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名著片段,回答下列問題。
那人趁著機會,滾下山崖,伏在那里又變,變一座土地廟兒:大張著口,似個廟門,牙齒變作門扇,舌頭變作菩薩,眼睛變作窗欞。只有尾巴不好收拾,豎在后面,變作一根旗桿,真君趕到崖下,不見打倒的鴇鳥,只有一間小廟:急睜鳳眼,仔細看之,見旗桿立在后面,笑道:“是這猢猻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1)這段文字出自《①____________》,作者是②_____________,文段中的“那人”指的是③________。
(2)根據片段,結合原著相關情節,概括說說“那人”與“真君”打斗的原因,并分析 “那人”的人物形象。
2.閱讀名著,尤其是長篇古典小說,需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請你從閱讀長篇古典小說的基本要求出發,以《西游記》“三調芭蕉扇”這一故事為例,給予同學們閱讀方法上的指導。
3.假如《西游記》中的唐僧準備再次出發,下列哪個人物有可能和他一起去西天取經?請結合該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經歷,簡述理由。
祥子《駱駝祥子》 保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格列佛《格列佛游記》 尼摩船長《海底兩萬里》
4.閱讀《西游記》節選,回答后面的問題。
羅剎又罵道:“潑猢猻!好沒道理,沒分曉?奪子之仇,尚未報得;借扇之意,豈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劍!”大圣公然不懼,使鐵棒劈手相迎。他兩個往往來來,戰經五七回合,羅剎女手軟難輪,孫行者身強善敵。他見事勢不諧,即取扇子,望行者扇了一扇,行者巍然不動。行者收了鐵棒,笑吟吟的道:“這番不比那番!任你怎么扇來,老孫若動一動,就不算漢子!”羅剎又扇兩扇,果然不動。羅剎慌了,急收寶貝,轉回走入洞里,將門緊緊關上。
大圣此番為何能面對羅剎女的扇子而“巍然不動”?
5.名著閱讀。
卻說那老魔吞了行者,以為得計,徑回本洞。眾妖迎問出戰之功。老魔道:“拿了一個孫行者。被我一口吞在腹中哩。”第三個魔頭大驚道:“大哥啊,我就不曾吩咐你,孫行者不中吃!”老魔聽說,心驚膽戰,只得硬著膽叫:“兄弟們,莫怕,把我那藥酒拿來,等我吃幾盅下去,把猴兒藥殺了吧!”那小妖真個將藥酒滿滿斟了一盅,遞與老魔。老魔接在手中,喝到肚里。那妖怪吃一盅,悟空就接一盅。一連咽了七八蠱,都是他接吃了。老魔放下盅道:“不吃了,這酒常時吃兩盅,腹中如火,卻才吃了七八盅,臉上紅也不紅!”可這大圣吃七八盅下肚,在肚里撒起酒風來,打秋千,豎蜻蜓,翻跟頭。那怪物疼痛難忍,倒在地下。
(1)文段中的“老魔”是《西游記》中一個妖怪,名字叫______,原是______(菩薩)的坐騎。
(2)《西游記》多次寫到孫悟空通過鉆入腹內制服對手的情節。請你再另舉一例,簡要概括情節。
6.閱讀以下名著選段,回答問題。
①正行之際,忽聞得有人言語。八戒仔細看時,看來是行者在山凹里,聚集群妖。……
②那呆子有些怕他,又不敢明明的見他,卻往草崖邊,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當中擠著,也跟那些猴子磕頭。
③不知孫大圣坐得高,眼又乖滑,看得他明白,便問:“那班部中亂拜的是個夷人,是那里來的?拿上來!”說不了,那些小猴一窩蜂把個八戒推將上來,按倒在地。行者道:“你是那里來的夷人?”八戒低著頭道:“不敢,承問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行者道:“我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樣。你這嘴臉生得各樣,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別處來的妖魔。既是別處來的,若要投我部下,先來遞個腳色手本,報了名字,我好留你在這隨班點扎。若不留你,你敢在這里亂拜!”八戒低著頭,拱著嘴道:“不羞,就拿出這副嘴臉來了!我和你兄弟也做了幾年,又推認不得,說是什么夷人!”行者笑道:“抬起頭來我看。”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道:“你看么!你認不得我,好道認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豬八戒。”他聽見一聲叫,就一轂轆跳將起來道:“正是,正是!我是豬八戒!”他又思量道:“認得就好說話了。”
