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制度建設之我見 | ||
宋軍 赤峰第四中學 | ||
2012-10-17 17:14:20 | ||
長期以來,班主任給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事必躬親,終日瑣事纏身、疲憊不堪,總之就是一個字“累”,同學一聚會,無論是高中的還是大學的,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的尤其是當班主任的往往一眼就能看出。為什么呢?面帶倦容,一臉的憔悴,頭發凌亂、枯黃,給人的印象是嚴重的營養不良。所以見面打招呼總是“還當班主任呢?”。有的組織還做過調查,把教師歸屬于“亞健康”狀態的群體,班主任是“亞健康”狀態群體中的“亞健康”。還有的結論說教師的平均壽命偏低……凡此種種,不得不歸為教育工作的繁重和艱辛。如果說,教育的成敗和學生的進步一定都要以犧牲教師的健康甚至生命來換取的話,我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不足為贊。反之,在魏書生等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眼里,班主任工作卻是一門藝術,是充滿快樂的另一種境界。兩種不同的看法給我們的啟示是,班級管理應該是有方法可循的。結合自己近幾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我感覺到加強班級制度建設與培養學生的自主化管理對提高班級的管理效率,促進良好的班風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就這兩方面談一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加強班級管理,應以制度為先 對于剛升入高中的學生而言,許多行為習慣、思維習慣還停留在初三的水平,所以也有人把高一的學生稱為大初三。他們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感性較強,缺乏理性。這時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時系統地、有計劃地對他們進行行為規范教育,讓學生知道自己在課堂、在生活區、在自習課、在與人交往中應做什么、應怎么做的話,以后的班主任工作就可能陷入被動局面,被學生牽著走。俗話說得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學校教育中,也應該“校有校規,班有班規”。所以我認為,在每學期開學時多花一點時間強調校規、制定或修訂班規,使學生一進學校就在頭腦中深深地打下常規、禮儀之烙印是很有必要的。在制定班級管理制度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對班級制度建設的理解 班級制度建設應包括班級三年發展規劃和班級管理制度兩方面。前者是遠景目標,通過三年的管理,學生在人格、品格、人生觀、價值觀、學識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應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班級管理制度是指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過程中,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的總稱。目的是使班級管理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班級管理制度既要切合學校、班級的實際,又要服務于班級發展規劃。 2、制度建設要全面,具有可操作性 班級管理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就必須健全制度。首先應該制定班規,這是班級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相當于憲法,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若觸犯班規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其次要明確班級干部的職責,制定班長、體育委員、衛生委員、團支部、文藝委員、生活委員、圖書管理員、電教員、值日組長、課代表的職責。第三班規和班干部職責的制定要有可操作性,太繁瑣執行起來不好操作,最后可能流于形式,不了了之了。 3、制定制度要遵循民主、公開的原則 制度好比一把尺,用來丈量每位學生在班集體中的高度。要想讓每位學生接受制度的約束并最終化為自覺的行動,就要求在制定班級管理制度時全員參與。在制定制度時可以把全班的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個組提交一份草案,在班會上討論、表決、形成文字。這樣做不至于有的學生一旦觸犯班級制度而受懲罰時不至于說“我不知道”或是“這條我不同意”等話。這樣制度在執行起來就順暢多了。 4、制度建設堅持獎懲結合 如果制度只有約束、懲罰而沒有獎勵措施,學生在遵守制度時就會缺乏自主性和積極性。通過適當的獎勵與懲戒,倡導一種班集體意識,什么是我們班集體歡迎的,什么是我們班集體反對的。學生的自尊心都比較強,都希望得到班集體的認可。應該肯定沒有那個學生骨子里不想得到認可而故意破壞班集體的規則。所以班主任要定期(一周、一個月、一學期)根據制度執行的情況進行總結,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大力褒揚表彰一些較好遵守班級制度或是近期遵守班集體規則有明顯進步的學生,用典型引領集體的成長。同時也要在適當的場合、適度的事項上以適度的方式對部分不遵守制度或是遵守制度較差的學生進行必要的懲戒,達到反面教育的效果。方式可以讓其做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勞動如打掃衛生,或是直接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指出行為的不當及為什么。