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起自信的風帆——淺談班主任教育理念及策略》
北京大興分校校長張景浩
一、從“自設障礙”談起
(一)自設障礙自我保護的一種策略。
“自我保護”主要源于“自尊”。“自設障礙”可以減少個體的“失敗感”,增強其“成就感”。
例子:例:“其實我沒有好好學習”——唐明柱數(shù)學考80分故事
中學生唐明柱,每天夜里都復習到12點,但到學校總是和同學說自己看電視劇到很晚,根本沒有復習,其實電視劇的名字是上學前剛剛問媽媽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自我保護“。如果考不好了,就會說“我沒有好好復習,考不好沒有啥。如果考好了,就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整天玩,照樣考好。
(二)“自尊心”與“自我概念”
1、“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個重要維度。
“自尊”是個體對自我的認可和尊重。
(1)“渴望偉大”是個體行動的最大動力。
例:兩個女人的對話轉怒為喜的婆母
女人的利器“夸丈夫”:有一個女人,結婚后丈夫什么都不做,這個妻子沒有埋怨,也沒有吵架,只是在靜靜的等待機會。有一天丈夫赴宴會,宴會上的魚香茄子非常好吃,回家后就自己搗鼓起來,當妻子進門時,就端著菜迎了上來,讓妻子品嘗自己的手藝,妻子吃了之后雖然覺得很咸,但是還是大加夸獎,之后不久,丈夫又學了一招紅燒肉,有招得妻子的夸獎,之后丈夫做飯的時間越來越多,以致最后丈夫愛上了做飯,把家里做飯的活都包了下來。這位妻子成功的把握了丈夫“渴望偉大”的心理,最終成功改造了自己的丈夫。
一位日本教育家說:發(fā)現(xiàn)缺點,則培養(yǎng)庸才;發(fā)現(xiàn)優(yōu)點,則培養(yǎng)天才。
如果你覺得你班的學生都很可愛,你就是一位好老師。
(2)“貼標簽”與“天平理論”
標簽理論認為,社會上存在的犯罪現(xiàn)象是社會互動的必然產(chǎn)物。當某個人一旦被有社會意義的他人,如警察、教師、父母或周圍的其他人,貼上標簽,描述為偏差行為者或犯罪者時,他就會逐漸成為偏差行為者或犯罪者。標簽理論認為,犯罪,尤其是普通刑事犯罪行為的產(chǎn)生,社會控制機構應負有很重要的責任。負面的標簽,如認為某人是“智障”、“精神病患者”、“小偷”、“騙子”等,都是使他人自我形象受到長期損害的主要來源。一般來說,當一個人被貼上越軌者的標簽之后,其他人便對他進行各種推斷,可能會有人認為他品行不端并歧視他。
天平理論是一個腐敗犯罪分子被抓后的感言,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一架天平,當對方給你錢之后,你就會覺得自己這一邊翹了上去,那么你就會用權利給對方好處,使天平維持平衡。
例:一個女孩子自己回家,走到了很偏僻的地方,發(fā)現(xiàn)一個大漢站在路旁,相貌不善,這個女孩飛速的開動腦筋想辦法,然后走上前去對大漢說:“大哥,我一個人走路害怕,你能不能送我回家。”,當女孩把“好人”這個標簽貼到大漢身上時,大漢想:“我是好人,怎么能搶劫呢。”于是把女孩送回了家,到了家門口,女孩向大漢表示感謝,大漢說其實感謝的應該是我,你的一句話救了我。
對付淘氣孩子的運用方法:夸他,使他覺得對不起你貼得好標簽,從而使他努力改變自己的行為達到平衡。
智力的五個方面:
觀察力,智力的基礎。(要經(jīng)常讓孩子觀察,多用問題引導。)
記憶力,智力的倉庫。
思維力,智力的核心。(通過語言訓練,語言是思維的外衣,孩子說話要三七開,讓孩子多說話。)
想象力,智力的翅膀。
注意力,智力的保障。
例:張景浩自己熟人的兒子(上幼兒園表現(xiàn),上學回答問題,張校長運用貼標簽+天平理論教育他,他奶奶常在餐桌上批評他,吃進去的一半是飯一半是淚,因而不要再餐桌上批評孩子,另外成年人在一起不要談論孩子成績。)
例:招生時對孩子說:你說話的聲音真好聽。孩子們一般都不敢大聲說話,當你夸獎他后,他們的說話聲會越來越大。如果你直接說大點聲說,肯定聽到的聲音會越來越低。
感悟: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吧,發(fā)現(xiàn)越多,你的孩子就越優(yōu)秀。
2、自我概念的界定。(自信心程度。)
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的認識和評價(塞弗森1976);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外貌、特長和社會接受性等方面的態(tài)度、情感和知識的自我知覺。
例:張行真行!(自我概念良好的孩子)
例:我長得不算漂亮。(四次轉學的孩子)
