫慣于觸類旁通,取類比象,因葛根性狀功能類似人體經絡,故將其用于經絡方面的病癥。桂枝湯加入葛根,針對的就是經氣不舒、經脈失養引起的項背強痛,將津液輸布到需要的地方,通暢經脈,收“升津舒經”之功。
小結一下,風寒表虛,中風有汗,如門虛掩,以桂枝、芍藥調和營衛、亡羊補牢,使肌體恢復正常,此桂枝湯之效;如果還有“落枕”的感覺(項背強而不舒),那就加味葛根。
風寒感冒的故事大體就是這樣。求醫不如問己,自己最清楚最近的一段時間身體的遭遇和變化。如果不小心著了涼,一般就是風寒感冒。其中無汗者,為表實證,麻黃湯主之;有汗者,為表虛證,桂枝湯主之。再有咳喘,加點杏仁、厚樸;脖子僵硬,加點葛根;有痰,加點半夏、陳皮;里熱,加點石膏;口渴,加點天花粉。
當然,實際辯證用藥遠比這復雜。上述證、藥,只是提供了一個基本方向,可大體沿這個方向,且行且調整,隨證加減,因時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