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尊重別人,明白破壞規則就要受到一定的懲罰。 5、執行制度時要人性化 制度一旦通過,就要不折不扣的執行。但在執行的過程中,不能讓學生感到冷冰冰的,應該讓學生感覺到濃濃的人情味兒。剛柔相濟,堅持制度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軍訓期間的例子、雪天的遲到、騎自行車的等),但切忌在執行制度過程中出現“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是指在群體作用下,個人調整與改變自己使其變得與其他人更相似。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位行人,紅燈亮了,然而路面上并無車輛行駛。這時候,由一人不顧紅燈的警告穿越馬路,接著兩人、三人……人們蜂擁而過。置身其中的你會怎么做呢?倘若你還留在原地,不但別人會說你傻,恐怕連你自己也會這樣認為了。一件事情,首先不論好壞,只要有人敢做,其他人便蜂擁而至。比如自習課不許出聲,說話、研究問題都是被禁止的。突然自習秩序亂了,班主任開展調查: 第一個學生說,他是跟鄰桌借書,所以講了一句話。班主任一聽,情有可原,那么就“原諒”算了。 第二個學生說,他是去請教數學題,所以講了幾句話。班主任一聽,也“情有可原”,那就也“原諒”算了。 第三個學生說,他是看全班同學都在講話,所有也講了幾句…… 如此一來,班主任你怎么處理?可能就不好處理了。 二、制度建設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 1、可以實現學生自我管理 學生管理的前提是完善的制度建設,同時建立一支責任心強、素質高、工作大膽的班干部隊伍在班級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他們是班集體的核心,是凝聚班集體的紐帶,有了一支強有力的班干隊伍,班級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在班級組織機構建設中,我認為班長、體育委員、衛生委員這三個職位至關重要,他們的工作能力直接影響著班級的評比的名次。班長負責每日早晨、中午上課前和晚自習教師臨時有事離開教室時自習秩序的維護。同時負責每天班級學生的儀容儀表檢查、手機的佩戴等日常管理工作;體育委員負責間操、大課間跑步的組織工作;衛生委員負責班級的衛生工作。這三塊的工作做好了,肯定能拿流動紅旗了。我班的班干部任用堅持自薦和民主選舉相結合的原則,在工作過程中實行集體監督、過失問責的原則。這樣一來,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與被管理相結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 2、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責任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有了完善的制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對自己的行為過失、對老師交給的任務,以及對自己所處的社會角色,都要相應地承擔起和承擔好自己的責任。在具體的操作中,我重點找尋那些有利于培養責任心的方法。以衛生為例,我在班上實行承包責任制。在新的班集體組建時,我就全面地對班上的區域進行了劃分,如前后門及玻璃、黑板及講桌、窗臺、暖氣片、地面等。堅持自愿的原則,公開承包給同學們,一旦承包定,沒有特殊原因整學期不更換值日內容。這樣一來,在常規檢查中,如果我發現哪一天、哪一個地方沒有清掃或者不夠認真,那我一定就能找到相應的責任人。這種承包制,既加強了對學生的責任心教育,又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還讓自己在班級衛生管理這方面省了不少心。 3、提高了班級管理水平 有了完善而健全的班級管理制度,班主任在實施班級過程中就變得得心應手了。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因為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責任意識增強了,正氣樹立起來、邪氣沒有了生長的土壤。班級管理也就走上了一條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良性發展的軌道。良好的班風、學風也就形成了 4、轉變了班主任的角色。 通過班級制度建設和制度運作的過程中,班主任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從單純的教育管理者,轉變為參與者、提倡者、協商者。在日常的管理中班主任從班級外的控制著走向班級活動中,成為班級活動的共同參與者,班主任在與學生平等相互作用中實現班級管理的多樣性;班主任在客觀上不再是班級的絕對權威,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班級管理的主動者而班主任成為班級管理的建議者、倡導者,班主任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建議,引導學生多樣化發展,創建出學生發展的寬松的班級環境。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非常繁重的,但也是富有成就感的。我們可以通過制定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轉變觀念,轉換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識,大膽地讓學生去摸索,讓學生從管理者的角色中學會管理他人,學會自我管理,從而實現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能輕松、有序且高質量地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