3、自我概念水平高的人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信是對自己良好的心理預期。自信是相信自己愿望和目標一定能夠實現(xiàn)的積極心態(tài)。自信是個體前進、發(fā)展的內部動力。準確、良好的自我概念,是個體健康發(fā)展的動力。歪曲的自我概念(過高或過低)將阻礙個體正常成長。
例:永遠坐在前排的人——(英國小姑娘瑪格麗特)
即使坐公共汽車也要做前排,最后成為用過政壇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
江青就是坐前排釣住了毛澤東這個金龜婿。
二、餓死的梭魚
(一)從“餓死的梭魚”想到的……
有人將靠吃小魚為生的梭魚和小魚放入同一池中,中間用玻璃將他們隔開,當梭魚看見一群小魚在它眼前晃動時,便猛撲過去,試圖捕食小魚,誰知“砰”的一聲被玻璃彈了回來;再一次撲上去還是被彈了回來,再撲再彈……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經(jīng)過反復的沖撞,梭魚逐漸失去了嘗試的勇氣。后來人們把擋在中間的玻璃板拿掉,可是梭魚卻不再嘗試了,眼瞧著小魚們游來游去卻不去做任何努力,最后餓死了……
當個體失敗多次后,就會失去勝利的信心。
1、恨鐵不成鋼,反將好鋼恨成鐵
例一:約法三章的故事,有一對父母,自己因為上山下鄉(xiāng),學業(yè)成就不大,就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年級上班學期,孩子考了雙百分,宴請親朋好友,并將給孩子200元錢,并為孩子購買了各種工具書,由于孩子有工具書,上課就不是特別專心,二年級考試,孩子考了全班第七名,夫婦兩個覺得問題過于嚴重,就和孩子約法三章:1必須考雙百分;2放學后必須回家,不能在路上和小孩玩;3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完成后要完成家長布置的作業(yè),還要寫一篇日記。有一星期,父前出差,母親加班,沒人照顧,父親出差回來一看,一樣作業(yè)都沒有完成,大發(fā)雷霆,狠狠的揍了孩子一頓,從此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真是逼龍成蟲。
2、過多的負情緒體驗,讓在失敗掙扎的孩子一蹶不振。
例1:“選”出來的后進生
有一小男孩,小學學習較差,家長經(jīng)常被班主任叫去學校開差生家長會,母親經(jīng)常對孩子說什么時候能不讓媽媽參加這樣的家長會。升到初一,這個孩子決心好好學習,行為和以前大變樣,媽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一天,孩子對他媽媽說,班主任讓你去家長會,媽媽很高興,想孩子這段時間進步這么大,一定是要表揚孩子,到了學校,傻了眼,只有四個家長,還是后進生家長會。原來班主任讓全班學生投票選四個后進生,最終結果可想而知,這個孩子從此一蹶不振,其實他只是比別人多一票當選的,那么說明班里面有一半的學生不認為他是后進生,如果老師舉行的時進步最大的學生選舉,他肯定高票當選,但是老師沒有那么做,一個孩子就這樣徹底放棄了努力。
教育是不在同一起點的馬拉松,最終的勝利者是不斷加速、不斷進步、不斷堅持的人。
例“爸爸,請不要砸我的魚缸”
張景浩妻子同事的兒子,她母親死的時候沒有閉上眼睛,死不瞑目,就是因為他的兒子,上學成績不是特別好,非常喜歡小動物,看了動物世界里介紹母螳螂會吃掉交配后的公螳螂,他就捉了一堆螳螂放到自己家的窗戶后邊,每天爬在地上觀察,有一天觀察到了一只螳螂把另一只螳螂咬在嘴里,興奮得叫自己的媽媽來看,不管他們家搬多少次家,他總能把自己的那對小動物安全轉移,有一次搬家后,他趁爸爸不在家,就去床底下端出金魚缸,剛端出來,聽到了爸爸回來的聲音,還沒有藏好爸爸就進來了,他爸爸看到后大發(fā)雷霆,要砸掉金魚缸,孩子拉著爸爸的手苦苦哀求,對爸爸說:你不砸金魚缸我就好好學習。爸爸遲疑了一下,說:學習好了,再說。一斧頭下去,砸碎了金魚缸,這個孩子從此總是無精打采的樣子,成績也越來越差。孩子的信心徹底被父親砸碎。
教育是藝術,但不是魔術,只能保證孩子的進步。
(二)馬爾茲與自我意象心理學
“自我意象”指的是一種自我認識和評價,馬爾茲將它形象地比喻為每一個人心中的一幅“心理藍圖”和“自我肖像”準確、適當?shù)淖晕乙庀螅梢约ぐl(fā)個人潛能,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而不良的“自我意象”,則會壓抑人的主動性,產(chǎn)生消極后果。
(三)由30—40%醫(yī)療事故想到的……
醫(yī)院死亡的人有30—40%是醫(yī)療事故造成的,更有一些疾病的誤診率高達100%,醫(yī)生和律師已經(jīng)是高度專業(yè)化的職業(yè),那么作為正在專業(yè)化的教師工作,有沒有教育事故?
