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北舌尖之旅(二)
秋風蕭瑟寒意起,北方的冬天來的總是分外早,不覺間又到羊肉飄香時。中國人很早對羊肉就有了深刻的認識,《說文解字》云:“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羊大則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10月中旬,我前往鄂爾多斯草原,參加了一次“羊肉盛宴——中國烹羊專家”的西北美食之旅活動。讓我見識到了西北羊肉的經典菜品,了解了西北羊肉制作的傳統工藝。跟著我的圖片一起去感受西北羊肉的魅力吧!
西北游的第一天去黃老漢家:跟著綏德黃老漢上山收糧,窯洞前做黃饃饃。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出發,坐車前往內蒙的鄂爾多斯草原。這是進入內蒙界時高速收費站拍的,其實從陜西綏德一路過來,都能看到公路上有這樣超長的運煤車在排隊,因為據導游介紹,陜西是產煤大縣,全國十分之一的煤都是從綏德運出去的。
終于達到了目的地,這些草原上的牧民,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很是好看!
下車就有事先等在車下盛裝的牧民手捧美酒,給我們獻上一盅下馬酒。旁邊還有個小伙子在拉馬頭琴,非常悠揚的樂聲~
蒙古包,長這么大還是第一次親眼見蒙古包呢。今天我們的午餐就在這里面吃啦。
每個蒙古包里面都裝飾的不一樣,這是我們吃飯的大蒙古包,里面掛著成吉思汗的圖,和喜慶的中國結。
落座后,首先端上來的是極具草原特色的奶茶。我們平時接觸的奶茶都是甜的,而草原上真正的奶茶是咸的。飄在表面的是奶皮。右邊圖中是炒米,喝奶茶的時候,在碗里加點這炒的香香的炒米,泡一會兒,等炒米軟了,和奶茶一起喝,奶香加上炒米香,別提多好喝了。
空心月餅和馓子,可以搭配奶茶喝。
右邊圖中是自制老酸奶,很醇厚,草原上是習慣就光酸奶喝,可我終究還是需要放點白糖拌勻才覺得美味。
汁多肉嫩的手抓肉
重頭戲端上來了,這一整盤手抓肉是兩只羊,可見這羊夠幼年的。手抓肉是西北大多數地區的一種吃法,也是羊肉最普遍最經典的做法。傳統的做法是將羊分成7大塊清水下鍋,先大火煮,再中火燉,2個小時出鍋即可。只要肉煮透煮爛出鍋一定嫩香撲鼻,所謂“肉爛自香”。
這次我們吃到的這個手抓肉是在傳統做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和創新。取羊肉羊排、前腿、肩胛骨、羊脖、羊肚分別切分用水洗凈;將肉放入鍋內加涼水,水漫過肉,開鍋打沫;在鍋中加入鮮姜、花椒、鹽煮制90分鐘,煮好后開蓋收湯,將湯收濃即可。
這樣的做法既保證了手抓肉“汁多肉嫩”的特點,又符合了都市人的飲食習慣,使得西北這一傳統的佳肴,成為大眾喜愛的明星菜品。
瞧這鮮嫩的羊腿,此刻我光看著圖就覺得好像又聞到了當天那手抓肉的鮮香味兒。
無論是傳統做法還是這次我們吃到的創新做法,對羊肉品質的選擇標準都是極高的。做手抓肉最好的羊肉原料有三種:錫林郭勒草原的烏珠穆沁羊和蘇尼特羊,還有鄂爾多斯草原上的阿爾巴斯山羊,前兩種羊肉的最大特點是多汁、鮮嫩,無膻味,阿爾巴斯山羊肉則以“老香”著稱。草原羊天然醇香的口感與羊的生長環境密切相關,比如烏珠穆沁羊生長的錫林郭勒草原,是素有“中國四大草原之一”之稱的內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場,生態環境保護最好,是最優質的畜牧業資源。采用完全自然放養的方式,羊群飲用的水是富含鈣、鐵、磷等微量元素的天然礦泉水,食用草原上百種牧草,尤其是沙蔥與野韭菜,可以去除膻味,使羊肉自帶一種香味。而我們這次吃到的烏珠穆沁羊更為講究,可以說是講究到了一種極致。是每年七至九月,到錫林郭勒草原挑選只有6個月大的烏珠穆沁羊羔,一直吃母羊羊奶的春羔,出欄時尚未斷奶,而自身免疫能力極強,肉質鮮嫩多汁且最為安全。
這一大盤手抓羊肉,是完整的兩只羔羊做的,所以什么部位都有。而且我每個部位都嘗了嘗,覺得各有各的特點,都非常的多汁好吃。而我覺得羊頭上最好吃的要數羊舌。
羊肉吃好再搭配一些小菜解解膩。
清新爽口的大拌菜,說來奇怪,我就是覺得西北的蔬菜我們江南的好吃,生甜生甜的。
右邊那個看上去黑乎乎,其實是好東西,叫苦菊還是苦菜?是清火的,搭配羊肉吃非常好。
肉肉吃多了,需要運動下消化。飯后我們去了附近的成吉思汗新陵參觀。
對于我這個從小在南方城市長大的孩子來說,對于西北,對于草原的最深印象就是,地方忒大了!
