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成了教育圈里的熱門詞匯,很多教育專家、教育產品都在強調重要性,但這到底是一種什么能力,還是有很多家長覺得很抽象。
哈佛大學校長德魯 · 吉爾平 · 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在 2017 年的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中說:
我們需要具備勇敢、寬容和謙遜的品質,愿意參與到知識社群的辯論,愿意包容他人的想法,并愿意基于理性和證據改變自己的觀點。
不過,這些不僅僅是我們希望在每個學生身上培養的重要智力技能,它們還是至關重要的基本能力——即做出判斷和評估事實的能力,以及在新事實面前虛心學習和自我成長的意愿。
哈佛藝術與科學學院已故的前任院長杰里米 · 諾爾斯(Jeremy Knowles)在歡迎本科新生的年度典禮上的一句致辭,他所認為的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目標是:確保畢業生能夠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
要問Critical Thinking到底是什么?做出判斷和評估事實的能力,能夠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大概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搜索
1605年,弗朗西斯·培根曾經對批判性思維有過這樣的定義:“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對探尋的渴望、對疑問的耐心、對沉思的熱愛、對判斷的謹慎、對思考的樂衷、對部署調整的慎重,以及對任何欺騙行為的厭惡。”
批判性思維可以簡單理解為進行反思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關乎如何在觀察、交流和思考中獲得信息,并且能積極巧妙地分析、評估和運用,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和理念。它的作用不局限于某一個領域,而是廣泛地決定著人們的思想深度、精度和廣度。
網上流傳著一個對比的段子:
當中國傳統的故事“孔融讓梨”到了美國課堂,有的學生就會說他不喜歡孔融,他這么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說孔融可能不喜歡吃梨才給自己挑一個最小的,但不喜歡吃就直說,討巧地編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虛偽的。老師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質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
當國外的經典故事“灰姑娘”到了中國課堂,很多老師會講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心懷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保持善良與積極的心態,最終是會獲得幸福生活的。在試卷上就要這么寫,才能拿到滿分的。”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師都這樣,只是想表達了兩種教育體制下,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樣,相比英美教育,國內教育體制下,我們的孩子又缺失了什么東西。
為什么非常重要?
搜索
2002年,美國全國教育協會 (NEA)、美國教育部 、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基金會、蘋果電腦公司、微軟公司等倡導成立了21世紀學習技能聯盟即P21(United States-based Partnership for 21stCentury Skills),旨在促進美國K12教育的核心地位并為21世紀做準備。這一聯盟確定了21世紀學生最重要的四項學習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
Communication skills 溝通能力
Collaboration 團隊協作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創造與創新
能批判性思考是一種受益終生的能力,長遠來說,對孩子未來學習、求職等都有影響。短期來說,批判性思維能力,包含了孩子在小學階段需要的各種能力,包括創造力、類比、假設、做決定、解決問題等等。
良好的思維習慣,同樣會讓孩子在考試中表現突出,比如SATs、7 、11 、13 。
怎么培養孩子?
搜索
批判性思維,其實更多是一種思考的習慣,聽起來好像“高大上”“深不可測”,但其實習慣的培養就隱藏在日常生生活中。通過簡單的小事,家長們就能慢慢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舉例來說,孩子在學校里學了氣候變化:
老師可能只會問“是什么造成了氣候變暖?”,通過簡單的網頁搜索,以及列出幾條簡單的答案,孩子記住,就以為學會了這個知識,其實這些都太過于表面了。
在家,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比如問他們“某種東西究竟為什么會引起全球變暖?”“我們為什么要擔心全球變暖啊?”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孩子就需要真正的思考,去研究,而不是簡單記住幾句表面的答案。
另外一方面,發可以問問孩子“氣候變化對我們所在的城市會有什么影響?”把問題具體化,讓孩子有機會把抽象的具體內容,聯系到所處的環境,也就更能讓他們思考。
這個問題,是讓孩子羅列證據的過程。找到可靠的信息來源,然后找出充分的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引導孩子開始理解觀點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學會給自己的觀點提供合理的支撐。
拋出問題“為什么氣候變化也會影響到英國或美國?美國人為什么也要擔心氣候變暖?”,這樣會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也能看到更多。
具體一些,就比如說,不要問孩子“說說怎么解決全球變暖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說太大,太泛了,可以從某個點/角度下手。比如說“如何解決大氣污染引起的全球變暖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孩子們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嘗試不同的解決方式,比如科學上、經濟上、政治上等等。
以上,只是一個舉例過程,適用于任何場景,任何時間,任何話題。家長不一定要精通孩子學習的內容,更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整個思考、分析、舉證、解決問題的過程。家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只是提出提出合適的問題、聆聽和回應。
正如一名教育學家說,教是有限的給予,而學卻是無限的吸收。教給了孩子思考的能力,也就給了他們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