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段回憶早年上學時在北京某二級中醫(yī)院做臨床見習,針灸科的老師看的最多的當然毫無懸念的是神經內科病癥,其中中風病人亦復不少,帶教老師常把北京金針王樂亭老前輩的“治癱十四法”和“中風十三治”放在嘴邊,每次念叨竟也都心馳神往,其中“老十針”針方更是如數家珍,以至多年后當人提及“王樂亭”這三個字時我仍然能講中風十三治略通出個“一二”來。
二、王樂亭的“老十針”
所謂“金針”,其實有這么幾位比較有名的大夫,比如滬上的金針黃石屏,極其門人方慎安,黃的再傳蜀中葉心清先生,北京較有名的大概就是胡蔭培和王樂亭二位了。所謂“金針王樂亭”,是以六寸金針曲池透臂臑治療“鼠瘡脖子”(即頸淋巴結核)而聞名的,其實刺針法另有許多別的用途,容待以后再說,此文著重介紹本人對“老十針”的一些應用心得。
歌曰:
氣海天樞與三腕;
調理胃腸老十針
氣血充合保平安.
老十針穴位組成:上脘 中脘 下脘 氣海 天樞 內關 足三里
《金針王樂亭》書中的“老十針”加減變化:
1、去上脘、下脘加章門
2、加關元、三陰交
3、加內庭 4、去上腕、下脘、內關,加關元、曲骨、三陰交
至于方義和王老臨床應用經驗請參閱原書,此文以介紹本人的應用經驗為主,對原文只照錄參照不過多贅述。
三、兩種“新老十針”
高立山先生所謂胃十針與老十針取穴相同,后有人將足三里改為公孫穴,取其與內關八脈交會相配之意,天津胡光老師將老十針加右日月以加強疏肝利膽之用,各位看官可自己尋覓相關專著研讀。另據《金針再傳》以肝俞、膽俞、脾俞、胃俞、大腸俞為背部老十針,可供參考。
四、本人的老十針應用經驗
老十針的取穴研究
(1)腹四門:
老十針中中脘、氣海、天樞為常用針方腹四門,為距肚臍周圍1.5寸——2寸的四個常用腧穴,本人臨床常用臍周3寸以內的壓痛點或筋節(jié)進針治療全身疾病,實際與兩種臍針療法相類似。臍周上下左右旁開0.5寸為《千金方》所載之臍旁四半,能補諸虛百損,又與齊氏臍針之四正位位置相近。用腹四門可有效調節(jié)腹部脾升胃降的小循環(huán)。
(2)任脈線諸穴選用:
任脈為陰脈之海,有六個募穴位于其上,其中較重要者筆者認為有巨闕、中脘、氣海三穴正應上中下三焦,可據病情分別選用之。
(3)四肢部腧穴的選擇:原來老十針常用內關,足三里作為配穴應用,本人常根據病情選擇四肢部合穴,因本人主要用老十針治療內臟諸疾。
2、老十針的基本癥治
原主要用于治療脾胃病,或作為調節(jié)全身功能的配穴在治療疾病的平臺期使用,本人常用不同配穴變化作為調整臟腑功能而用。
本人常用的老十針加減變化
筆者認為老十針實際是臟腑辨證應用于針灸臨床取穴的產物,所以臨床應用以臟腑大體辨證屬何臟有病,即用何臟之針穴,淡化寒熱虛實——所謂針灸之雙向調節(jié)作用,而實際中老十針系列針法似以補虛見長。
心系病
中脘、氣海、天樞,巨闕、關元,陰陵泉(腎關,向后透刺腎經)、心門
肝系病:
中脘、氣海、天樞,右日月、右期門(或帶脈),曲泉(或風市、中瀆),肝門
脾系病:中脘、氣海、天樞,左食竇(或腹結)、左腹哀,手三里(曲池,上下廉)、足三里(巨虛上下廉)
肺系病
中脘、氣海、天樞,扶突、膻中,尺澤、陰陵泉(腎關或駟馬)
腎系病
中脘、氣海、天樞,肓俞,尺澤、陰谷
祛痰用法:中脘、氣海,大橫、腹哀,曲池、豐隆(或三重)
補脾胃諸虛:
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雙天樞,手足三里
強力補腎: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雙肓俞(或氣穴),尺澤、腎關(或陰谷)
利膽用法(柴胡湯諸癥):
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右日月、右期門,側三里、側下三里
調理氣機:
中脘、氣海,滑肉門、外陵,合谷、太沖
利水用法:中脘、氣海、闌門、中極,水道,天井、委陽
所選腧穴大體根據腹針應用經驗、董氏奇穴主治規(guī)律及一般十四經穴選用規(guī)律而來,不用更詳細解釋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