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個省名背后雖然有不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風情,但彼此都有著一樣的信念、一樣的堅持、一樣的夢想。
在我國的二十三個省中,山西山東、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這些省名都是由相同的地理位置加上方位構成。那么,山西山東的“山”指的是哪座山?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哪片湖?廣東廣西的“廣”是什么意思?河南河北的“河”又指哪條河?
也許你腦海中一個答案也沒有,又或者你心里早已有了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但是透過歷史的浩渺煙云,答案或許和你想的還真不一樣。
01
那座山
戰國到漢朝,作為區域名稱的山東和山西已經經常出現在各種文獻記載之中。《戰國策·趙策二》記載:“六國從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於函谷關,以害山東矣?!边@里的山東是地理區域的泛指,指的是崤山以東的地區。
崤山是秦地最東邊的一座山,位于今洛寧縣西北,洛水與黃河之間。戰國時期,秦以外的韓、趙、魏、齊、楚、燕六國都在崤山以東,這就是“山東六國”這個名稱的由來。而山西當然就是崤山以西的區域,泛指秦地關中到陜西一帶。
崤山位置圖
山東山西還有一組近義詞就是關東關西,而其中的“關”指的是函谷關。函谷關是崤山隘口的一座要塞,它被視為秦國與其他六國的地理分界處。
除了崤山之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山東山西的“山”,指的是華山?!妒酚洝ぬ饭孕颉分杏涊d:“蕭何填撫山西。”唐代張守節曾為此解釋道:“謂華山之西也?!比A山有座要塞名為潼關,所以關東關西中的“關”也有潼關之說。
華山與潼關
從秦朝一直到唐朝,王朝的政治中心基本上沒有離開過關中盆地。所以在這段時間內,崤山和華山就是山西山東的那座山。然而早期的山西山東都是泛指的地理區域,還沒有成為行政區域。而成為行政區域的山西山東,其中“山”的含義也發生了改變。
到了宋金時期,作為行政區域的山東正式在歷史上出現。當時金朝設立的“山東西路”以及“山東東路”,范圍包括了今山東省大部分及江蘇北部小部分區域。而到了元朝,山西才正式成為行政區域。
元明清的都城在北京,這些政權的活動中心都緊靠太行山,所以當時作為行政區域的山西山東,其中的“山”指的是太行山。而關東關西的“關”從最早的“函谷關”“潼關”,變成了明清時的“山海關”。
元代至今,山西山東的行政區域基本沒有多大的變化,所以太行山也就成為了山西山東的那座山。
02
那片湖
湖南湖北在歷史上長期是一家人。到了元朝的時候,湖南湖北和廣西、海南等地統一劃分進湖廣行省。而到了明朝,湖廣行省大大縮水,只剩下湖南和湖北兩個省。清朝入關的時候,湖北地區掌握在清朝的手中,而湖南地區則在南明政權的控制之下。
南明地圖
清朝統一全國后,為了加強統治,就將湖廣省劃分為湖南和湖北。而如何劃分兩湖地區是一個問題,因為若想從地理上找一個合適的天然分割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如今的湖南湖北以洞庭湖為界進行劃分,洞庭湖以南是湖南,洞庭湖以北是湖北。這一劃分的背后其實遺留了諸多歷史問題,因為洞庭湖僅僅覆蓋了兩省之間平原缺口的東部一角,而西側則沒有明確的地理阻隔。這種劃分雖然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方案,但卻是較為合適的方案。
洞庭湖水系圖
洞庭湖的自然資源哺育了兩湖地區的人民,如今的洞庭湖雖然已不像最初那樣遼闊,但它在兩湖人民的心中,永遠也不會縮小一絲一毫。
03
那條河
河南河北比鄰而居,滾滾奔涌的黃河是它們的分界線,所以河南河北中的“河”指的是黃河,這是歷史上的共識。然而在現實的地理環境當中,河南河北的分界線是漳河而不是黃河,漳河成為了河南河北中的“河”。
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將全國劃分為10道,其中就有河南道、河北道,當時的河南河北大體上還是沿黃河分界。
唐朝行政劃分圖
而到了元朝時,以黃河為界的河南河北開始發生改變。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是明清及現代省份建制的基礎。當時,元朝將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而原來的河南省變為了河南江北行省,并將原本屬于河北道的一部分土地吞并了。剩下的河北道則與山東、山西、內蒙古等地組成了“腹里”區域,由中書省進行管轄。
之后的明清時期,河南省繼續吞并原屬河北的區域。最終,河南省的土地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位于黃河之北了。本來河南的區域全部位于黃河之南,黃河剛好能作為河南河北的分界線,可是隨著河南管理區域的擴張,黃河逐漸喪失了它做為河南河北分界的作用。
漳河水系圖
發源于山西長治的漳河,總長度有400多公里,原本漳河與河南河北扯不上什么關系,但是有時候,緣分就是如此奇妙。漳河原本屬于黃河水域,后來因為黃河多次改道,漳河轉而進入了海河水系。進入海河水域的漳河下游恰巧經過河北省與河南省的邊界,它代替黃河成為了河南河北的分界線,也成為了河南河北中“河”字的新解讀與新定義。
04
廣的含義
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南湖北,這三組省份的命名都是由地理上的山河位置構成,而廣東與廣西中的“廣”字則是一個早已消失的地方。
秦朝末年,戰爭不斷,中央政府對于全國各地的管束能力越來越弱。而遠離政治中心的兩廣地區早已將中央政權拋之腦后,當地的官員們割據自立,建立了南越國。
南越國地圖
南越國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被滅掉,兩廣地區再次回歸中央朝廷的懷抱。漢武帝面對這塊剛剛收復的土地,頒發了一道圣旨,其中有一句叫做“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即用懷柔政策教化當地百姓,讓他們對漢朝廷感恩戴德。
因為漢武帝的這道圣旨,當時兩廣官員就用“廣信”二字作為管理當地的治所名字。漢武帝在兩廣地區設立了嶺南九郡,而廣信縣是監察嶺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所在地。廣信縣的大概位置是從湘水經靈渠、沿漓水南走至西江的區域,也就是兩廣交界的一片區域所在地。
嶺南地圖
到了宋朝時,朝廷以廣信縣為界劃分廣東、廣西,將兩廣分為了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在此之后,人們就將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簡稱為廣東和廣西。
宋朝行政劃分圖
廣信縣形成了廣東、廣西的名稱,然而廣信縣卻在歷史的浩瀚煙云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人們關于廣信縣具體位置的爭論還未休止,但是廣信縣其實早已深深融入了廣東廣西的名稱之中,陪伴著兩廣人民邁向更美、更幸福的生活。
我國各個省名背后雖然有不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風情,但彼此都有著一樣的信念、一樣的堅持、一樣的夢想。這份信念、堅持和夢想共同撐起了祖國的繁榮與強大。不管你來自何方,我們都將攜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