例:“老師,我撿到一顆五角星”:一幼兒園老師上課,裙子上貼滿了五角星,用來鼓勵學生,學生們都很想獲得五角星,正上課中,掉了一個,一個小男孩撿到后很想要,作了一番思想斗爭后把五角星交給了老師,老師只是哦了一聲,就讓小男孩坐到了位置上,小男孩一臉失望;快下課時,又掉了一個,又有一個小男孩撿到了,交給老師,老師說:‘“下課了,沒用了,扔了吧!”,小男孩把五角星扔到了垃圾桶里。下課后,別的小朋友都在圍著黑板看和貼紅五星,這兩個學生看都不看,出去外邊玩耍了。(自己把獎品的意義給否定了。)
例:“活受罪”的優(yōu)秀教師:一天,教研室主任帶著區(qū)里的優(yōu)秀教師到大學里聽高等數(shù)學,提前什么也沒有說,聽課時老師們都聽不懂,左顧右盼,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課,就圍著教研室主任問:“你讓我們來干什么?”教研室主任問他們感覺這位教授講的怎么樣,老師們都說聽不懂,在這里聽課就是“活受罪”,教研室主任切入正題,說:我們才聽了一節(jié)課就這樣,后進生天天如此會是什么樣的感受,要注意后進生的心情,給他們留面子。
三、神奇的魔卡
(一)從神奇的魔卡想到的……
一個女孩總覺得自己不討男孩子喜歡,因此有一點自卑。一天,她偶然在商店里看到一支漂亮的發(fā)卡,當她戴起它的時候,店里的顧客都說好看。于是她非常高興地買下發(fā)卡,并戴著它去學校。接著,奇妙的事情發(fā)生了,許多平日里不怎么跟她打招呼的同學,紛紛來跟她接近,更有不少人向她表示好感。突然的變化,使原本死板的她,一下子變得開朗、活潑多了。這個少女把這一連串變化歸結于自己戴了奇妙發(fā)卡的緣故,打算到店里再買幾個其他樣式的發(fā)卡來試試。于是放學后,她急不可待地跑回那間商店。豈知她才進店門,老板就笑嘻嘻地對她說:“我就知道你會回來拿你的發(fā)卡。早上我發(fā)現(xiàn)它丟在地上時,你已經(jīng)一溜煙地上學去了。所以我就暫且替你保存了。”這時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頭上根本就沒有戴什么神奇的發(fā)卡。
說明精神整容的重要性,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你就會越來越接近自己的夢想。
例:麥琪和她的天才班
麥琪是學期中間被調到這個學校的,校長要她當4年級B班的班主任。他說這個班級的學生很"特別"。
第一天走進教室,麥琪先被嚇了一跳:橫飛的紙團、架在桌子上的腳、震耳欲聾的吵鬧聲……整個教室活像混亂的戰(zhàn)場。麥琪翻開講臺上的點名冊,看到上面記錄著20個學生的IQ(智商)分數(shù):140、141、160……在美國,學生入小學都要測試智商,按智商分快慢班。正常人的智商在130左右。麥琪恍然大悟,噢!怪不得他們這么有精神頭,原來小家伙們個個都是天才!麥琪為能接手這么高素質的班級而暗自慶幸。
剛開始,麥琪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不交作業(yè),即使交上來的也是潦草不堪,錯誤百出。麥琪找孩子們單獨談話。"憑你的高智商,沒有理由不取得一流的成績,你要把潛力發(fā)掘出來。"她對每個學生這樣說。
整個學期里,麥琪不斷提醒同學們,不要浪費他們的聰明才智和特殊天賦。漸漸地,孩子們變得勤奮好學,他們的作業(yè)準確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
學期結束時,校長把麥琪請到辦公室。"你對這些孩子施了什么魔法?"他激動地問,"他們統(tǒng)考的成績竟然比普通班的學生還好!"
