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一極端自私、懶惰、不負責任的愛
溺愛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自私,遠非無私。溺愛是毀滅性的、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它會壓制孩子的成長。隱藏在“愛”的旗號背后的是施“愛”者對受“愛”者強烈的控制欲。(自私不是愛,控制更不是愛)
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一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求
每個人內心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父母’,是我們對自己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小孩’,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溺愛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內在小孩’向外的投射。將自己的‘內在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其實是在滿足自己。
蛋糕究竟為誰而買?
R買了一個比較昂貴的小糕點。但買了之后,她覺得這個糕點不是買給自己的,而是買給另一個人,另一個人是誰呢?單位同事的兒子。沒孩子的R很喜歡這個小家伙,下班后,她想縱容自己一下,于是打開了這個禮盒,但一剎那間,她腦海中突然出現一句話:“我吃這么好的糕點,太浪費了。”最后,她去小吃店隨便買了點糕點犒勞了一下自己。
R突然問自己,那個小家伙喜歡吃這個糕點嗎?答案是:不知道。但R知道,這個糕點的口味是她最喜歡的一種。就在這一瞬間,R明白,它其實是為她的‘內在小孩’而買。領悟到這一點后,R知道該縱容自己一下了,于是她消滅了這個小糕點,但心中仍有一點隱隱的負罪感。
這個負罪感是R的‘內在父母’在說話:“你這么大人了,不該這樣慣自己。”她說:“那些溺愛的父母也一樣,他們‘內在的父母’也告訴他們,愛自己不對。既然如此,他們就只好去拼命愛孩子。”
聽起來很好,但問題在于,當父母溺愛孩子的時候,很容易忽視孩子自身需求,尤其是成長的需要。溺愛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遠都不要長大,一輩子做他們“內在小孩”被投射的對象,否則就會感到失落,像丟了什么似的。其實是他們的‘內在小孩’在‘滿意’。
溺愛讓子女為父母而活,溺愛并不是真愛
溺愛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父母并沒有真正愛孩子、接納、看到、尊重、滿足孩子的真實需求。與溺愛相對應的是真愛,真愛是尊重孩子的愛,真愛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不同的成長需要。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樂于看到孩子的自我成長。
首先要父母承認一個事實: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屬品。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父母選擇偷懶的溺愛。
18歲之前,我們一直致力于探索一個問題:我是誰?這個探索過程從剛出生不久就開始,但到了2~4歲會達到第一個高峰期。這一階段,如果父母鼓勵孩子自我探索,那么他就會形成他自己的感覺、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想…而這一切最終融合到一起讓他知道“我是誰”。
《不要控制我》中作者的一個朋友早在2歲時就第一次“看清楚了自己”。從那時開始,大多數時候他都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他能有這種感覺一定是他父母中至少一人或兩人都尊重他的自我感覺,而不是把他的“內在小孩”強加到他頭上。這個人是幸運的,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明確的自我意識,長大后,他會發現自己擁有鮮明的個性、強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創造力。知道自己是誰。
如果碰上溺愛的父母,他們就會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他們太重視塑造,刻意按他們的意圖來塑造孩子,而不懂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無論他們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會感覺不是為自己而活。
一名28歲的女鋼琴家,在彈了23年鋼琴后,有一天突然醒悟,她從來都是為別人而彈,從沒為自己彈過。這讓她產生了要崩潰的感覺,她覺得前28年都白活了。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孩子覺得沒為自己活過,大量的孩子失敗了,他們一生中都無法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
“媽媽對我這么好,我怎么能生媽媽的氣!”
25歲的文文就是這樣長大的,雖然工作成績出色,公司企業文化也很寬松,但她總擔心自己做不好,并因此來看心理醫生。文文身為知識分子的父母為她安排了從幼兒園到找工作的所有人生歷程,對她只有一個要求:學習要拔尖。在前幾次的咨詢中,她說她唯一問題就是緊張。
只有在談到戀愛時,她才開始對媽媽出現了一點怨言。畢業后的3年來,媽媽一直在張羅她的婚姻大事,給她介紹不少男朋友。條件都很好,但她一個都不喜歡。她知道他們都挺棒,但就是討厭他們“或許是我討厭安排吧。”媽媽怎么勸文文都沒用,現在一說起文文的婚姻大事來就唉聲嘆氣,甚至幾次當著親戚面哭了起來。文文說,媽媽第一次哭的時候,她有點惱火,但立即想到,“媽媽對我這么好,我怎么能生媽媽的氣!”
袁榮親知道“我怎么能生媽媽的氣”是一種自動思維,它會扭曲一個人的真實體驗。于是他試著讓文文學習放下這種自動思維,重新體驗一下她的真實感受。媽媽第一次哭的時候比較久遠了,就重新在咨詢室里重演一下媽媽最近一次哭的情境。
袁榮親在咨詢室中擺了兩張椅子,A代表媽媽,B代表文文。文文先坐在椅子A上,想象自己是媽媽,對著椅子B哭訴,說她是多么擔心女兒嫁不出去。然后,文文坐在椅子B上,以自己真實的角色,對著椅子A說話。并且,要去掉腦子里那句自動思維“我怎么能生媽媽的氣呢”。
結果,文文對媽媽的憤怒情緒爆發了。她大聲哭喊著對“媽媽”說:“我討厭你和爸爸的安排!我要自己做主,我就是要自己做主!你們什么時候才能在乎我的感受,你們讓我窒息!你讓我窒息!”
