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軍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一、 寒食節
在古代清明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寒食不在二十四節氣中。所謂寒食節,從其字面表述來理解,就是在這一天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自冬至算起的第105天,通常在陽歷4月5日,也就是清明節前后,有時也會與清明重合。
《辭源》、《辭海》對“寒食節”大體上也是這樣解釋的:春秋時,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在諸侯列國流亡,歷經磨難19年。重耳成為晉文公后,介子推攜老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去。晉文公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看見介子推背后有個柳樹洞,洞里似乎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是片衣襟,衣襟上面竟然題了一首血詩。詩云: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悲痛萬分,取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據說,此后,“足下”成為上級對下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就是來源于此。
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并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為了悼念他,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后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煙火、吃寒食,形成寒食節。
二、 清明節
清明和寒食有所不同。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是一年一度準備春耕春種的節氣。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是掃墓和踏青。
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三、清明節的活動
1、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2、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3、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4、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四、清明節的習俗與傳說
我們兒時清明節那天各家都折柳樹枝和松樹枝插在自家的屋檐下,說是為了保平安。到現在贛榆的許多農村還有這個習俗。
清明門前插柳戴柳還有多種說法:
1、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以辟邪。
2、插柳”“折柳” :一表惜別,因楊柳飄悠,似有依戀之情。《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和無名氏《送別詩》中'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的句子,表示的就是這個意思。二二表挽留,因“柳”與“留”諧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
3、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大臣介之推的。據說他力保國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湯,忠心耿耿。后來重耳作了國君他卻被遺忘了,他與老母在綿山自耕自織為生,最后被大火燒死在山中的枯柳樹下。人們插柳,說是替他“招魂”。
4、在清明節插松插柳在贛榆流傳最多的是張獻忠的故事。
明朝末年,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殺人無數,一天追上一個婦女背著老嫗奔跑,張獻忠問“你背著的是誰?”,這個婦女答曰“背著的是我婆婆”張獻忠聽后很受感動,遂對她說:“你很孝順,義軍不殺你們,不用逃跑,你們回家吧”。可這個婦女說“回家,你們也會來殺” 張獻忠說“你回家在家門上插松條和柳條做個記號,我就不殺了”
于是這個村姑回家馬上通知鄉親們:“門前插松插柳,說明不是貪官污吏,決不相害”。
這個習俗沿習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