④行者道:“你不跟唐僧取經去,卻來這里怎的?想是你沖撞了師父,師父也貶你回來了?有甚貶書,拿來我看。”八戒道:“不曾沖撞他,他也沒什么貶書,也不曾趕我。”行者道:“既無貶書,又不曾趕你,你來我這里怎的?”八戒道:“師父想你,著我來請你的。”
(節選自《西游記》)
(1)第③段中“這里”是指_____,豬八戒來到此地是為了請孫悟空去降服______。
(2)《西游記》的語言風格詼諧幽默,請從選文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并作簡要分析。
(3)《西游記》中很多人物既保持著動物性,又有神的本領,還兼有人的特點、請從孫悟空和豬八戒中任選其一,結合原著簡要分析。
7.《西游記》前十二回具體寫了猴王出世、拜師學藝、大鬧天宮及唐僧出世等故事,作者想象豐富,妙筆生花。請概述其中某一故事,并談談從中你受到的啟迪。
8.《西游記》
(1)分別簡述沙僧、豬八戒的性格特點。
(2)請從下圖中任選一幅,說出故事的名稱,并概括故事情節。
9.閱讀《西游記》節選,回答后面的問題。
那毛女即便回身,轉于洞內,對羅剎跪下道:“奶奶,洞門外有個東土來的孫悟空和尚,要見奶奶,拜求芭蕉扇,過火焰山一用。”那羅剎聽見孫悟空三字,便似撮鹽入火,火上澆油;骨都都紅生臉上,惡狠狠怒發心頭,口中罵道:“這潑猴!今日來了!”叫:“丫鬟,取披掛,拿兵器來!”隨即取了披掛,拿兩口青鋒寶劍,整束出來。
(1)羅剎女因為什么事“聽見孫悟空三字”就“惡狠狠怒發心頭”?
(2)孫悟空第二次是怎樣借到芭蕉扇的?由此可知他有什么特點。
10.讀《西游記》我們知道取經之路也是孫悟空的修心成長之路,請從下面兩個回目中,圍繞悟空對唐僧態度的變化分析悟空的成長過程。
①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②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11.《西游記》原著中也出現了老虎精。精讀下面的文段,結合孫悟空和虎力大仙各自話語的特點,揣摩這兩個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態。
那虎力大仙欠身拱手,辭了國王,徑下樓來。行者向前攔住,道:“先生那里去?”大仙道:“登壇祈雨。”行者道:“你也忒自重①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先生先去,必須對君前講開。”大仙道:“講甚么?”行者道:“我與你都上壇祈雨,知雨是你的,是我的?不見是誰的功績了。”國王在上聽見,心中暗喜,道:“那小和尚說話,到有些筋節②。”沙僧聽見,暗笑道:“不知他一肚子筋節,還不曾拿出來哩!”大仙道:“不消講, 陛下自然知之。”行者道:“雖然知之,奈我遠來之僧,未曾與你相會。那時彼此混賴,不成勾當。須講開方好行事。”大仙道:“這一上壇,只看我的令牌為號:一聲令牌響,風來;二聲響,云起;三聲響,雷閃齊鳴;四聲響,雨至;五聲響,云散雨收。”行者笑道:“妙啊,我僧是不曾見!請了請了!”
【注】①自重:抬高自己的身價或地位;②筋節:關鍵的地方。
(節選自第四十五回《三清觀大圣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
12.閱讀下面語段,按要求作答。
這行者昂昂烈烈,挺著胸脯,把身子抖了一抖,卻將那架鷹犬的毫毛,都收回身上,拽開大步,徑走入門里,坐在南面當中。紅孩兒當面跪下,朝上叩頭道:“父王,孩兒拜揖。”行者道:“孩兒免禮。”
語段中“行者”是誰?假扮成誰的樣子?結果又是如何被識破的呢?