這次情緒爆發讓文文久久不能平靜,她哭了好久,最后說:“我現在才明白,我一直是為父母而活,從沒為自己而活。”
在中國,溺愛一般都伴隨一個高要求:好成績。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報一個好的學習成績。也就是說是交換性的,并非真愛一即無條件的愛。
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文文父母為女兒“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但這不是文文自己想要的,所以是僵化的。其實,文文內心深處一開始就不喜歡為父母而活,她無數次產生過叛逆的沖動。但是,既然父母么“愛”她,那么富有“犧牲精神”,她怎么能反抗呢?
所以,她只好把這種自主的沖動壓抑下去。但是,這種沖動不可能永遠被壓抑。她在工作中緊張,其實是因為公司“以人為本”的管理風格喚起了她內心深處的“為自己做主”的沖動,但她發展出種種不良自動思維,如“怎么能生媽媽的氣”“怎么能不聽父母的話”等等,令她無法接受這種沖動。咨詢到最后,文文明白,她現在要做的,就是釋放自己的自主沖動,為自己而活。
溺愛: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
文文是幸運的,她沒有被包辦型溺愛摧毀。這是因為她一直保持著平衡,但很多孩子就沒這么幸運,最終成了溺愛的犧牲品。
0~2歲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2~4歲,最重要的是培育自主能力。
溺愛是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是那些庇護孩子的父母辛苦親手挖的。掉進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
以愛的名義摧毀孩子的感受
溺愛的父母不只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實際上,他們對孩子的真實感受也常視而不見。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結果迷失了自己。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
《不要控制我》中:“如果我們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他們的評價更真實。通過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這種從外在因素認識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模糊。”例:
我和朋友正在喝咖啡。貝蒂和她女兒蘇茜一起走了進來,她們看著各種冰淇淋:
“你要哪種冰淇淋?”貝蒂問女兒。
“我想要香草的。”蘇茜說。
“有巧克力的。”媽媽說。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這么倔,真夠怪的。”貝蒂說。
對話過程中,媽媽一直試圖否認女兒的感受、判斷,試圖將她自己的判斷強加在女兒頭上。她這樣做無疑是在告訴女兒,你內心的想法、選擇、判斷,是錯的。她所謂“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認。
媽媽這樣做,其實是在將她自己的“內在小孩”投射到女兒頭上。看起來,她是在溺愛女兒讓她吃冰淇淋,實際上,她對女兒的真實存在視而不見。
有誰能比我更清楚自己的感受?
R是這樣對待同事兒子的,她雖然問過他喜歡吃什么,但每次買糕點時,還是傾向于買自己喜歡吃的。
實施溺愛行為的父母,其實并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甚至都沒有興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實感覺、真實想法。
他們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們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這會讓真實的孩子喪失自我。對于孩子而言,愛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枷鎖,文文的案例證實了這一點。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兒一直在堅持自己,她之所以能這樣做,很可能是她身邊有一個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實感受,鼓勵她堅持自己的判斷。否則,她早就放棄了真實的自我,接受媽媽給她的安排了。
不是自己的真實感受卻要被別人說成是自己的感受,這不是很荒唐嗎?有誰能比我們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
然而,在習慣了包辦的父母看來,他們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孩子自己卻不知道。媽媽堅持讓女兒學1鋼琴。但是女兒放棄不再彈了,而且告訴媽媽,她不喜歡彈鋼琴。但這個媽媽卻認為,女兒肯定喜歡彈鋼琴,要不怎么能彈10年呢?這是很多家庭一個習慣性的悖論: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別人都知道你是誰,而你自己卻不知道你是誰。
真愛與溺愛
我曾經對媽媽抗議我不是你的寵物,我是一個人,有我自己的感受,奇怪的是她總是聽完了之后還是固執地自以為了解的為我安排一切。。。我說你一直在毀滅我,現在我要自救,不要控制我。
一直把我當寵物養。別人在的時候,更加熱衷于展示我的缺點,把我說的一無是處,并沒有為我的努力的成果和自身成長高興過,而是覺得跟他們沒關系,我只是他們人生的裝飾品而已。
媽媽小時候直到畢業還在被重男輕女的姥爺打頭,經常哭著上學。現在想起來,我小的時候每次在姥爺家,她就好像上了馬達一樣,一直干活、做飯干活,而舅舅呢,就躺著看電視什么都不做。看媽媽笑著,可好像她不得不披上這樣的衣服一樣,因為她在家的時候并不那么喜歡做飯,也幾乎從不和我聊天。就像應了那句話,“活在地獄的人,都覺得自己像在天堂”,這種人真可悲。
--------------------------------------------------------------------------------------
成長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愛是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我們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愛,孩子就會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
真愛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給予他不同方式的愛。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尊重孩子自我,但又在孩子需要幫助時出現在他面前。
這種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中心的真愛會讓孩子成為自愛、愛別人、有鮮明的自我意識、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創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