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文化,不是強盜文化。
我們這幾年講強勢文化,不算少,從《天道》的直白式解讀強勢文化,到現在的強者理論,只是,最后,很多都成為了雞湯,或者是嘴巴上的霸道者。
幾乎所有的雞湯,都只是給你迷惘的人生,一點精神意淫,而沒有真正讓你做到知行合一。
因此,雞湯,就是典型的弱勢文化。
強勢文化的底層邏輯之一:破局“靠”
從根性上講,我們文化中,有很多是弱勢文化。我們說,養兒防老,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說的都是一個“靠”字。
《天道》中,丁元英直接就養老防老的文化屬性,進行了批評,父母養孩子,若是為著一個自己的養老問題,那么,養孩子這個事就充滿了功利。一旦不能實現養老這個結果,那么,親情就沒了,就變成了白眼狼,變成了“我辛辛苦苦一輩子,一把屎一把尿養你大,你個不孝子!”等等,諸如此類的控訴。
然后,人倫親情,就變成了一場交易。
孩子的行不行,參照標準就是有沒有“養好”父母。父母一旦指望著孩子來養老,因為會在長時間的教育中,都加進自己的意圖,那么,這必定是一場失敗的養育。而孩子若一味索取,有求必應,那么,這個孩子,一定不知感恩,不知進取。
一個人,只有把自己心里那種“靠”給破了,才能真正向內求,真正去挖掘自身的能量,去試一試,闖一闖。因為,只有懂得無人可靠,才能知道靠自己,才是生命必經的一場修行,才能釋放出自己該有的力量。
強勢文化的底層邏輯之二:知行合一
當一個人開始向內求,那么,他才能真正開始形成自己的一套判斷體系,一套思考體系。強勢文化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向內求。因為只有向內求,才能進入深度思考,才可能形成對規律的認知。
真正的強者,都是強大的知行合一者。
當一個人懂得了某個道理,并且去實踐,去檢驗,這便從思想的巨人的陷阱里,邁出了第一步。行,是解決精神內耗的最大的解藥。
陷入精神內耗的人,大多是只想不做。
而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里,還有一層是,當你行不通時,一定要回頭,反觀自省,找自己的原因。因為,當行不通的時候,一定是自己的“知”,還沒有到真正“知”的程度。
那些一遇到事情,就向外找原因的人,大多離“知行合一”還太遠了。
只有“知”,然后“行”,“行”然后“知”的人,才能真正明白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
所謂“致良知”,其實仍然是脫離不了太極兩儀真相,“有”、“無”之間,變幻萬千,終至無相之相,也即“無我”之相,乃世間大道。
就像王陽明所說,世上大多賢仁大士,也無外乎一個“無我”。人一旦“有我”過甚,一定是狹隘的。
強勢文化的底層邏輯之三:見路不走
所謂見路不走,實際上就是做人做事,不拾人牙慧,有自知之明。
為什么現在那些成功學大行其道?為什么那些教人的處世哲學總能騙到錢?本質上是買單人,想快速實現結果,快速成功。
說到底,這種想走捷徑,想不勞而獲的手段,本質上是想破格獲取。
所謂“破格獲取”,就是利用一些既有的規則,利用可能的人情與關系,去獲取一些額外之利,或者分外之利。
破格獲取的背后,是破壞規則,破壞規律,因此,也是破壞自己走向“致良知”的道路的。
“見路不走,即見因果。”是看清楚人家走過的路,再看看自己的情況,是否可以走。現實中,99.9%的別人的路,是不適合自己走的。因此,那些見路不走的人,一定是深度向內求的人,不迷信,不仰仗,不依靠,真正懂得“知行合一”的人。
這樣的人,見因果,見自己,是真正的強者。
《天道》里丁元英說,“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強勢文化在武學里稱之為秘笈,弱勢文化因為易學、易懂、易用,就成了流行品種。”
在流行品種泛濫的時代,那個不隨波逐流的人,往往是孤獨的,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是被排擠和打壓的。這與人性是一致的。
有人說:一個人說一個人不好,那可能是那一個人的問題。但是,要是很多人都說一個人不好,那一定是那個人的問題。
這話有點自以為是,狗屁不通,因為,那“很多人”,大多數時候只是烏合之眾罷了。烏合之眾聚在一起,是一定要找個靶子,以顯示他們有多厲害的。
而事實上,他們才是社會里的“那群人”,也是最想破格獲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