"那很自然啊!他們的智商本來就比普通班學生要高呀,您不是也說他們很特殊嗎?"麥琪不解地問。
"我當時說B班學生特殊,是因為他們有的患情緒紊亂癥,有的智商低下,需要特殊照顧。"
"那他們的IQ分數(shù)為什么這么高?"麥琪從文件夾里翻出點名冊,遞給校長。
"哦,你搞錯了,這一欄是他們在體育場儲物箱的號碼。"原來這個學校的點名冊,在一般學校標智商分數(shù)的地方,注的是儲物箱號碼。
麥琪聽了,先是一愣,但隨即笑道:"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是天才,他就會成為天才。下學期,我還要把B班當天才班來教!"
例:愛情巫師——她值九頭牛
非洲的一個部落酋長有三個女兒,前兩個女兒既聰明又漂亮,都是被人用九頭牛作聘禮娶走的。在當?shù)兀@是最高規(guī)格的聘禮了。第三個女兒到了出嫁的時候,卻一直沒有人肯出九頭牛來娶,原因是她非但不漂亮,還很懶惰。后來一個遠方來的游客聽說了這件事,就對酋長說:“我愿意用九頭牛來換你的女兒。”酋長非常高興,真的把女兒嫁給了外鄉(xiāng)人。
過了幾年,酋長去看自己遠嫁他鄉(xiāng)的三女兒。沒想到,女兒變成了一個氣質超俗的漂亮女人,而且能親自下廚做美味佳肴來款待他,酋長很震驚,偷偷地問女婿:“難道你是巫師嗎?你是怎么把她調教成這樣的?”女婿說:“我沒有調教她,我只是始終堅信你的女兒值九頭牛,所以她就一直按照九頭牛的標準來做了,就這么簡單。”
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神奇,尤其在婚姻關系中。如果你每天試著發(fā)自內心地贊美你的愛人,而不是訴苦或抱怨,那么你一定會發(fā)現(xiàn),對方也在悄悄地改變——而且正是朝著你所希望的方向。
例:“次子前途無量”——“你的作文比出山學生寫得還好”
(二)愛的埋伏
高爾基說:“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
老師的愛應該講求方法與技巧(藝術)。
美國家庭教育專家斯特娜夫人說“孩子的心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獲。”
例:老師和你打個賭(5分鐘背誦課文比賽):一個學生,讀書不好,怨自己笨,有一天下午,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問他5分鐘能不能背會課本中的一段課文,學生沒有自信,但教師告訴他:老師相信你背得上來,背得上來我贏,背不上來你贏,孩子不愿自己不聰明,晚上回家就早點開始背,因為比較長,全班只有3名學生會背,老師借機同時表揚了這3位同學。老師兩次運用了“愛的埋伏”。其一:早一天通知學生檢查的內容。其二:會背也沒有特別表揚這個孩子,是因為老師認為這個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能學好。老師的智慧就在于即表揚了這個孩子又說服這個孩子認為不如人的心態(tài)。
