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篇文章《種一株快樂的蘭花于我心》,看后怦然心動,也確讓我如醍醐灌頂,頓覺徹悟。
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常為弘法講經而云游各地。一日,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shù)十盆蘭花。弟子們深知禪師酷愛蘭花,因此侍弄得非常殷勤,但一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戶外。第二天清晨,弟子們后悔不迭:眼前是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幾天后,禪師返回了寺院,眾弟子忐忑不安準備領受責罰,得知原委后,禪師泰然自若,神態(tài)依然是那樣平靜安詳,他寬慰弟子們說: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語里,道出了凡塵俗世與人為事心境的玄機,又蘊含了多少人生智慧。
生氣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火氣,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時候。人活在這個社會就要面對不同的事、不同的人,有些事情會讓我們無所適從,帶來的是痛苦與煩惱;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考量標準不同,決定了會有與自己不同的言行。這些事、這些人有時就會沖擊自己的承受極限,無法接受或不可理喻。自然激發(fā)了憤怒之情,有的甚至發(fā)生言語和字體的碰撞,傷害了他人,觸痛了自己。
釋迦牟尼說:“我們的心原本像是一面鏡子,可以不染上煙法,可以洞察我們身邊的世界,波動的情緒并不是我們真正心,為什么還要讓它來為我們的心做主呢?”是啊,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又何必費盡心機,自尋煩惱?何不灑脫的處世,輕松的做人,那樣你就會讓自己的生活快樂一些,心情輕松一些,生命美麗一些。
憤怒就像是你的孩子,用一顆善意的心去擁抱你的孩子吧!既然孩子屬于你,你就要對他負責,當他發(fā)怒的時候,你就該像好母親一樣,盡你的義務去照顧他,并最終把他轉為善的力量。這需要你常常保持身心的清凈,靠近自己的心靈,靠近你的憤怒,把好的力量灌注到憤怒之中,使心靈從怒氣中解脫出來。對于想要徹底改變“心有怒氣”的人來說,尤其如此,向外是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的,真正的快樂潛伏于我們的內心。
不生氣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練達。只有不生氣,才會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的曠達高潔;才會有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豁達。只有不生氣,才能參智慧如海,明理通達,也才能把所有的怨恨榮辱化為忍耐、寬容,這時我們便能拈花一笑,把所有的煩惱化為甘甜了。
種一株快樂的蘭花于心田,讓人人擁有蘭心蕙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