到處是空地,一望無際啊!
這成陵也是非常大,一走進去就是看到非常氣勢宏偉的金戈鐵馬!
我想對于男孩子來說,親臨這個場景應該會比較激動的。
成吉思汗的軍中大營。
參觀完成陵,我們又去跑馬場,觀看了馬術和騎射。草原上的小伙子都擅長騎馬和射擊,精湛的技藝可把我們這些江南來的人看的一愣一愣的。
還看了摔跤表演,弄的同去的男生都躍躍欲試,好幾個還真上場和摔跤手們比試了一下,引得我們掌聲雷動!
此時已經是接近黃昏了,于是我們這大幫子吃貨們,又回到了中午吃飯的蒙古包,準備參加晚上的燒烤篝火晚會。此時烤羊肉串的架子已經搭好,爐中的炭火已經開始躍躍跳動。
醇香自然的生烤羊肉串 生烤自古以來就是羊肉的經典做法之一。生烤的發源地可追溯到西北兩個地區:新疆和內蒙。新疆的生烤品種呈多樣性,除了肉類之外,許多蔬菜水果也可以拿來烤,而蒙式烤肉,以羊肉為主,取肉用料講究,口味不膻不膩,與流行的以牛肉為主的韓國燒烤一度是高檔消費的代名詞之一。生烤羊肉,就屬于蒙式生烤。選用的原料是烏珠穆沁羊羔肉和蘇尼特羊羔肉。做法是將羊肉切成滾刀塊,每塊重 5克,每串5塊。然后,將羊肉串撒上海鹽、孜然和辣面,在炭火上烤熟。
別說,這羊肉串還真的和我之前在內陸吃過的不一樣,這里的羊肉串特別的嫩,汁水多,再加上鮮香的調味料,別提有多好吃了!
除了烤羊肉串,還有各種烤。
烤羊排、烤土豆、烤饃饃、烤地瓜、烤南瓜、烤紫薯,烤玉米。。。
真是吃都吃不過來,這玉米本來是在鍋中煮熟了要拿去烤的,結果被我們半路截來,
直接啃了
咸鮮香辣的草原全羊雜湯
在鄂爾多斯草原臨走這天早上吃的就是草原上另一種非常著名的羊肉吃法,羊雜湯。羊雜就是羊下水,包括羊的腸、心、肝、肚、頭等。羊雜湯是西北人除了手抓肉,另一道喜愛的佳肴。西北人喜歡在秋冬的早晨吃羊雜湯,這樣可以驅寒暖胃。羊雜湯既可單獨作為湯品食用,也可與米飯、饅頭一起下飯。西北人一般會選擇后一種吃法,因為西北地區蔬菜稀缺,許多營養物質,需要用羊肉供給,羊雜湯下飯,可以營養搭配,互相補充。選用的原料是烏珠穆沁羊和蘇尼特羊羔羊的熟羊雜。所謂熟羊雜,就是把羊雜在羊肉加工廠里經過嚴格的清洗,消毒,高溫處理后放入鍋中用水汆透后作為煮制羊雜的備用原料。全羊雜的制作工藝很精細,共有四步:第一步,將生的羊肚、羊心、羊腸、羊肝、羊頭煮制35分鐘;第二步,鍋內放羊油、花椒、蔥頭沫出香味后下羊腸炒出香味;第三步,下入其他熟羊雜慢火炒出香味出油,加入花椒面、干姜面、蔥花、姜末蒜沫出香味,隨后烹入醬油、醋煸炒并加入辣椒面;第四步,將土豆條下入炒加清水、中火熬制50分鐘至部分土豆化入湯中,以鹽調味即可。這樣熬出的羊雜湯味道醇厚,入口順滑,咸鮮香辣。
夜幕降臨,熱情好客的草原人給我們準備了歡樂的晚會。
馬頭琴拉起來,草原上嘹亮的歌兒唱起來。
場中的篝火也熊熊燃起,我們圍著篝火手拉手跳起舞,這個晚上真是太嗨了!
有跳江南style的燒烤大叔,有抱著啤酒瓶給我們下啤酒雨的蒙古小伙子,
最后晚會在絢爛的煙花中,完美落幕!
最后獻上一起參加活動的新浪美食博主集體照。
一起活動玩起來情緒就是嗨,
又開始拗造型了,看我們的集體照,那動作,整齊不?
我和潘潘貓,話說好喜歡貓貓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