閱讀《西游記》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①那六健將出洞門,徑往西南上,依路而走。行者心中暗想道:“他要請老大王吃我師父,老大王斷是牛魔王。我老孫當年與他相會,真個意合情投,交游甚厚,至如今我歸正道,他還是邪魔。雖則久別,還記得他模樣,且等老孫變作牛魔王,哄他一哄,看是何如。”好行者,躲離了六個小妖,展開翅,飛向前邊,離小妖有十數里遠近,搖身一變,變作個牛魔王,拔下幾根毫毛,叫“變!”即變作幾個小妖。在那山凹里,駕鷹牽犬,搭駑張弓,充作打圍的樣子,等候那六健將。
……
②那妖王聞言心中暗想道:“我父王平日吃人為生,今活夠有一千余歲,怎么如今又吃起齋來了?想當初作惡多端,這三四日齋戒,那里就積得過來?此言有假,可疑!可疑!”即抽身走出二門之下,叫六健將來問:“你們老大王是那里請來的?”小妖道:“是半路請來的。”妖王道:“我說你們來的快,不曾到家么?”小妖道:“是,不曾到家。”妖王道:“不好了!著了他假也!這不是老大王!”小妖一齊跪下道:“大王,自家父親,也認不得?”妖王道:“觀其形容動靜都象,只是言語不象,只怕著了他假,吃了人虧。你們都要仔細,會使刀的,刀要出鞘,會使槍的,槍要磨明,會使棍的使棍,會使繩的使繩。待我再去問他,看他言語如何。若果是老大王,莫說今日不吃,明日不吃,便遲個月何妨!假若言語不對,只聽我哏的一聲,就一齊下手。”群魔各各領命訖。
13.根據你對西游記故事的了解,概括選段①中劃線部分“正道”的具體含義,不超過10個字。
14.孫悟空變作牛魔王與妖王紅孩兒展開較量。從選文看,紅孩兒對“牛魔王”的哪些方面產生了懷疑?
15.閱讀下列名著選段,完成各題。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飯倒是不必賜。我問你:鐵扇仙在哪里住?”老者道:“你問他怎的?”行者道:“適才那賣糕人說,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將來,一扇息火,二扇生風,三扇下雨,你這方布種收割,才得五谷養生。我欲尋他討來扇息火焰山過去,且使這方依時收種,得安生也。”……行者道:“那山坐落何處?喚甚地名?有幾多里數?等我問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喚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喚芭蕉洞。我這里眾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計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緊,就去就來。”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飯,辦些干糧,須得兩人做伴。那路上沒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當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說一聲,忽然不見。那老者慌張道:“爺爺呀!原來是騰云駕霧的神人也!”
(1)選文中行者(孫悟空)想借“芭焦扇”的目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請結合選文中的語言描寫,分析行者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16.欣賞《西游記》的繪本圖片,請簡述與圖內容相關的故事情節。
17.名著閱讀
那洞門里有兩個女童,聞得聲音開了門,見是牛魔王嘴臉,即入報“奶奶,爺爺來家了。”那羅剎聽言,忙整云鬟,急移蓮步,出門迎接,這大圣下雕鞍,牽進金睛獸;弄大膽,誆騙女佳人,羅剎女肉眼,認他不出,即攜手而入。
這段文字與《西游記》中哪個故事情節有關?
