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處不青山
有詩云:“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這是講曠達地對待死。比如莊子臨終時,弟子們環繞病榻而泣。莊子反而勸解道:“父母對待孩子,讓他去東西南北,孩子該唯命是從;陰陽對于人而言,不啻如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聽從,我便是忤逆不孝之子了。況且天地載我以形,勞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你們看老天爺如此地善待我的生,又善待我的死,弟子該為我高興才是啊!”一弟子說:“生死之理,我們何尚不明。只是跟隨您至今,受益匪淺,弟子們卻無以為報。想先生貧困一世,死后竟沒什么陪葬。想起來怎不悲傷!”莊子坦然微笑,說道:“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以星辰為珠寶,以萬物作陪葬。我的葬具豈不很完備嗎?還有比這更好更多的陪葬嗎?”弟子說:“沒有棺槨,我們擔心烏鴉、老鷹啄食先生啊!”莊子平靜地笑道:“在地上被烏鴉、老鷹吃掉,在地下被螻蟻、老鼠吃掉,有什么兩樣?奪烏鴉、老鷹之食而給螻蟻、老鼠,何必如此偏心呢?”
你看莊子臨終前是多么地平靜坦然、豁達瀟灑。后人多受此啟發,生時灑脫自在,死時詩情畫意。比如道濟和尚的六言絕筆:“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好像回歸到大自然懷抱一樣愜意。而有的不僅不能通達地對待人死,更不能通達地面對人生。有的貪得無厭,有的斤斤計較,殊不知:自其壞處視之,天下烏鴉一般黑,故懷有陰暗心理的人,天下哪來人間樂土?自其善處視之,人生何處不青山,故對于樂觀豁達的人,哪兒都能處之泰然:這便是曠達地對待人生。
人從橋上過
武帝時代傅翕寫有這樣一首禪詩: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該詩見《景德傳燈錄》第二十七。此詩禪機在于:打破常規思維,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比如,圖書編輯工作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看不完的書稿,一天天下來,腰酸背痛眼睛脹,腿麻手軟脖子硬,可謂苦矣!但轉念一想,讀者辛辛苦苦賺了錢,還買書看書、求知求樂,如今單位讓我衣食無憂出錢給我先睹為快的機會,此福此樂有幾人可享?如此想來,苦即是樂矣!又如:武警待遇低,還天天操練不休,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確實辛苦。可有的武警戰士卻詼諧地說:“許多人雖
掙了錢,卻累壞了身體,想花錢操練操練還沒工夫呢!看咱們的身體倍兒棒,革命的本錢多健康!”所以說人生一切禍區福境,皆念想造成。《菜根譚·閑適》云:“迷則樂境成苦海,如水凝為冰;悟則苦海為樂境,猶冰渙作水。可見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只在一轉念間耳。”
識心見性又知時 無心便是釋迦老
千尺絲綸江上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這是船子和尚(法名德誠,南宋禪師,約九世紀上半葉在世)的詩偈,見《五燈會元》卷五。全詩以魚喻道,這里的垂釣如同參禪求道:千尺釣絲,直下深潭,可見所求之深;一波才動,萬波相隨,可見所求之廣。展現了一個從欲界到禪界的頓悟過程:先是“魚我所欲也”,于是垂下千尺絲綸,意在魚而魚在水;而在寧靜清虛的境界里得以超越欲望,解脫煩惱,心如月而月滿船,于是滿載美麗的月色而歸。這滿船的月色猶如滿懷的愉悅,是船子禪師空靈淡泊、自然隨緣的情懷。
該詩體現了禪師的“無心”境界—不抱目的。有目的則有欲求,有欲求則有痛苦。如果我們對周圍的一切都抱審美的態度,而不存占有欲,那么,我們心中便只有對美的愉悅,便沒有了欲求而不能的憂愁。比如:洞山禪師與宗伯越過小溪后,禪師問宗伯:“剛才過溪時有啥念頭?”宗伯答:“不濕腳。”洞山禪師搖搖頭,宗伯疑惑,問:“那你作何想?”禪師漫不經心地說:“腳不濕。”都是相同三個字,卻體現了不同的人生態度:前者有目的心,是有意為之,可以想見其過溪時的小心翼翼、全神貫注的焦心狀;后者漫不經心,既無思慮,又無目的,可以想見其過溪時的大大咧咧、悠哉游哉的灑脫狀。禪師“腳不濕”的另一含義是,做事而不沾滯于事,不為事所累。總之,事前無目的心,事后無留連意。
閑中覓伴書為上
古人曾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既可是功利性的,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是也。書給人智慧,長人才干,讀書人何求不得?讀書也可是修養性的,培根說:“讀史使人深刻,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學使人嚴謹——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有道是:“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讀書之益,不勝枚舉矣!所以古聯云:樹德箕裘惟孝友,傳家彝鼎在詩書。又云: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又云:
立品定須成白璧,讀書何止到青云。這些讀書格言,無非說明一個道理: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
一日清閑一日仙
“興來醉倒落花前,天地即為衾枕;機息坐忘磐石上,古今盡屬蜉蝣。”(《菜根譚·閑適》)—這便是清閑如仙的感覺。“兩個空拳握古今,握住了還當放手;一條竹杖擔風月,擔到時也要息肩。”(同上)—這便是享受閑適的理由。
有道是“要偷就偷閑”,善于忙里偷閑者,生活是從容的,有如悠悠白云;情趣是高雅的,靜對明窗賞月、臥聽風雨吟詩;頭腦是清醒的,追求成功但不執著,淡泊名利但不舍棄,不僅能著眼現在,更能放眼未來;不僅醒對此生,更能笑迎死神。
有人說得好:別將生命之弦繃得太緊,留一份閑適給自己。閑適不是慵懶,不是無所事事的光陰虛擲,也不是浮華奢糜的物質享受。它是生命積極的存在狀態,是生活意趣的盡情揮灑,是沒有喧囂與逼仄的心理空間。
急功近利時,不會有閑適;心存芥蒂時,不會有閑適;欲壑難填的人,不會有閑適;老謀深算的人,也不會有閑適。
閑適,在驀然回首的追懷中,在悠然心會的禪意里。理性的頓悟,靈性的升華,需要閑適;心靈的舒展,視界的敞亮,也需要閑適。創意,往往在閑適輕松時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閑適從容中一展風采。
留一份閑適給自己,享受生命的從容與韻律;留一份閑適給自己,聆聽心靈的驛動和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