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早已對管理咨詢顧問以及他們的道德標準和行為產生了質疑和詬病,咨詢顧問們在許多情形下不得不采用模糊、無知、不確定、敏感等方式工作,因為他們不能運用簡單的道德規范與客戶合作,而對于這一點人們并沒有表示足夠的感謝。此外,我們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客戶方的道德規范上,而二元道德規范將是關注的焦點。通過在咨詢顧問和客戶公司中的研究已經確定出了幾種經常為咨詢顧問所經歷的道德困境,本文將對這些困境進行解釋和探究。
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一直都備受關注,很多職業,尤其是法律、醫藥、會計、管理咨詢從業人員,多年以來將職業道德一直作為重要的議程。例如,律師和會計師已經達成特定的職業行為準則,而醫生仍然經常進行希波克拉底誓言 宣誓(Hippocratic oath)。管理咨詢顧問職業協會也形成了不同體系的道德準則,如歐洲咨詢機構FEACO的《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美國咨詢機構ACME的《執業道德及標準準則》(Code of Ethics and Standard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此外,許多國家的咨詢機構也都形成了自己的“國標”,這些國標的內容要么是規定可以做什么,如“當我們服務于多個客戶,而他們是競爭對手或關系交惡時,對敏感問題只能是基于他們自己所知道的范圍。”;要么規定不能做什么,如“不得做任何違背職業準則的事情”。
然而,很顯然職業準則只能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一個全面的指引,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從業人員在執業過程中會因為沒有詳細或寫好的方案而陷入道德爭論之中。因此對道德準則的操作解釋就非常必要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我們將會收取與我們所提供的服務和所承擔的責任相對應的合理費用”,從中可以提出的基本問題有“什么是合理的?”,“誰來判斷?”
本文所關注的是咨詢顧問及他們的道德行為。眾所周知的是咨詢顧問及他們的商業道德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和諷刺,且不論他們是否應該受到這樣的禮遇。“新的巫醫”、“咨詢顧問是借你的手表告訴你時間并把它帶走的人”諸如此類的評價經常被引用。“他們是根據環境改變顏色的人”這樣的新聞標題暗示著咨詢顧問的某種程度的不可靠性。然而必須認識到咨詢顧問經常工作在模糊、敏感、有限理性的情境中。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在可能受到輕微批評的情形下,人們出于某種冤苦和情感爆發,使得對咨詢顧問的專業性做出尖銳的譴責。
咨詢中的道德困境
總體上來看,大多數咨詢道德規范條款都看上去比較合理的,好像無論對于客戶還是咨詢顧問都是有價值的。但實際真正的問題存在于對這些條款的解釋以及在完成任務時所采取的行為。因為在咨詢過程中,“絕對”是很少的,咨詢顧問必須在各種不同觀點和選擇中尋找一種平衡。從道德規范角度來看,這些平衡就成為了一種兩難。下面我們將討論已經認定的七種困境。
1、收入最大化與問題解決最佳化(Maximum income vs. the best solution)
咨詢公司通常都是非常重視收入的經濟實體,每個合伙人都有自己的收入目標,因此合伙人制更加強了對收入的關注。所有的專業努力都是一方面為了獲得收益,另一方面取得最優的解決方案。因此這不是一個“利潤或榮耀”(profit or pride)的問題,而是一個“利潤與榮耀”(profit and pride)的問題。當然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些咨詢顧問以最低的專業努力獲取最大的收入,而有些咨詢顧問投入太多的時間精力去獲取最佳的解決方案。而后者的結果就是導致項目利潤非常的低。這兩種情形對于咨詢公司和客戶公司雙方來說都是不能令人滿意的。真正的商業關系應該是雙贏的,利潤與道德有著內在的密切聯系。
2、最優方法與客戶預算(The optimal approach vs. the client’s budget)
在大多數組織中資源有限都是一個現實問題,因此一個公司必須長期努力思考如何有效配置有限的資源。而當一個公司聘請咨詢顧問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時就和上述情形類似了。客戶通常早已決定了可以分配的有限(最大)資源。
這個困境體現出了兩個方面的不匹配:一方面是客戶的要求和可供分配的資源,另一方面是咨詢顧問建議的解決方案。當因為客戶的需求超出了咨詢顧問所建議的戰略范圍之外而出現了不匹配時,就必須做一個調整。如果只是修改項目大綱而不致對專業方法進行妥協,就不會出現道德困境。但如果為了得到項目,以犧牲問題解決的質量為代價而修改項目大綱,那么在一個透明度不高的競爭性市場中,問題就出現了。
3、專業努力與客戶利益(Professional effort vs. client’s interest)
在許多咨詢公司的執業準則中都強調“客戶利益第一”。而專業努力的熱情或程序化的解決方案行為會忽視客戶的特殊需求。因此有爭議說“客戶利益第一”的理念不過是個神話。其他一些對咨詢顧問的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有些客戶把咨詢顧問描述成“象牙塔里的人,很昂貴,不敢冒險”。然而也有相反的結論,認為咨詢顧問是專業地短視的、為自己利益工作而的人。客戶利益的含義以及客戶期望從咨詢任務中得到的東西并不總是非常清楚。這就引發出這樣的問題,“誰來決定客戶利益的真正內含?”,“誰應該包含在客戶的定義當中?”