參考答案
1.(1) 西游記 吳承恩 孫悟空
(2)孫悟空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降服不了他,于是玉皇大帝派二郎神來捉拿孫悟空;可以看出孫悟空的桀驁不馴、敢于抗爭的性格特征。
2.示例:讀《西游記》這樣的長篇古典小說,就適合“精讀”與“跳讀”并用。例如,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的故事就很值得精讀。精讀就是要細讀、精思、鑒賞。想一想,孫悟空借芭蕉扇為什么會遭到拒絕;一借芭蕉扇被騙后,沙僧、豬八戒、唐僧三人關于是否“西行”的對話,表現了他們各自怎樣的心理;孫悟空、羅剎女的語言各有什么特點等。而跳讀則可以跳過與閱讀目的無關或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比如,書中一些描寫人物外貌、打斗場面或環境氣氛的句子等。
3.示例一:我認為格列佛最有可能與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經。因為他喜歡冒險,有很強的野外生存能力,曾在荒島上靠生吃牡蠣渡過難關。他可以幫助唐僧更好地在野外生存。
示例二:選尼摩船長。他頭腦冷靜,沉著機智,在海底旅行中,不論遭遇冰山封路、章魚圍攻還是敵艦偷襲,他都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指揮全體船員戰勝困難;他英勇頑強,極富正義感和奉獻精神,他搜集海底金銀財寶,支援被壓迫民族的正義斗爭,有一顆慈愛之心。
示例三:選保爾。他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毅力,戰場上的搏殺、感情上的波折、工地上的磨難,都沒能使他倒下,反而使他更加堅強;他擁有無私奉獻、甘愿犧牲的崇高道德品質,他受傷后仍主動要求加入戰斗,援救戰友,替師長報仇,英勇奮戰。
4.因為大圣從吉靈菩薩處借得了定風丹。
5.(1) 青毛獅子怪(或:青獅精、青毛獅王、獅猁王) 文殊菩薩
(2)示例:①孫悟空一調芭蕉扇時,變作魄僚蟲,趁鐵扇公主喝茶,鉆到其腹內,頭頂腳踢,鐵扇公主疼痛難忍,答應借扇,但給他的是一把假扇。②孫悟空大戰黃眉妖時,變作個大西瓜,被其吃進肚內,孫悟空在肚內“大弄手腳、翻跟頭,豎蜻蜓”,最終制服妖精,③在陷空山無底洞,孫悟空為救唐僧大戰白毛耗子精(白鼠精)時,變作紅桃兒鉆進妖精肚內,施展本領,最終救出唐僧。④黑風怪偷走唐僧的袈裟,在黑風山孫悟空與觀音合謀,變成仙丹鉆進黑風怪肚子里,逼其還回袈裟。
6.(1) 花果山 黃袍怪
(2)示例一:如“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當中擠著”中,“溜”和“擠”等動作滑稽可笑,把八戒不敢見悟空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
示例二:如“你看么!你認不得我,好道認得嘴耶!”中的“好道認得嘴”,通過俏皮的語言,突出豬八戒的外貌特征,表現出其憨厚可愛,讓人忍俊不禁。
(3)孫悟空:(1)動物性:長得一副猴相,雷公嘴、毛臉,具有猴子機敏乖巧、好動的習性;(2)神的本領(神性):神通廣大,有七十二般變化的神奇本領;(3)人的特點(人性):心高氣傲,容易沖動,愛捉弄人,信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
豬八戒:(1)動物性:豬八戒嘴臉和豬相似,有豬的貪吃、貪睡、懶惰等特點;(2)神的本領(神性):天蓬元帥出身,會變身術,能騰云駕霧;(3)人的特點(人性):愛耍小聰明,愛在師父面前進孫悟空的讒言、動不動就喊“散伙”等。
7.故事示例1:大鬧天宮——孫悟空不滿玉皇大帝賜予他的“弼馬溫”的官職,并偷取了“蟠桃會”上的蟠桃,遭到天兵天將的捉拿,在天路可走之時,大鬧天宮,與各路神仙英勇奮戰。(意思對即可)
