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暑假還有一個月,應屆畢業生的求職正進入“最后沖刺”,而在校生的實習崗位爭奪戰也進入高峰。近日,應屆生求職網上的一則帖子人氣頗旺,已疊加成近300層的“高樓”,多名學生留言講述自己的被騙經歷,并提醒后來人提高警惕。同時,近日本報還連續接到幾例讀者投訴,都指向實習生權益保護問題。
“騙子公司”八點共同特征
自去年年底建立以來,應屆生求職網上的這個帖子一直在不斷更新,共有90家“公司”入榜,其中大多為名義上的外省市公司,其中大部分都有“工程、建筑、電力”字樣,很像正規的大型國企。網站管理員說,這些騙子公司的招聘信息和手段大多有共同特征:
1、招聘單位只有手機單一聯系方式;
2、收取“服裝費、伙食費、體檢費、報名費、辦卡費、押金”等各種費用;
3、告知無需任何條件可直接面試、上崗;
4、薪資明顯高于同職位同工種薪資平均水平;
5、通知面試職位明顯與實際申請工作崗位不相同,上崗期間索要煙、酒等禮品;
6、公司地址含糊不清,面試場所不正規,如使用臨時租借來的賓館等地;
7、非正常工作時間段預約面試或者面試地點在很偏遠的地方;
8、扣押或是以保管為名索要身份證、畢業證等證件。
以實習名義招廉價勞動力
應屆生小周因為家在南方,幾個月前投遞簡歷至一家咨詢公司廣州分總司,并接到了實習通知。該公司承諾實習三個月合格后再簽三方協議。但是三個月后,包括小周在內的20多名求職者,一個都沒留下,實習完了就說不合格,“不少人都是985名校的研究生,竟然都不合格!”小周發現,這家公司廣州分公司總共就三名正式職工,剩下的都是“實習生”,“我們來實習,是沖著這家公司在業內還算小有名氣。白干三個月就當積累工作經驗,但現在是應屆生求職的最佳時機,這三個月讓我損失了其他的機會。 ”
李鑫是明年即將畢業的本科生,他和幾個同學在某貿易公司找了一份實習,剛開始每天工作時間都在十六七個小時,后來被安排上晚班,每天下午2點開始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碰上工作量大時,下班時間只能延遲到后半夜。李鑫很疑惑:“別的同事都是工作8小時正常上下班,可為什么我們實習生的工作時間就那么長呢? ”
中專生廖毅則反映,應聘某物流公司客服后卻做了很多“雜活”,一開始電話接單、下單、跟單或服務跟蹤,后來除了每天處理幾十通電話之外,還得外出取貨、搬貨、調貨,有一天還搬了400斤的貨物。公司每天只給30元津貼,“十幾個同學一起來實習,最終能留下的會有幾個?我們不敢向企業要權益。 ”
另一名實習生小金告訴記者,他今年寒假在某機械公司實習,參與汽車維修,上班時被傾倒的車間大門砸傷,公司卻不認定為工傷,最終醫藥費都是他自己承擔的。
高校建“不良企業黑名單”
昨日,記者從華師大、上大和外貿學院等多所高校了解到,同比去年此時,應屆生簽約率還稍有提高,不過仍有部分同學還在尋找工作。
“現在新公司成立的速度太快,求職的學生幾乎每天都要面對新的招聘單位,確實要提高警惕。”上海大學就業中心主任王佩華說,如果招聘單位在招聘初期就以各種借口向求職者收取費用,那么基本可以斷定,這家單位不值得信任。雖然學校提醒學生防范這類騙局,但是每年還會有個別缺乏社會經驗和防范之心的學生上當受騙。近年來,該校處理學生投訴較多的企業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的頭銜往往是“××傳媒公司”、“××影視公司”或“××文化傳播公司”等,這類問題企業不少都是皮包公司,學生試用甚至簽約后,很快就能發現它們在用工當中存在太多的不規范,“我們也有一個 ‘不良企業黑名單’,進入名單的公司就喪失了來校招聘的資格,我們還會提醒學生防范這些公司。 ”
王主任說,針對希望來校招聘的新公司,學校就業中心只能做到檢查它們的營業執照,如果有學生投訴,中心核實確有其事后,會取消該公司以后進校招聘的資格。對于已有在校招聘歷史的公司,中心則會建議和幫助學生回訪以往的校友,咨詢企業的運作情況。
并不是只有新公司的危險系數比較高,一些“品牌企業”同樣值得警惕。就在這個長帖當中,浙江省一家知名水電集團的招聘人員留言提醒,有人冒用其公司的名義發布招聘信息,網站管理員也很快刪去了這個騙子公司的招聘信息。
律師呼吁推出實習條例
上海江三角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著名勞動法專家陸敬波表示,目前在大多地方,實習生不受《勞動合同法》保護,各個地方對雙方關系的認定也不一樣。一些城市認定雙方為特殊勞動關系,享受最基本的勞動保護,而上海一般不認為雙方發生勞動關系,若發生勞動糾紛,參照勤工儉學條款的標準。
沒有合同的保障容易導致實習糾紛頻發。一些企業起初答應完成要求工作之后給予數量豐厚的報酬,結果反悔,由于當時只有口頭協議,最終很難追討。據前程無憂調查,不簽訂實習協議,無故被辭退、被迫加班和克扣工資被列為實習大學生權益受損現象的前三位,而90%以上的大學生在明知權益受損情況下選擇“忍氣吞聲”。學生一般只知道薪水、基本福利和實習時間,至于實習期間做什么、承擔什么工作責任、加班出差有什么待遇,85%的學生在實習之前 “根本不知道”。由于沒有協議的約束和保障,實習單位對學生沒什么義務和責任,學生對單位也不需要有太強的責任心,比如實習到一半突然離職等,也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陸敬波表示,上海乃至全國每年寒暑假有數百萬人參與實習,相關部門很有必要立法保護實習生權益。而在目前尚未有相關政策的情況下,建議實習生在上崗前與企業簽訂實習協議,明確報酬、工作內容等,若不簽訂協議的,也要保留相關證據。通過簽訂必要的實習期合同或協議,可以解決實習生管理難的問題,無論對企業還是實習生保障性都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