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六種策略
來源:考試周刊 2012年27期 字體:大 中 小 打印當頁正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種種原因造成的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偏低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呢?以下六種策略可供借鑒。
一、優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求明確,即在一篇課文中,在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并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同樣,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教育,在什么時候無跡無痕地滲透,也應作出確切的規定。
二、課堂形式力求簡約
簡約不是簡單,是在教學中花大力氣把教材讀深、讀透之后,去提煉教學主線,把深刻的語文教學內容以凝練簡約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盡量排除一些形式的、無休止的、不必要的、閑散的東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以課文的導入為例,許多教師煞費苦心,想出種種方案希望取得“一半的成功”。其實,一堂課的有效性,關鍵在于課堂上圍繞教材重點的優化設計和課堂上的有效調控,導入部分的作用微乎其微,特別是那些講故事和多媒體視頻等手段,容易使學生的思維長時間停留在這里,不利于下面的教學。因此,開門見山,直切內容的導入法更簡捷有效,可節約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許多名師的教學都印證了這一點。
三、課堂提問重實效
課堂提問要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求問題的設置要有合理梯度性。要善于把一個復雜的、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問題,把提問的過程當做一個階梯,有步驟地啟發學生,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一定的高度發展。
課堂提問時教師要注意善于留出思考時間,不至于引起學生焦慮、緊張。還要注意課堂叫答要保持“無序性”,使學生感到自己任何時候有被要求回答問題的可能性,增加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責任感和注意程度,使所有學生都積極思考和參與課堂活動。
四、有效講授不可少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與認知局限,往往對文本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涵義理解不透。此時,有效的講解或點撥誘導就很有必要。
如果只讓學生各抒己見而沒有老師精要的講授和適時的點撥,學生的思維就難以深入;只讓學生想象體驗而沒有教師開啟智慧的引導,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很難得到培養;只讓學生誦讀感悟而沒有老師的品詞析句,學生的學習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當學生的思維停滯于一個層面時,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通過有效講授,調整學生學習的“坡度”。而在學生片面、點滴地各抒己見之后,教師應用簡練的語言對前一部分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提升,并牽引出新的問題或提出新的目標,引領學生走向更高的思維臺階。教師要力求每一次講授清晰、準確,能夠起到點撥、引領、啟發、強化的作用,堅決擯棄那些機械重復、令人乏味的課堂用語。
五、關注學生發展,創新教學形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學習、掌握知識變得很輕松、毫無困難,恰恰相反,當學生遇到困難并獨立地克服困難的時候,他的智力才會得到發展,必須給學生挑選這樣的智力任務,使他使足力氣,集中注意,運用已知的知識去認識未知的東西,使他取得成績。”“教師的技巧在于,不要把這些東西以現成的形式提供給學生,而是作為一項腦力勞動任務讓他們去解決。”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活動因素,使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如何設計這樣的活動呢?
首先可從課文中尋找適合語文活動的語言材料,“把落實基礎知識,進行語言教學,培養思維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課文的各個角落,”清理出課文中需要教學的內容,對課文進行多角度的巧妙創造。
余映潮老師在《語文閱讀教學藝術50講》中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多樣而巧妙,值得我們深入鉆研,如贈哲言,寫一句人物素描,紀念詞,照片簡介的句子,寫人物墓志銘,整理議論文的論據,等等,都是很實用的語言訓練活動。
河南省武陟縣實驗中學的范通戰在教學《給女兒的信》時,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1)請每位同學用一句話表達“什么是愛情”,用一張紙寫下來,匿名,對折后放到將桌上,然后,請5位同學走上講臺,每個隨機抽取一張“愛情答卷”,念給大家聽,最后做短評。(2)認真閱讀課文,重點圍繞奶奶講的童話故事,然后針對故事中所講的三個階段(1年之后、50年后、妻子去世之后),以“愛情就是那”的句式,再分別用一句話來定義愛情,然后請同學們展示,相互評論。(3)請你以“女兒”的身份,給父親“蘇霍姆林斯基”寫一封回信。
試想,這樣緊扣教材巧妙設計的語文活動怎會改變不了學生的精神狀態,怎么激活不了僵化的教育,使變異的教育回歸本真?
另外,在復習階段,也可給學生制定范圍或提出要求,讓學生進行擬試題比賽,互換練習,等等,這樣會比學生被動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
六、有效評價:為有效教學的開展保駕護航
有效評價應該因課而異,因人而異,生動而又巧妙,盡量做到評價無痕。
學生回答問題時要認真傾聽,及時作出反饋,并運用語言(“繼續說、這一點是對的、不錯、很好”等)和非語言手段(眼神、表情、姿勢、點頭等)鼓勵猶豫不決、吞吞吐吐的學生,特別要注意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肯定性反饋,不管其正確與否,首先要肯定他們的參與,要適時地對學生在回答問題中的閃光點進行鼓勵,以表明教師接受到他們的理解和對課堂作出的貢獻。
對回答不正確的學生不要指責或諷刺,以免打擊或傷害他們的積極性,應根據學生的回答,客觀、準確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和不足,有針對性地給學生以提醒與糾正,特別是對學困生的回答,更要從肯定、鼓勵的角度作出反饋。對不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要查明原因,學生是因為不愿意回答而不回答,還是因為膽怯、害羞、不習慣回答而不回答,或是因為不知道怎么回答而不回答。查明原因后再采取措施。
也可變換角度,讓學生自己口頭評價一下自己的學習情況。諸如“通過這堂課我學到了……”,“我懂得了……”,“我還有問題沒解決……”,等等,一改以前教師作課堂總結的程序,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觀念。
另外,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位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這樣,不斷地反思、完善,我們的教學才能越來越高效。
總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講究方法,摸索規律,讓我們的教學真正地為學生所接受,所喜愛,讓課堂教學煥發出它本應有的生命活力。正如華東師范大學的張華教授所言: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誕生精彩的“觀念”;要讓課堂成為誕生學生精彩“觀念”的地方。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稱之為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