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全校教職員工集中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并邀請市委講師團李教授講課,闡述“八榮八恥”的內涵。“八榮八辱”不只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應該是文明進步社會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從是非價值的定位來看,“八榮八恥”是最基本的標準。
當前要掌握好最基本的標準,是兩群人,一是各級領導干部,二是青少年學生。古人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立”即政之德,德性中的道德力量考驗官員的榮辱,決定他們的實踐行動。評判一個人的榮辱觀,可以從他/她的先后觀、憂樂觀和生死觀看起。北宋學者羅從彥說:“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要想使“八榮八恥”深入人心,形成社會風尚,各級領導干部起著帶頭和決定作用。領導干部要修身養性,讀書學習實踐,爭當楷模。古人言:“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風俗必敗。”是故要牢記: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
二是要重視對青少年學生榮辱觀的教育。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榮辱觀的教育要從小抓起。現在對領導干部的學習要求,可以說是充電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用高尚的藝術,例如音樂、美術、戲劇、詩詞和舞蹈等引導青少年學生崇尚光榮,堵截可恥,弘揚社會正氣,使邪念見不得陽光,在空中蒸發。當然只有最底的道德教育還不夠,必須建立相關制度監督和激發。“八榮八恥”若是水位緊戒線的話,制度建設就是攔河的堤壩,堅固不堅固就看制度是否豐滿和嚴緊。密爾說:“當社會不利于人常常運用高尚的情感時,這種情感社會由于缺乏培養而枯死。”當社會榮辱觀,不是靠行政命令(這是一種社會的恥辱,卻又是無可賴何)和靠運動學習,而是自動上升到個人情感程度,再付諸于實踐時,那社會就有希望了。
顧炎武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以每個中國國民都要樹立正確的社會榮辱觀,擔當起改進社會風俗的責任,尤其是讀書人要率先承擔此重大責任。國學大師陳寅恪說:“士大夫無恥,是為國恥。”切記切記!
200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