例:握住老師的手,老師給你力量:有一個一年級的小女孩,碰到考試就害怕,為什么呢?被人都考過100分,可她從來沒有得過,越著急,越不行。當老師說要考試時,她急得哭了,老師問她為什么?原來她害怕得不了100分,于是老師對她說:這一次你肯定能的100分,小女孩不信,老師就說把手伸過來,握住老師的手,老師給你力量,考試的時候我站到你身后,你肯定能得100分。小女孩將信將疑的握住了老師得手。考試的時候老師就站在她的身后,考完了,老師把卷紙拿到辦公室,先把她的判了出來,果真是100分,就在課間,教師來到教室告訴這個小女孩她得了100分,班里面的同學都說神了,老師說能靠100就能考100。真的神了嗎?原來這次考試用的卷紙簡單,以前這個女孩子沒有自信心,平時做題總是東張西望,考試的時候也是,這次教師站到她身后,她的注意力就集中了起來,如果有錯誤,老師也會及時點點她的卷紙,所以她肯定考100分。又過了不多久,教師拿了難一點的卷紙,這個小女孩又考了100分。從此,她就不在害怕考試了,自然經(jīng)常考100分。
這個老師的做法中有五點值得稱道:
(1)出簡單的卷紙,低起點,小步子。
(2)站在她旁邊,給他力量,改正她的一些毛病。
(3)及時批閱,及時表揚。(表揚要及時,批評要滯后。)
(4)逐步加大難度,一點一點上臺階。
(5)運用了心理暗示原理
英國心理學家哈德飛,曾經(jīng)給兩組志愿者進行過不同的催眠。他對第一組人說:“你現(xiàn)在身體非常非常虛弱,你已經(jīng)變成嬰兒了,你全身都很瘦小,你的手指像小雞爪子那么瘦……”,慢慢地,這些人真的相信了。這是,給他們一個握力器,受測者的平均握力是
這個實驗,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心理暗示的強大力量。而這種力量,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
例:量身定做的“童童專利”
童童這個孩子開始在私立學校上學,學校的校長不斷的做家長的工作,希望家長能吧孩子轉走,因為他每次考試都是倒數(shù)第一,考試成績也就是8分,他轉走時有個女同學哭了,為什么呀?因為她是倒數(shù)第二名,童童一走,自己就得是倒數(shù)第一名了。童童轉到大興一小時,張景浩校長就和班主任商量,把最簡單的問題留給“童童”,就是這樣,童童慢慢的會思考問題了,隨后,教師調整了提問他的問題難度,總是把最適合他回答的問題留給他,年終考試,童童一下考了全班第五名(除了他學習進步外,還有過年時的考試,試題一般簡單,比較適合他。),他的班主任給他媽媽打電話,說孩子得了第五名,他媽媽說,老師,你不用說了,倒數(shù)第五名也比以前的倒數(shù)第一進步,當老師強調是正數(shù)第五名的時候,他媽媽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學期,童童被評為了最佳奮進星。
應把差異轉化為資源,互相提高,差生提供了個案研究的資源,作為老師,最后被拿出來說事的學生都是差生。
例:讓人改變一生的兩句話(托尼的故事)他差一點兒殺人,但一分鐘改變了他的生命。
謝爾曼·羅杰斯上大學時,他在愛達荷州的一個伐木場度過了一個暑假。當時的負責人要外出幾天,他讓羅杰斯臨時負責。
"如果工人不聽從我的命令怎么辦?"羅杰斯問。他想到了托尼,一個移民工人,整天牢騷滿腹,讓別人都有點怕他。
"開除,"負責人說。接著,仿佛看出羅杰斯的心思似的,他又說:"我想你是在想著如果有機會的話就開除托尼吧。我覺得這不好。我已經(jīng)在這里四十年了。托尼是我見到的最可靠的工人。我知道他脾氣不好,他對什么都要抱怨。但他從來最早上班,最后下班。他干了八年從來沒有出過事故。"
第二天羅杰斯開始負責。他找到托尼談話。
"托尼,你知道今天開始我負責這里嗎?"托尼咕噥了一聲。"我本想,只要跟我爭辯一聲,我就開除你,但我想讓你知道我不會這么干。"他把負責人的一席話全都告訴了托尼。
當他說完,托尼手上的一鏟沙子灑落在地上,淚水從他眼眶中涌出。
"他為什么不在8年前告訴我?"