啟迪:①要采取正確方法,及時化解矛盾,避免造成嚴重后果。②要敢于反對壓迫,追求自由平等。③孫悟空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故事示例2:拜師學藝——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在一老猴指點下,飄洋過海,歷經千辛萬苦,拜師于菩提祖師。剛開始學習術法,有些不耐煩,但后來經過不斷努力,終于學到了騰云駕霧之功與七十二變之術等本領。(意思對即可)
啟迪:要像孫悟空一樣遇到困難不放棄;要學會堅持。
8.(1)沙僧:忠厚誠懇,任勞任怨,正直無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謹守佛門戒律。豬八戒:性情憨直,奸懶饞滑,常懷退縮之心,善奉承謅媚。
(2)圖一 偷吃人參果(意思對即可)。唐僧四人到五莊觀,小童給唐僧吃人參果但他沒有吃,八戒叫悟空偷來吃,吃完被小童發現罵他們,悟空就把人參樹打死了。便逃走了。四人被抓后說:只有救活這棵樹才不受皮肉之苦。孫悟空請觀音菩薩去,用神水把人參果樹救活。
圖二 三調芭蕉扇(意思對即可)。師徒行了數月來到火焰山,悟空去向牛魔王妻子羅剎女借芭蕉扇。羅剎女因兒子紅孩兒被觀音收走而痛恨悟空,一扇竟將悟空扇到五萬里外,悟空從菩薩處得到定風丹再找羅剎女。羅剎女扇悟空不動又被悟空變成小蟲鉆進腹內翻騰,羅剎女答應借扇悟空帶上扇子去扇那火反而更大,悟空知道上當于心生一計變成牛魔王去騙取真扇,但只知道將扇變大咒語不知變小方法半路上把扇變大了縮小不得而此時牛魔王趕來變成八戒奪走了,真扇悟空無奈請來托塔李天王和天兵天將幫助降伏了,牛魔王從羅剎女那里再一次借出芭蕉扇才熄了火焰山上的火,師徒過了火焰山。
9.(1)因為羅剎是紅孩兒的母親,孫悟空請觀音收服紅孩兒做善財童子。羅剎苦于不能與孩子相見,認為悟空害了自己的孩子所以結下仇。
(2)孫悟空變作牛魔王的模樣,把芭蕉扇騙到手;機智聰明。
10.示例:回目①中,悟空因打死強盜被唐僧絮叨怪罪,悟空怪唐僧言語重丟下了唐僧,聽龍王勸說后又回來卻被唐僧帶上緊箍咒,悟空心懷不善要打唐僧。此時的悟空受不得氣,使性子,是不服管教的。回目②白骨精幻化三次要吃掉唐僧,次次被悟空識破打死,唐僧在悟空第三次打死白骨精后,一紙貶書要逐走悟空,悟空解釋不成,接過貶書,軟語相求唐僧,唐僧固執逐趕,悟空無奈才離去。此時的悟空,知道了解釋,求饒,表達了不能再西行的無奈。悟空遇事由使性子、不服管教到求饒、尋求解決辦法,體現了悟空的成長。
11.示例:孫悟空的語言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后發制人),步步為營,每一句話都說在關鍵處,機智調侃,表現出成竹在胸的自信;虎力大仙的語言則是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表現出爭強好勝、志在必得的心理。
12.孫悟空(或齊天大圣、孫行者);牛魔王;他因答不出紅孩兒的生辰,被紅孩兒識破。
13.護送(保護)唐僧西天取經。
14.①“牛魔王”說他因為吃齋,不愿意吃唐僧肉。或孫悟空以吃齋為由不肯吃唐僧肉。
②“牛魔王”是在半路上被請來的。或:牛魔王并不是從家里請過來的。
15.(1) “扇息火焰山過去” “使這方依時收種,得安生”
(2)示例:①說話和氣有禮、尊敬長者:悟空與老者對話,尊稱“老人家”。
②自信、樂觀、不懼艱險: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滿艱險,悟空說“不打緊”。
③關心民眾疾苦:悟空借扇“使這方依時收種,得安生”。
④本領高強,神通廣大:老者說“原來是騰云駕霧的神人也”。
16.示例:師徒三人來到流沙河畔,流沙河中妖怪徑搶唐僧,未果。八戒、悟空去戰,妖怪鉆入水中,不肯上岸。悟空去見觀音,觀音讓木叉與悟空同去。木叉叫出妖怪悟凈。唐僧收悟凈為徒,悟凈以頸下骷髏結成法船,渡唐僧過河。
17.(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