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昭 | 文
近代,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教堂、學校、醫院總是構成三位一體的。在傳播信仰同時,現代化的教育與醫療也被各派教會和傳教士們推動著。河南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作用巨大。
不查資料不要緊,一查嚇一跳!河南省人民醫院的前身是懂醫學的傳教士創建的,在民國年間,河南的教會學校的小學生,竟然占到了全省的1/3。
教會醫院
基督教各教派在河南傳播過程中都開創過規模不等的醫療事業,有的創辦醫院,有的開辦小型診所。這些醫療機構分布河南各地,為基督教的傳播起到了輔助作用,擴大了基督教的影響。
基督教在河南創建的主要醫院有開封內陸會福音醫院;商丘圣公會圣保羅醫院;加拿大長老會在豫北建立三所醫院——懷慶恩賜醫院、彰德廣生醫院、衛輝惠民醫院;美國信義會在洛陽建立福音醫院,在許昌建立許昌醫院;美國清潔會在濮陽建立清潔醫院等。
開封福音醫院是內陸會在河南創辦的第一所醫院。因英國傳教士金純仁外科手術好,就醫者很多,內陸會決定建一所醫院。
1907年,他們在開封南關買地16畝,建樓房1座,平房數間,正式開辦醫院。1912年,福音醫院又在東邊建立婦女醫院 ,原醫院稱男院,兩所醫院獨立經營。
1938年,日軍占領開封,開封福音醫院由美國人竇潤生負責。
1945年日本投降后,澳大利亞人李瑞恩經營醫院。1949年開封市人民政府接管醫院,更名為開封市立醫院,后又改名為河南省人民醫院。這就是1955遷往鄭州的現在河南省人民醫院。
歸德府圣保羅醫院一角
圣公會圣保羅醫院1914年在開封創建,后來因故遷到商丘。加拿大圣公會因為傳教困難,“醫院采取信教者免費診療,平民看病減免醫療費以拉攏病人,借醫傳教”醫院候診樓也特意設計成禮拜堂的形式,這樣,病人候診時傳教士適時布道,突出了以醫傳教的特色。
圣保羅醫院遷到商丘以后進行了多次大規模擴建,1920年已經初具規模。抗日戰爭爆發后,圣保羅醫院的發展遭受了挫折。
抗戰勝利后,國共雙方的內戰使醫院又陷入困境。1951年商丘市行署將醫院收歸國有,改稱商丘第一人民醫院。
除這兩所醫院之外,基督教在河南創辦的有影響的醫院還有許多所。加拿大長老會在安陽建立的廣生醫院就是現在安陽市人民醫院,在衛輝創建的惠民醫院就是現在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信義會在許昌創辦的許昌信義醫院就是現在許昌市中心醫院,在洛陽創建的洛陽醫院就是現在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浸信會在鄭州創辦的華美醫院就是現在鄭州第三人民醫院。
教會醫院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把傳教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開封內陸會福音醫院給病人施醫舍藥,除住院免費外,還管病人吃飯。結果有些人有病無病,都去掛號,為了混飯吃。
河南信陽確山 德國教會醫院
許多教會醫院為了消除中國人對基督教的戒備心理,只要是來看病的,不問有錢無錢,一律仔細診視,加意照顧,除醫、藥一概免費外,還可送給回家路費。一些傳教士本身就是醫生,他們在病人中宣傳教義,吸收教徒。同時,教會醫院對“候診傳教”也非常重視,常設專人宣講耶穌福音。醫務人員利用工作之便,也借機宣傳基督教。
近現代醫療制度是傳教士在開辦醫院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在中國傳統醫學中,診斷、治療、配藥由醫生一人完成,醫生是“全科醫生”。而西方醫院一人專攻一科,分工明確,更加專業化。
基督教傳人之前,洛陽僅有中醫,沒有一個西醫。1909年,美國基督教信義會派美籍傳教士李約翰在洛陽籌建教堂并設立福音醫院。后來傳教士付以明在福音醫院建立了西方正規醫療制度,醫院擁有病床60 余張,設立了內科、外科、婦科和候診室等。
醫院的醫療設備比較齊全,有生物顯微鏡、高壓消毒器、專用手術床、腹部及其他手術器械等,常規手術都可以做。病人做手術或重病住院必須由家屬立“沒事字”,聲明發生意外與醫院沒有關系。
商丘圣保羅醫院也要求病人住院必須有人擔保,治療需簽字畫押,萬一治療過程中死亡,醫院不承擔責任。
醫院有嚴格的作息時間,白天開設門診,星期日休息,夜間不出診。病房護理人員實行兩班制值班,白班早七點 至晚九點 ,夜班晚九點至早七點。
醫院重視醫護人員的專業培訓,從青年教徒中物色人選,進行技術培訓,開展業務學習,學習內容有生理解剖、物理學、護病學等。學習期限三年,考試合格者酌予使用,不及格者延長學習期為五年。”
美國教會醫院
教會醫院的創辦帶動了一批本地醫院和診所的出現,這些醫院和診所一般都是在教會醫院工作過的醫護人員開辦,他們利用在教會醫院掌握的西方醫學技術和醫護知識,開辦獨立的醫院、診所。
