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是中國文化之根柢、古代學術之冠冕,代表著我們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根本準則與最高智慧,“十三經”則是經學的文獻載體。那么,是不是一開始就有“十三經”?這一文獻體系的確立經過了怎樣的過程?下面試對這一問題略加解釋。
儒家《十三經》是怎么來的?(資料圖 圖源網絡)
“經”之名目起源甚早,《莊子·天運》云:“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焙蟆稑贰方浽缤?,只有五經傳世。東漢以前,經和傳、記是不同的文獻形式,“傳”為經書的解釋之作,“記”為經書的輔翼之作。如《春秋》經有《公羊傳》《榖梁傳》,《尚書》經有《尚書大傳》;而《禮記》《論語》《孝經》《爾雅》等皆屬于“記”。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立《易》《書》《詩》《禮》《春秋》“五經博士”,標志著由官方主導的、具有國家法典性質的“五經”正式確立。東漢時,經與傳記的界限開始模糊。《后漢書?趙典傳》李賢注引謝承曰:“(趙)典學孔子七經……受業者百有余人?!薄拔褰洝睌U充為“七經”,增入了本屬于“記”的《孝經》和《論語》。
北京孔廟《十三經》碑林(資料圖 圖源網絡)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41年),孔穎達奉詔主持修纂《五經正義》,其中《禮》成了《禮記》,《春秋》則附以《左氏傳》,經與傳記的區分愈加消弭。唐玄宗開元年間,更以《儀禮》《周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榖梁傳》和《易》《書》《詩》合稱“九經”;至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又在“九經”基礎上增益《論語》《孝經》《爾雅》,擴充為“十二經”,并詔令刻于石碑,開成二年(837年)刻成,史稱“開成石經”。由此,傳、記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
《孟子》本為子書,其升格為經書是在宋代實現的(蔣伯潛先生《十三經概論》以為五代蜀刻“廣政石經”已有《孟子》,此說不確,蜀石經之《孟子》當系北宋宣和年間補刻)。學界普遍認為,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刻成的“嘉佑石經”,已將《孟子》列入,這是《孟子》升入經部的開始(也有學者認為是元代補刻,聊備一說)。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王安石開始將《孟子》列為科舉取士的書目;至南宋朱子《四書》一出,《孟子》之為經書遂確鑿無疑。南宋紹熙年間黃唐合刻本《十三經注疏》的問世,使得“十三經”這一名稱最終確立。
總而言之,從“五經”到“十三經”的演變過程,是“傳”和“記”的地位提升為“經”的過程,也是“經學”的范疇和內容不斷豐富的過程。希望筆者的此番梳理,能對讀者了解吾國經學史有所助益。
本文系騰訊儒學特約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