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檢驗科
凝血指標比較讓人頭疼的一個特點是,同樣的結果在不同的臨床狀況中可能提示截然相反的凝血狀態,可謂翻臉比翻書還快,極易引起誤解,在此羅列有代表性的指標并簡要說明。
1.XIII因子降低
先天或獲得性XIII因子缺乏通常與出血相關,XIII因子不僅促進穩定的交聯纖維蛋白生成(此功能實際上所需XIII因子極少),而且可抵抗纖溶,因此有時即便中度減低也可引起出血,如術后、創傷等本身纖溶亢進的狀況,我們在臨床上即遇過多個XIII因子水平在20%~30%的術后反復出血病例。但鮮為人知的是,靜脈血栓患者的XIII因子水平也是顯著降低的,由于凝血酶的大量生成,促進了XIII因子的活化和消耗。所以一個低水平的XIII因子結果既可能提示出血風險,也可能提示血栓。
2.纖維蛋白原檢測降低
低纖維蛋白原通常與出血相關,但部分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中,纖維蛋白原結構異常,導致檢測低水平,但實際可導致血栓形成。
3.D-二聚體升高
D-二聚體升高提示存在凝血激活及繼發纖溶亢進,因此既可能出現在靜脈血栓時,也可能出現在如有明顯出血的DIC纖溶亢進期。
4.低纖溶酶原
先天性低纖溶酶原血癥盡管可致纖溶障礙,但通常不會發生血栓,而常與各種炎癥相關,不過抗凝治療也是有效的。而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低纖溶酶原往往提示存在纖溶亢進,表現為出血傾向。
5.抗凝蛋白(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減低
這三種抗凝蛋白的先天缺乏是中國人群主要的遺傳性易栓癥,但臨床上很多時候其降低可伴出血:如DIC、肝病或維生素K缺乏癥(伴有凝血因子的消耗增多或合成減少)時。
6.狼瘡抗凝物陽性
持續的狼瘡抗凝物陽性通常提示高凝狀態,也是獲得性易栓癥的重要指標,但極少數情況下,狼瘡抗凝物以凝血酶原抗體為主時,可表現為II因子降低及出血。
7.血小板計數減低/增高
造血異常、感染、DIC等所致血小板減少通常提示出血風險,但也有很多情況的血小板減少可表現為血栓形成,如部分免疫性血小板減少、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及血栓性血小板減少,與血小板釋放促凝物、激活補體、促進粘附及聚集等機制相關。
血小板增多癥通常會增加血栓風險,但因同時伴有功能缺陷(如膜表面受體裝配缺失)所致出血也并不少見。
8.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等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通常提示血小板功能減低,但在有的尚未使用抗血小板藥的腦梗塞患者中也能見此現象,通常認為,由于活性高的血小板率先聚集于梗塞灶,循環中血小板相對活性低,或所謂代償性“血小板衰竭”,此時采外周血檢測可能不能反映局部的血小板活性。實際上以往相關文獻中也常常得出矛盾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