4、客戶需求與組織需求(Client’s needs vs. organizational needs)
咨詢任務中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誰是客戶?”雖然這看上去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Schein把客戶分為四類:1、聯系客戶(the contacting client)2、中間客戶(the intermediate client)3、初級客戶(the primary clients)4、終極客戶(the ultimate client)。另一種客戶的定義為:誰為咨詢任務埋單誰就是客戶。
在一個特定項目中,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同時就會出現道德困境。如果主要負責人的要求與需求不同于組織的要求與需求時該如何處理這種情形呢?立即回答這個問題很容易,但真正實施起來則復雜的多。在許多CEO聘請咨詢顧問的項目中,發現最根本的一個問題是,咨詢顧問如何艱難的處理好個不同利益集團的需求并使他們之間保持好的業務關系。因為情況的千差萬別很難說清楚如何平衡這些不同的事實與感知。在充滿有限理性、情感暴發、政治爭論的世界里,解開戈耳迪(Gordian)之結并非易事。即使咨詢顧問嚴格按照道德規范行事,在一些客戶組織中仍會被認為偏愛某些群體而犧牲了其他人的利益。或者宣稱咨詢顧問們用不道德的方式濫用了他們的權利。“誰來評判這些論調?”,“客戶方誰愿意來追究這些事情?”這是我們提出的關鍵問題。
5、保守秘密與被束縛(Confidentiality vs. being impeded)
保守秘密是許多職業的一種美德。小心的處理信息或已獲得的知識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多數咨詢顧問都經歷過經理或其他成員要求完全保密的情形,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這些信息只是給你的,請不要外傳。”然而當保密性要求增多時,媒介手段和實用性就會下降。在客戶組織中是尊重個人隱私,滿足個人保護的需要,還是不受諾言束縛就是一個道德困境了。如果咨詢顧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客戶的績效,那么咨詢顧問最好不要有太多的行為束縛。因而行為動機是道德行為的關鍵決定性因素。如何確保為客戶創造價值而又不忽視對所涉及人員所負有的職業責任是職業議程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另一個涉及保守秘密的方面就是訪談中對受訪人使用匿名。在一些歐洲咨詢市場關于是否允許使用匿名有著激烈的爭論,主張堅持匿名這一原則的人認為,匿名制度可以讓人不用擔心受到制裁而講實話。而反對者認為由于匿名制度的保護容易產生歪曲事實的情形。 然而,道德困境并不在于是否要求匿名,而在于咨詢顧問如何觀察、驗證匿名人士。因此,確保數據扎根于組織而不為少數演戲者所影響而偏頗,以及如何闡述所獲得的發現是咨詢方法中最為關鍵和具有道德約束的。
6、近距離與保持距離(Proximity vs. keeping a distance)
管理咨詢顧問的定義包含一些客觀因素。一直被強調的采用咨詢顧問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為來自外部的咨詢顧問可以中立、公正的以新的視角來看客戶的情況。
但是,同客戶長時間的一起工作后,咨詢顧問的觀察視角無疑會受到影響。因此,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獲得敏銳的洞察力而又與客戶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扭曲客觀性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咨詢顧問與客戶組織中的密切個人關系會擾亂咨詢顧問對客觀行為認知。通常密切的關系增加了客戶(或客戶組織的成員)與咨詢顧問間的信任,但同時這會有損公正性。在發展信任關系的同時,咨詢顧問的專業任務是要避免認知和情感的社會化。
7、完全信息與不完全信息(Full knowledge vs. incomplete knowledge)
咨詢顧問站在理性角度建議與客戶分享一切他們在項目中的經歷,但這并不總是最恰當的行為。客戶組織中不同的介入會揭示不同的信息,而有些信息似乎還是不共享為好。當然問題的關鍵是判斷信息是否會給客戶帶來損害還是好處。扭曲事實真相是有可能的,甚至“撒謊是最好的選擇”(hùivik,1994年)。在一些非常特殊的個案中,略微扭曲事實是有好處的,但從道德角度看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之間的兩難同樣涉及到用于做決策時所要求的依據。(安德魯斯,1989年)。咨詢顧問可能會在做決定之前采集更多的數據,而這可能也包括額外的支出。但是客戶往往想基于現有的事實,以最小的成本做出行動和決策。如果后來證明原來的決策是失敗的,則咨詢顧問必然會受到責難,即使他(她)曾警告過客戶決策依據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咨詢顧問幾乎是無言以對。而這種咨詢經歷由客戶口碑傳播開來,就更加強化了請咨詢顧問是浪費錢的認知。當然,管理咨詢顧問并不是絕對可靠的問題解決者,但客戶為了保護自尊,維護自己的形象,還是會火上澆油。
本文轉自上海攀成德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