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旅游業的敏感性談起。旅游業是一種現代服務業,對外部環境變化時,很敏感,一些事件常常影響旅業的發展與變化,如類似新冠肺炎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汶川大地震等這樣的自然災害、本核電站泄漏等這樣的公共安全事件等,旅游業會因是否安全等問題發生波動,受到重創。我們如何認識其影響,提前采取應付策略,使旅游發展步伐少減慢、旅游改革成果得鞏固、健康幸福生活繼續享有,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新冠肺炎疫情讓旅游業受創深、影響大
旅游業對新冠肺炎疫情總體呈現出:響應很快,沖擊面廣,受創重深,影響深遠等特征。
封城、封路、封村等全面阻隔新冠肺炎疫情傳播,也使得旅游業的旅游客流基本全面斷流,旅游業基本停頓,旅游經濟業績斷崖式下降。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又恰逢是春節黃金周,盡管有很多人對黃金周休假制度發表過眾多意見和建議,也因種種原因黃金周一直并沒有取消,其原因就在黃金周極大地拉動旅游消費、滿足人們的休閑旅游的需要、滿足人們因帶薪休假制度沒有充分落實而要開發中遠程旅游的需要,也為旅游業帶來很大的效益,這次疫情與黃金周的疊加、與傳統春節的疊加,加上這次疫情“休克式療法”的封閉、阻隔其傳播,使旅游業的損失大于其他一般行業。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與2003年的“非典”相比,對旅游業的影響更加嚴重、更深,主要體現在:
1.旅游經濟受損嚴重。據攜程發布的預測,2020年春節,全國或有4.5億人次出行,旅游業收入不低于5500億,綜合收入就更大。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旅游經濟發展影響甚大。以云南為例,云南向來是中國旅游的熱門旅游目的地,尤其云南是“避寒、避霾、避沙塵暴”的四季旅游勝地,春節黃金周向來是“一床難求”、“一票難求”。這次疫情對其影響具體的數據尚不好評估。只有拿去年春節黃金周對比來說,2019年春節黃金周,云南接待游客46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40多億元。即使不算同比增長多少,只拿去年數據相比,這次疫情可能對云南旅游業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在250億元,如果加上旅游業的綜合收入則遠遠不止。
2.旅游業各領域全面受損。由于對這次疫情采取的差不多是阻斷式防御,景區景點全部關閉、旅行社或OTA企業退團退款現象普遍、酒店和民宿等差不多全部進入“冰凍”、旅游文化演藝停業、旅游餐飲和購物等無人問津、旅游交通停運等,使得旅游業幾乎所有要素、領域均受影響而近乎“停擺”,與旅游業相關的農副產品生產銷售、手工藝制作銷售等自然也受影響。
3.旅游企業面臨生存危機,甚至破產。由于受其旅游業務無法展開,旅游業績無法體現,使其資金流有可能出現“斷鏈”、旅游從業人員被迫“失業”、旅游景區景點、酒店等運行維護成本無法回收,一些微小企業可能因此而破產關門,其他一些企業也可能經營出現困難,甚至有生存危機。
4.旅游形象受損。中國包括云南向來以世界上安全旅游目的地著稱,新冠肺炎公共衛生事件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恐慌,盡管文旅業大家共同努力,讓滯留云南的游客感到了云南的“春天般溫暖”。這次疫情下盡管云南文旅業和各級政府、部門、公眾共同努力,讓滯留云南的游客感到了云南的“春天般溫暖”。但與2003年包括云南在內有7個省區沒有發生“非典”省區,相比較而言這次的疫情嚴重程度、范圍更大,在某種意義上一定程度讓安全旅游目的地罩上了一點點“霧霾”。
。
二、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旅游業應該盡早準備應對
盡管旅游業是受這次疫情沖擊最直接、最快、最大的行業,但類似的“事件性”影響旅游業是暫時的。2003年“非典”研究其他波及全國甚至全球的危機實例已有充分證明,旅游業在這類事件后是恢復和反彈最快、最好的行業。因為促進旅游消費必然會成為疫后救經濟的首先手段之一,旅游需求消費是人們滿足美好生活的剛性需求,旅游的需求只是暫時受抑,暫時停頓,疫后消費勢能必然會釋放,報復式反彈消費必然會出現。因此,我們應有信心、有決心、有準備、有舉措地應對。
綜合國內外的相關經驗和做法,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1.政府層面
(1)盡快制定旅游業恢復振興計劃;
(2)啟動并落實相關支持政策;
(3)啟動并落實相關的針對疫后旅游業的支持政策;對制定、實施在恢復振興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企業、個人的獎勵政策;
(4)恢復和進一步樹立品牌形象,強化“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
(5)重視疫后恢復振興,修訂原有的宣傳營銷方案計劃,突施疫后旅游營銷行動計劃,使旅游市場盡快修復,爭取有反彈式增長;
(6)進一步抓好全域旅游發展,協調各方力量共克艱難,變“危”為“機”,共促恢復與發展;
(7)進一步下大力氣推進文旅融合,促進供給側改革,促進旅游高質量發展;
(8)做好轉型升級和科技應用,極力促進智慧旅游發展;
(9)認真促進“+旅游,旅游+”,發揮“一業帶百業,百業促旅游”的機制作用;
(10)開展調研,針對疫后旅游企業面臨發展的難題與困境,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鼓勵支持其恢復經營運行;
(11)建議從現在起考慮旅游危機應急規劃的編制,做好相應預案,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
2.企業層面
(1)關注政府及有關部門陸續推出的扶持、激勵政策;
(2)綜合自身基礎和優勢,謀劃自救、恢復、振興的行動預案;
(3)做好“開源”工作.調整原有計劃,做好新的發展行動計劃,開展周邊游、近程旅游、健康旅游、研學旅游等,開發新業態,推進新業務,即適應新的反彈性報復式的消費增長;
(4)節流止損,調整預算,壓縮開支,力求資金不斷鏈;
(5)做好人員培訓,提升業務素質;
(6)加快科技應用,發展智能服務;
(7)延長和拓展產業鏈,構筑企業發展的穩定態;
(8)制定一定的優惠政策,促進人流回潮,如對參加疫情防控醫護人員、部隊官兵實行免、減等政策;
(9)疫后因地因時因事組織一些節事活動,迅速恢復市場“存在感”,激活生命力;
(10)疫中疫后繼續保持公共關系,做好老客戶聯系,借助共同抗疫擴展新關系等。
俗語說“辦法總比困難多”,著名的旅游學家魏小先生說:文旅行業嚴冬過后是陽春。堅信疫后將也會迎來旅游業發展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