那一天,托尼比任何一天都干得賣力,而且,他笑了!他后來對羅杰斯說:"我告訴瑪麗亞,你是這個國家里第一個對我說:'干得好,托尼。'的工頭。這讓瑪麗亞感覺象是圣誕節(jié)一樣。"
那年夏天過后,羅杰斯又返回大學。十二年之后他又遇到托尼,托尼如今是西部最大伐木公司鐵路建設的負責人。羅杰斯問他,他怎么會來到加利福尼亞,并且獲得了如此的成功。
托尼回答道:"如果不是那次在愛達荷州你對我說的一分鐘的話,我會殺人的。一分鐘改變了我的一生。"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花一點時間指出一個工人干得好的重要性。一個肯定可以讓任何的人際關系有所不同!一分鐘。你是否要花一分鐘感謝什么人?花一分鐘告訴某個人你真心喜歡她什么?花一分鐘向他說明他哪里做得好?一分鐘。它可以改變一生。
(三)自我感念與人的發(fā)展。
1、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學業(yè)成績高度正相關。
2、影響、決定個體自我概念水平高低的兩大因素
(1)“外界重要人物”的評價、強化。(父母、教師、伙伴均為學生的“外界重要人物”)
(2)個體歸因風格的影響。
穩(wěn)定
不穩(wěn)定
內部
能力
努力(可控)
外部
難度
運氣
韋納歸因模式圖
韋納的歸因理論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歸因結果對個體以后成就行為的影響,把成功與失敗歸于內部/外部或穩(wěn)定/不穩(wěn)定的原因會引起個體不同的情感與認知反映(自豪或羞恥)。把成功歸于內部的穩(wěn)定的因素,會使個體產(chǎn)生自豪,覺得自己的聰明導致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敗歸于內部穩(wěn)定的因素,會使個體產(chǎn)生羞恥感。Dweck(1975)發(fā)現(xiàn),把成功歸于努力的學生比把成功歸于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堅持的時間更長,把失敗歸于能力的人比把失敗歸于努力的人在未來的工作中花的時間更少。
誤歸因的矯正訓練: 成功歸因:歸于能力、努力
失敗歸因:歸于難度、運氣、努力
上邊是張景浩老師總結的正確的個人歸因風格訓練方法,對于失敗歸因,嚴禁歸到內部穩(wěn)定因素:能力。
例:“老師,我考不好是因為小時候得過大腦炎”;
(老師:“我沒考好是因為你的上海話我聽不懂”。)
改進后的歸因模型(Weiner1982)
內部
外部
穩(wěn)定
不穩(wěn)定
穩(wěn)定
不穩(wěn)定
可控制
特定的努力
針對某事的暫時努力
老師的偏見
來自他人的偶然的幫助
不可控
特定的能力
心境與情緒
考試難度
一個人的運氣
韋納的歸因理論引起了人們對歸因風格(Attributionalstyles)訓練的興趣,即怎樣幫助人們發(fā)展出適應性更強的歸因風格。德維克(CarolDweck1975)的一項現(xiàn)場實驗證明這種訓練的有效性,實驗的被試是一些經(jīng)常把失敗歸于自己缺乏能力的小學生。因為如此,當研究者給這些小學生新的學習任務時,他們的毅力很差,實際上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習得性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一種無論自己如何努力,也注定要失敗的信念。德維克的訓練計劃包括25個時間段,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給被試一系列的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上成功或失敗的經(jīng)驗。當被試失敗的時候,教會他們把失敗歸于努力不夠,而不是缺乏能力。在整個實驗結束之后,德維克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的成績和努力程度都有顯著的提高。
四、“揚起自信的風帆”教育實踐
(一)2000年的大興一小
A:教學質量低下,生源連年下降B:教師素質偏低,全校沒有1名區(qū)級以上骨干教師C:辦學條件惡化,區(qū)直屬小學倒數(shù)第一。
(二)一個別開生面的主題校會
在一次開學典禮上,張校長問了這樣幾個問題:“請認為自己聰明的同學舉手”,“請認為自己漂亮的同學舉手”,“請認為自己特別招人喜歡的同學舉手”。看到只有少數(shù)人舉起了手,張校長說:剛才勇敢舉起手的同學非常了不起,他(她)們自信心強,將來一定能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剛才沒有舉手的同學們,難道你們認為自己不夠漂亮、聰明嗎?請聽張校長給你們講幾個故事吧。接下來,他用生動的語言,講了3歲不會講話的愛迪生,1歲半失聰?shù)闹苕面玫热伺Τ刹牡墓适拢詈笥靡粋€農(nóng)村小男孩走出家鄉(xiāng)時的一首詩做為結尾:“孩兒立志出韶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處處有青山!”張校長說:“這個上學時數(shù)學從來不及格的農(nóng)村男孩,32年后回到家鄉(xiāng)時。已成了舉世聞名的偉人,他——就是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張校長激動的說:“各位可愛的小天使們!難道你們天生不如別人嗎?請你們閉上眼,再想一想,認為自己聰明、漂亮的同學們,請你們勇敢地舉起自己的右手!”“刷”地一聲,臺下90%以上的孩子果斷地舉起了右手。然后他對教師們說,孩子們的熱情我忽悠起來了,后面就要看你們了。會后,許多同學在日記中寫道:“校長夸我們聰明、漂亮,是可愛的小天使,我今后一定要好好學習,做一個聰明的好孩子。”
教育要學趙本山,把不愛學習的學生給忽悠愛學習了。
(三)開展評星活動實驗研究
1、“想上月亮上生活的孩子”——“天文星”翟可欣故事:五(3)班的翟可欣同學2年前剛轉入我校學習時,門門功課不及格,她曾傷心地對媽媽說:“咱們要是生活在月球上多好?那樣就不用上學了。”就是這樣一個“丑小鴨”,卻愛上了天文觀測,神秘的星空給她帶來無限的靈感。她的精神面貌首先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光游離、神色遲鈍的她,變得神采飛揚起來,曾獲得“天文星”稱號的她,學習成績穩(wěn)步提高,一次竟靠個人努力得了100分!看到她身佩“文明禮儀小標兵”的授帶,笑迎學校師生的風采,誰能想到她當初沮喪委靡的樣子呢?
