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則,是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治病求本是中醫學治病的主導思想,是指在治療疾病時,必須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機,抓住疾病的本質,并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治則的基本內容包括正治與反治、治標與治本、扶正與祛邪、調整陰陽、調理精氣血津液、三因制宜等。
在錯綜復雜的疾病過程中,病有本質與征象一致者,有本質與征象不一致者,故有正治與反治的不同。
正治:是指采用與疾病的證候性質相反的方藥以治療的一種治療原則,是臨床最為常用的治療原則,主要包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反治:是指順從病證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原則,主要包括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在復雜多變的疾病過程中,常有標本主次的不同,因而治療上就有先后緩急之分。
緩則治本:多用在病情緩和,病勢遷延,暫無急重病狀的情況下,此時必須著眼于疾病本質的治療。
急則治標:病證急重時的標本取舍原則是標病急重,則當先治、急治其標。
標本兼治:當標本并重或標本均不太急時,當標本兼治。
正邪相搏中雙方的盛衰消長決定著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正能勝邪則病退,邪能勝正則病進。因此,治療疾病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力量的對比,使疾病早日向好轉、痊愈的方向轉化。根據具體病情,可單獨運用扶正或祛邪,也可扶正與祛邪同時運用,或者先后運用扶正與祛邪。
陰陽失去平衡協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調整陰陽,即指糾正疾病過程中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損其有余(“實則瀉之”)、補其不足(“虛則補之”),恢復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
精、氣、血、津液是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生理上各有不同功用,彼此之間又相互為用。因此,病理上就有精、氣、血、津液各自的失調及互用關系失調。而調理精氣血津液則是針對以上的失調而設的治療原則。
在治療疾病時,根據時令氣候節律、地域環境以及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等個體差異這些具體因素作出分析,區別對待,從而制訂出適宜的治法與方藥,即所謂因時、因地和因人制宜,也是治療疾病所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