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存在大量需要說服別人的場景:
你的上級準備做一個決策,你認為不妥當,怎么說服他?
你想說服朋友做某件事,或相信某個觀點,怎么做?
銷售人員想讓客戶購買本公司的產(chǎn)品,怎么開口?
很多人會說,這還不簡單,擺事實、講道理、列數(shù)據(jù)、舉例子,誰對聽誰的唄。但是,在真實的生活中,這招用處并不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老婆今晚想去吃披薩,而你想去吃川菜。你會想:“我們經(jīng)常吃披薩,換個口味不行嗎?兩個人要相互理解,不能自私。”你老婆會想:“天天口口聲聲說愛我,一頓飯都不愿意遷就我嗎?太自私了。”
發(fā)現(xiàn)沒有,現(xiàn)實中沒有絕對的對錯。每個人都覺得對方很自私,都希望對方能夠讓步。但是,很少有人承認自己也是自私的,誰都不愿意先舍棄自己的利益。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戰(zhàn)國策》中的經(jīng)典文章,也是一篇說服別人的經(jīng)典案例。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趙太后剛剛主持趙國朝政,秦國就猛烈攻打趙國。趙太后派人向齊國求救。齊國答復(fù)道:“必須以長安君做人質(zhì),才能發(fā)兵。”
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
趙太后不答應(yīng),大臣們再三勸說。太后公然對左右道:“若再有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zhì)的,老婦我一定要把口水吐到他臉上!”
【解讀】群臣認為,必須要讓長安君去做人質(zhì),為國家利益犧牲兒子是應(yīng)該的。
太后認為,國家花這么多錢養(yǎng)著你們有什么用?國難臨頭,你們卻連我的兒子都保護不了。你們誰也別想勸我,我是不會讓我最喜歡的兒子冒險去做人質(zhì)的。
說服別人,意味著一件事:用自己的觀點、意見,去讓對方信服,讓對方同意自己的立場。很多時候,這就意味著“對抗”。你在有意或無意的用自己的思想,跟對方的思想相對抗,并決出一個勝負。
對抗思維,是最低效的方式,所以太后和群臣的沖突才會激化。
那到底怎么說服太后呢?
不停的說大道理?你以為趙太后不懂大道理嗎?但她還是舍不得自己的兒子啊。
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
左師觸龍請求面見趙太后,太后氣沖沖地等著他。
【解讀】在銷售中,最難搞定的客戶,就是趙太后這樣的。她對你銷售的產(chǎn)品有強烈的偏見,一見到銷售人員,就本能會提高防范心,總覺得你會坑他,認為你來拜訪就是“黃鼠狼給雞拜年”。
此時,精通人性的高手,一代銷售大師觸龍出場了。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見太后。”
觸龍走入殿內(nèi)就用快走的姿勢慢慢地走著小步,到太后面前謝罪,說:“老臣腿腳不好,不能快走,所以才很久沒有來拜見太后。平常總是以腿病為由而自我寬恕,但是又擔心太后身體真有什么不適,所以還是希望能夠前來面見。”
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
趙太后道:“老婦平常靠乘輦來代步。”
曰:“日食飲得無衰乎?”
觸龍又問:“每天飲食沒有減少吧?”
曰:“恃粥耳。”
太后道:“只是喝粥而已。”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觸龍說:“老臣近來特別不想吃飯,于是強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然后逐漸想吃東西了,身體也舒服了一些。”
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太后說:“我不能(像您那樣散步)。'說著臉上不悅之色稍稍緩解。
【解讀】情緒是溝通的障礙,在對方有情緒時,不管講什么道理,對方都聽不進去的。所以首先要幫助對方緩和情緒。
觸龍先是在面見太后前故意放慢腳步,一方面,避免在太后怒氣最盛的時候見面,給她一點消氣的緩沖時間;另一方面,也是故作老態(tài)以激發(fā)太后的敬老之心,將談話的氣氛由君臣爭執(zhí)朝政轉(zhuǎn)變成長者閑話家常。
人人都有防范心,如果你一上來就直入主題的推銷產(chǎn)品,誰愿意聽你的?在此之前,不妨多一點寒暄,別輕易暴露自己的目的。
當別人對你的信任感逐漸增加,抵抗情緒慢慢放下的時候(太后之色少解),再進一步去談其他的。不過,此時還是不要直接推銷產(chǎn)品,不能急,還是要循循善誘。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以衛(wèi)王宮。沒死以聞。”
觸龍道:“我有個兒子名叫舒祺,年齡最小,又不成器;而我年紀已經(jīng)大了,私下里最疼愛他。希望能讓他在宮中補個黑衣衛(wèi)士的缺,保衛(wèi)王宮,在此冒死向您請求!”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
太后道:“可以,他今年多大了?”