說她是自己表妹的女兒→善意的欺騙→讓她抬起頭來。
讓她媽媽在家里制作了閃光的足跡(有點滴進就寫上去)→點滴表揚,促其進步→最終被評為文明禮儀星。
2、動機訓練
通過讓學生在特定領域獲得成功,強化其行為動機。
偶然成功→興趣→更大成功
(四)開展分層評價研究
數(shù)學:分三個層次,差生要難度從第一層向第二層變化,中等生從第二層向第三層變化,好生從第三層向自編題變化。
開始要讓學生“八仙過海”與“對號入座”
然后要“低起點,小步子,密臺階,快反饋,小勺喂”
(五)走班制實驗
為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和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大興一小自2002年4月開展的“走班制”實驗活動,此項實驗目的有二:其一,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學習風格的教師和班級人文環(huán)境,以利于學生的充分發(fā)展;其二,促進廣大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更新教育觀念。據(jù)稱,在全國范圍內,我校是率先實行走班制的小學,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現(xiàn)代教育報》語)。“走班制”試驗分為四個階段:
(1)準備階段:我們首先召開全體教師會,說明實行走班制試驗的意圖,達成共識:提出要支持學生走班,允許學生來去自由,擔任社會職務的同學走班后待遇不變。其次,召開學生家長會,說明走班制試驗的初衷與目的,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第三,召開全體學生會,宣講走班制具體內容和要求,動員學生大膽選擇,勇敢走班。
(2)實施階段:首先,由班主任(語文、數(shù)學教師)在本班授課2周,再到同軌班授課2周。三個同軌班逐一換班授課。其次,發(fā)放《走班意向表》,由學生與家長共同填寫是選擇新班、還是留在原班(兩種選擇都可填《走班意向表》)。最后,重新調班,凡學生及家長一致要求走班(到新班就讀),學校批準其走班;家長與學生意見不一致者,暫緩走班。
(3)追蹤階段:首先,向教師了解走班學生情況。其次,召開走班學生座談會,學生填寫調查表。第三,向教師反饋學生意見。
(4)調整階段:根據(jù)整個過程進行反思,調整完善下一輪試驗的具體操作方式。
目前,我們已經(jīng)完成三輪走班試驗,共計有55人次走班。走班學生座談調查顯示:學生走班的原因首位因素是教師(含講課好和喜歡自己),第二位因素是想換個班試試,第三位因素是新班有自己喜歡的同學。而談到實施走班制后老師上課表現(xiàn)時,只有一個同學認為和過去差不多,其余學生一致反映比過去認真多了,與同學也親近多了。這些學生對自己的選擇充滿自信,這對他今后的學習、生活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他們這樣描述:在學習紀律方面,87%的學生認為自己有了進步與變化;在談到新班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態(tài)度時,95%的同學認為受歡迎(78%為非常歡迎);走班后,91%的同學總體感受比在原班好。教師在走班制試驗過程中,在感受到壓力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學習提高的動力。轉出學生較多的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與管理存在的問題,積極改進;轉入較多的教師更是加倍努力,因為他們覺得這意味著更大的責任。“走班制”體現(xiàn)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有力促進了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進和教育觀念的更新,真正體現(xiàn)了“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和“為了孩子的一切”的積極理念,為學生探究發(fā)展提供了更加寬松的空間。
孩子不是看我們在說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要領著孩子一起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