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一個困惑,生活好了,為什么人卻抑郁了?
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他們不愁吃,不愁穿,不用面對社會的壓力,為什么也開始抑郁了?
精神疾病不像肉體的病痛,它不易被察覺,尤其對于孩子,會被家長認為是叛逆、頹廢等等青春期問題,錯誤的認為就會導向錯誤的方向。
據《中華流行病學雜志》數據顯示,9-18歲青少年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14.81%左右。注意,這里的抑郁狀態不一定是抑郁癥,但會表現出自卑、負面情緒重、沒有希望感、沒有快樂的狀態。
如此高的檢出率,七八個孩子里就一個抑郁狀態的孩子!這些孩子正在經歷什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所有精神衛生疾患中有半數始于14歲,但大多數病例未被發現,也沒有得到治療。而抑郁癥是15-19歲青少年疾病和殘疾的第四大原因,這值得每個父母重視!
15%的背后,是一群有苦難言的孩子!
前段時間,有個媽媽咨詢,自己12歲的兒子仇視父母,覺得周圍人都是和父母一伙的,欺負他。
我詳細了解了情況,小學的時候媽媽覺得男孩子需要鍛煉意志,暑假就送孩子去了軍訓營,去了以后同宿舍的人晚上講鬼故事,結果孩子嚇嘔吐,中途退營回來和媽媽說起此事,媽媽說:“別的孩子怎么都不怕呢,男孩那么膽小怎么得了?”
上了初中后,學校要求寄宿,孩子在宿舍適應不了,什么都不會做,一天數遍電話苦苦的哀求媽媽班里走讀,媽媽覺得:“孩子遲早要獨立的,不推出去怎么行?”于是,孩子開始逃學往家里跑,去網吧……
班主任懲罰孩子,孩子打電話求助媽媽,媽媽怕得罪老師,就和孩子說:“老師罰你,就是為了你好……”
就這樣一步步的把孩子逼到了墻角,輕度抑郁,到中度抑郁,直至休學。
帶著“都是為你好”的心態教育孩子,最終徹底的堵上了孩子的嘴,如果反抗那就是自己“不知好歹”。
孩子的內心是失落的,沒有盟友的,最后父母聽到最多的就是“無所謂”。
希望感越來越低,把自己關到了房間,半夜驚醒痛恨自己無能,卻也無能為力。
用數據告訴你:父母認為的,和孩子感受到的不一樣
很多父母過來咨詢,總是會羅列出孩子的一堆問題,說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時,很多父母又會覺得自己挺好的,沒有包辦孩子,沒有打擊孩子等等。
那是你認為的,對于這件事,孩子最有發言權!
根據谷雨數據的一份調查,在匯總網友眼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時,“打擊”、“辱罵”和“貶低”很是常見,而這正是孩子的自卑、壓力和焦慮所在。
教育孩子就是在澆灌生命,需要父母的關心、耐心和細心,才能滋養孩子的精神生命。反而不注重溝通、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非但不會使孩子堅強,往往會適得其反。
前幾月武漢的一名初中男生,被媽媽扇了兩耳光跳樓的悲劇,背后藏著的是孩子內心無法抹去的恥辱和傷痛。
那個男孩被扇耳光后短暫的停留,轉而開始釋放攻擊性。
武志紅老師曾說過:“一個人的攻擊性,如果不向外釋放的話,就會轉向攻擊自己,沒有第三個出口。”
當這種攻擊性被人理解和認同,它就會被合理的釋放。
否則,這種攻擊就極具破壞性!而父母承擔不起!
曾看到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抑郁癥復診的孩子,醫生剛表揚了孩子的進步,一旁的母親馬上來勁了:“用功,假用功。”本來已經受傷的幼小心靈,剛剛要見到一絲光芒,家長反身就得堵上了。
想想你在教育中,有沒有過類似的情況,或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或是在別人面前的假謙虛,總之這樣的做法卻是在貶低孩子的價值,一句正向鼓勵的話真的有那么難嗎?當孩子抑郁了,還說孩子無能;當親子仇視,還要怪孩子大逆不道!
任由一顆熾熱滾燙的心,在寒冷的冰窟中久了,終會被凍僵。
在電影《黑天鵝》中,妮娜的媽媽為了圓自己的芭蕾夢,一次次的把妮娜推進芭蕾舞教室,自己的生活被媽媽掌控著。直到有一天,她要競選芭蕾劇《黑天鵝》的主角。
當她在面對競爭對手時,她壓抑在心底的情緒開始向外噴涌,人格開始分裂,幻聽幻覺。
她開始攻擊媽媽,當媽媽想讓她休息不去演出時,她的內心再次翻騰,扭傷了媽媽的手,逃了出去。
當她面對競爭對手時,她擔心被冷落、被替代,于是內在代表的黑天鵝的黑暗勢力想要除掉對手,她在與對方的激烈打斗中刺傷了對方。
而等到表演結束時,她看著自己受傷的肚子,才發現那個充滿攻擊性的競爭對手,竟是她自己分裂的另一個人。
弗洛伊德曾說:“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它們只是被活埋,并將在未來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現出來。”
悲劇,往往是撕開丑陋的一把尖刀,不管刺向哪里,都破壞力巨大。
而最好的結局,是當初這種情緒就被覺察和接納!
抑郁的孩子就是心里累積了太多的負能量!
而這些負面情緒是被現實世界冷落的產物,在孩子的內心生根萌芽,直到有一天開始主導孩子的世界。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接納和理解孩子,才能有機會走進孩子的世界去幫他排解。
這就是為什么我一再強調親子關系的重要性。
當你發現孩子已不再和你心靈交融了,就引起你的注意。
很可能孩子和父母溝通失望以后的行為,他便不再說,因為說了也沒用,或許還會換來指責和打罵。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不舒服就說,這樣才有溝通和解決的機會。
電影《怦然心動》中,有一幕感人的情節,茱莉心愛的梧桐樹被砍掉后,郁郁寡歡。幾天后,爸爸畫了一幅梧桐樹,拿到女兒面前:“我從來沒都不希望你忘記,爬上那棵樹的感覺。”女兒釋然了。
那一刻爸爸給女兒的何止是一幅畫,那是父親對女兒的接納和理解,他知道女兒爬上那顆樹能看到遠方風景,能看到全世界,而這對于女兒來說,足夠了!
孩子要求的并不高,也許就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擁抱。
而不是隨口而出的一句:“別瞎鬧了,不就是一顆破樹嗎?”
父母只有用心去呵護孩子,她才會如花綻放!
青春期孩子抑郁問題可以私信或者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