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否與家族遺傳有關,是我們都很關心的問題遺傳因素在癌癥發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特別是在分析個別病例發生癌癥的原因時。近年來,科學家陸續發現了一些與人類癌癥有特殊關系的癌基因,如與乳腺癌有關的FGFR2、TNRC9、MAP3K1和LSP1。體內具有這些癌基因的個體,無疑具有較高的患這種癌的危險性。乳腺癌,胃癌,肺癌等腫瘤有較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及遺傳易感性(所謂癌癥遺傳易感性,是指在相同生活條件下的人群中,有的個體有更易發生癌癥的傾向。):即家族史中上一代患有上述腫瘤,其下一代患腫瘤的風險增大。如母親或姐妹患有乳腺癌的女性,其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比母親或姐妹未患有乳腺癌的女性高3倍;有肺癌家族史的不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是無肺癌家族史的不吸煙者的5倍,有肺癌家族史而又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約為的無肺癌家族史不吸煙者的14倍;有胃癌家族史者患胃癌的危險性是無胃癌家族史的4倍。 實際上,所謂家族聚集的傾向及遺傳易感性,并不是腫瘤患者將腫瘤本身直接遺傳到下一代或直系親屬,遺傳的僅僅是一易患腫瘤的傾向性而已。在此遺傳的基礎上,還需要有外界環境因子的不斷作用,經歷進一步的變化后,才能發生腫瘤。一般認先天性的遺傳基因和后天獲得性的生活方式、職業環境都參與了癌癥的發病,但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的致癌因素,與3/4的癌癥發病有關,當然職業與環境的因素也不可小覷。因此,從預防癌癥發生的角度來考慮,可能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適宜的飲食習慣是最為重要的即使有癌癥遺傳傾向的人,其發病也必須有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作為條件,加以參與,才有發病的可能。 然而,從癌癥預防的角度出發,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就人群的癌癥預防而言,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同一種族人群的同一種癌癥發生率大不相同的事實。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河南省林縣的食道癌罹患率約為每十萬人中有百人以上,而整個大陸的其它漢族族群罹患率卻是十萬分之三十左右,同一族群有差距如此大的罹患率,這種現象本身就有力地表明主要是環境因素,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而不是遺傳因素)決定了人群癌癥罹患率的多少。而后面進一步的實踐及研究證明,由于改變生活習慣,林縣的食道癌罹患率也就大幅度下降。因此也從一方面證明:癌癥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另一點則是:對于個體而言,體內具有某些癌癥易感基因只是表明此人患癌的危險性比其同年齡、同性別、同環境(包括生活方式)的沒有這些癌癥易感基因的個體要高,并不表示此人一定會患癌癥。因為癌癥易感基因如果只在體內存在而不表達,則是沒有致癌作用的。換而言之,如果某個體內有癌癥易感基因的個體能夠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平衡膳食、適當體力活動、不吸煙、不飲酒及心情舒暢,則很有可能阻礙基因的表達,從而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反之,如果某個體內沒有癌癥易感基因的個體,不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則其患癌危險性可大大增加。因此,盡管某些癌癥易感基因的發現,對于我們認識癌癥的本質及其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切不可將其作為唯一的致癌因素,從而放棄癌癥預防。個別腫瘤確實有遺傳傾向,在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有遺傳因素存在,但腫瘤病決不等同于遺傳病!
我在網上看到過一則消息:美國曾報道過對2283名癌癥存活者的2308名子女進行了規模的普查,結果發現僅有7名子女有遺傳性癌癥,而其余子女的癌癥發病率并沒有增加。個研究比較可靠地指出,遺傳確實可以說是一種腫瘤發病的因素,但同環境因素相比,只是處于次要地位。 癌癥與遺傳有關,但癌癥并不會直接遺傳。在一定的遺傳因素的基礎上,癌癥是否形成,還取決于精神因素、環境因素、飲食因素及生活習慣等諸多后天因素及外界致癌物的綜合作用。因此,有癌癥家族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會得癌,易感人群和有高癌家族史的成員也不是對任何癌癥都易感。對有癌癥家族史的成員來說,完全不必驚慌失措,背負沉重的思想包袱。從預防角度看,早期發現這些具有遺傳因素的易患者,并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必將有助于降低癌癥的發病率。而預防癌癥,主要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識,比如自檢乳房就是及早發現乳腺癌的有效辦法,警惕不明原因的消瘦、便血、咳嗽等在癌癥早期可能出現的癥狀,定期體檢也有助于癌癥的早期診斷。還有一點應該強調的是:癌癥是可防可治的多發病常見病,癌癥到了中晚期,它確實不好治。但如果及時早期發現,及時早期治療,大部分腫瘤都是可以根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