這些醫院以教會醫院為樣板,在管理和運營上刻意模仿,雖然這些醫院在規模和技術上都比不上教會醫院,但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河南近代醫療事業的發展。
教會學校從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區逐步向內陸發展。基督教傳入河南的時間相對較晚,教會創辦的學校數量少、層次低,但是發展速度比較迅速。
河南的基督教小學教育 1902 年發端于開封, 中學教育始于1909年, 基督教在河南辦學時間比沿海地區晚。由于風氣未開, 最初生源不多, 教會學校以減免學雜費的方式招收窮苦人家的子弟 , 學校規模小、學生少。
經過 10 余年的發展, 到 1920年, 教會小學在校小學生 6832 人, 學生人數占全省小學學生 (包括國立小學與教會小學) 總數的 3/10,河南小學教育竟然三分天下有其一。另有中學10所,中學生275人。
基督教的傳教點和信徒以農村居多,通過提高信徒子女的文化水平,使他們易于接受基督教。如加拿大長老會“在鄉村分站也陸續興辦了一些教會小學。其數目多少,現已無從考察。僅知道1926年開辦25所鄉村女子小學,學生 500人。”
教會的老師和學生
而教會中學多數在城鎮, 像開封濟汴中學、衛輝牧野中學、許昌明德女子中學、信陽義光中學等。另外還有信陽“雞公山美文學校”、安陽斌英中學等。
教會學校在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比中國傳統教育先進。
他們采用西方的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豐富,除宗教課之外, 還開設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課程。一些學校還建立了實驗室,通過開設實驗課,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 以驗證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斌英中學建立了理化實驗室, 購買了少量實驗設備, 如抽氣機等, 教導學生制造氫氣。
有學者認為教會學校的真正目的不僅僅在于傳教,使學生受洗入教。他們要給入教學生以智慧和道德的訓練,使學生能成為社會上和教會里有勢力的人物,成為一般人民的教師和其他領袖人物。為了貫徹這種教育宗旨, 教會學校往往用強制的手段強迫學生接受宗教觀念。
19 世紀后期鴉片貿易公開化后, 吸食鴉片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 教會不僅在傳教過程中要求戒食鴉片、 禁酒、 禁賭、 禁止纏足, 同時也在教育活動中大力推進社會風俗的改良, 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風氣。盡管傳教士在禁煙、禁止纏足等問題上的作用有限, 但是他們在革除這些社會陋習上做出了積極努力。
開封圣瑪利亞女子學校
傳教士對于河南民眾男女平等觀念的逐漸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中國傳統社會遵循男尊女卑的社會角色分配, 這種不平等的兩性觀念影響社會的進步和變革。
河南教會學校積極提倡女子教育, 推動女性獲得與男性平等的教育權, 成為河南社會觀念變遷中的一個重要突破。在此基礎上, 女性作為河南社會發展的新興力量, 參與各項社會事務, 增強了社會的活力。
比如,開封施育女子中學是美國南浸禮會1915年創辦, 學校的招生辦法、校規、課程設置、學生組織等與普通教會中學一樣。
但對學生控制更嚴格,平時有親友來訪,老師必須陪同,不準單獨談話。除學習河南省教育廳規定的課程外,還開設《圣經》課。
開封圣安德魯男子學校
基督教信義會在許昌分別開辦了明德女子中學和女子高等小學。明德女子中學課程與普通中學相同, 英語課教學質量很高, 學生星期日需作禮拜, 聽傳教士講圣經。
基督教在河南創辦的教育客觀上帶來西方先進科技和思想文化,推動了河南社會發展和教育進步,為河南興辦新式學校提供了最直觀的借鑒范例。教會學校的教學管理、校園建設、 課程設置、學術氣氛,都成為當時公、私學校學習的樣板。
明德女子中學
教會學校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教育實體, 將西方文化滲透到國民教育中, 引進了西方近代科學, 還向人們展示了西方的宗教方式、生活方式、 思維方式, 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們完成向現代價值觀念的轉變。
注:本文據河南大學民族研究所所長馬曉軍論文《基督教與近代河南的醫療事業》、《基督教教會學校的發展對近代河南社會的影響》摘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