對曰:“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
觸龍答:“十五歲了。雖然還很年輕,但我總想著在自己還沒入土前為他做好安排。”
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太后道:“男人也知道疼愛小兒子嗎?”
對曰:“甚于婦人。”
觸龍答:“比女人更厲害。”
【解讀】聊天中,要不停的制造話題、調(diào)動對方興趣,讓太后可以主動聊下去,千萬別把天聊死了。如果總是你在說,對方只會回復(fù)個“哦”,那就是不合格。
太后笑曰:“婦人異甚。”
太后笑著說:“還是女人更厲害。”
【解讀】在這段時間,所有的大臣都是曉以大義,抨擊趙太后偏愛小兒子,不讓他作人質(zhì),有愧于國家,因此趙太后必然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現(xiàn)在觸龍為小兒子求工作,趙太后立刻敏感地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唯一偏愛幼子的人,從而感到如釋重負,也讓趙太后在不知不覺中把觸龍從對立面拉到了同一陣營中。
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觸龍道:“老臣私下認為,太后寵愛燕后勝過寵愛長安君。”
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太后道:“你這話說得不對!我對燕后遠不如對長安君!”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觸龍道:“父母疼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長遠。您當初送燕后出嫁時,抓著她的腳后跟直掉眼淚,想到她要遠嫁燕國,心情十分悲傷。待到燕后離去,您不是心里不想念她,可是每逢祭祀之時,您總是祝愿道:‘千萬別讓燕后回來。’這難道不是為燕后考慮長遠,希望他的子孫能夠在燕國相繼為王嗎?”
【解讀】金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現(xiàn)代有不少父母,以為留給子女幾套房子就夠了,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價值觀培養(yǎng)。實際上,如果孩子能力不夠、三觀不正,有再多的房子,也不夠他敗家的。
太后曰:“然。”
太后道:“是這樣的。”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觸龍道:“從現(xiàn)在起往前算三代,當初趙王子孫被封為侯的,現(xiàn)在還有沒有繼承人仍然在位的?”
曰:“無有。”
太后答:“沒有了。”
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觸龍又問:“不單是趙國,其他諸侯國的子孫被封侯爵的,現(xiàn)在還有繼承人仍然在位嗎?”
曰:“老婦不聞也。”
太后答:“老婦沒聽說過。”
“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
觸龍道:“這是因為人的災(zāi)禍,近的殃及自身,遠的殃及子孫。難道說是先王被封為侯的那些兒子中就沒一個成才的?只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而未建功勛,俸祿豐厚而未經(jīng)辛勞,卻能坐享國家的寶器。現(xiàn)在您抬高長安君的地位,封給他肥沃的土地,賜予他貴重的寶器,卻不讓他為國家建立功勛。一旦您不在世上了,長安君又憑什么在趙國立足呢?老臣認為您為長安君考慮的少,所以才說您更寵愛燕后。”
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太后道:“好吧,一切聽您的安排!”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齊兵乃出。
于是為長安君備齊一百乘車,前往齊國做質(zhì),齊國這才出兵救趙。
【解讀】說服他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不反駁你、不與你爭辯,而是支持你的觀點。
觸龍自始至終,都沒有談派長安君去作人質(zhì),對國家有什么好處。因為趙太后知道這些好處,只是她太喜歡長安君了,所以就算知道對國家有利,但還是不愿意讓小兒子長安君去冒險。
其他那些大臣,總是企圖用國家大義去說服太后,明顯是不得要領(lǐng)。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卻從沒有從對方的立場考慮過問題。
心理學(xué)上,有條顛撲不破的鐵律:我們更愿意相信的,永遠是跟自己立場一致的人的意見。
比如,比起廣告、媒體宣傳,我們更相信的,一定是來自朋友的推薦。因為前者有可能坑我們,而朋友大多都是真心為我們好,最起碼看上去是與我們立場一致。
如果想讓對方聽得進去你的話,首先得讓他感覺和你的立場一致,也就是他關(guān)心的問題也是你關(guān)心的問題。立場問題比華麗的言詞和流利的口才重要的多。立場一致,才有交心的可能性。
觸龍很聰明,他的角度是只談怎么做才算寵愛孩子。既然太后很喜歡小兒子,那就要讓太后知道,送長安君去做人質(zhì),才是對他真正的寵愛。
世事萬千,不變的只有人性。當你遇到難辦的事情時,不妨多從人性的角度去思考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