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筆走龍蛇需成竹在胸,故而基礎必須夯實。張雨書風的變化,不僅是心境起伏的影響,也有師從的變化因素。他的一生中,遇到了三位在不同時期給予遞進的指點的人。也許是學習法書的良好順序,使他少時穩扎穩打,中年格調高雅,老來縱情恣意。這三人都是誰?又給了他怎樣的指點呢?
生不逢時,估計是文人士大夫們最深沉也是最無力的感慨,不比武者報效無門強多少。
張雨生在元代,這個時代最大的特色就是人被迫分等級。蒙元統治者將被統治者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使得原本內心充滿優越感的南宋文人低到了塵埃,張雨便是其中之一。
張雨的六世祖為南宋崇國公橫浦學派創始人張九成。祖父逢源是宋末的一個通判,宋亡后不仕新朝,雖然官職不高但是文化修養深厚。
他自小師承家學,身上自然擁有遺民氣質,年至弱冠便棄妻離子托跡黃冠,幽游于江南的秀美山水間。此后亦儒、亦道終老余生,為何會如此呢?那就不得不說金蓀璧、趙孟頫和楊維楨了。
張雨早年間曾在杭州結識在元初頗有書名的金蓀璧,這位蓀璧老人在元初是公認的學歐書的典范,張雨在他的影響下,意識到了學習楷書的重要性,致使張雨之后的書法風格始終未擺脫歐書的影子。
如《跋華祖立玄門十子圖卷》,便是張雨的純歐體小楷,規規矩矩,用筆謹慎,無一處夸張,點畫沉著精到。起筆處不見張雨習慣性的“S”狀調鋒動作,收筆也無一處張雨至正時期小行楷中常見的強化頓筆回鋒的動作,線質也無虛怯感,結體規矩謹嚴,排列有序,滿面歐書韻,極有可能是張雨還沒有結識趙孟頫時所書。
《跋褚遂良摹王羲之蘭亭序》依然可以看出張雨對歐陽詢的取法。如“末”、“壽”字橫畫得起筆處,“后”字的轉折處多使用方筆,中宮緊湊,字形也相對狹長,但橫畫的收筆處理的較為隨意,字形的大小、墨色的濃淡搭配較合理,且筆畫有著明顯的輕重對比,不似張雨純派歐體小楷通篇規規矩矩,但整體風格較后跋稍顯稚嫩,而后跋橫畫多露鋒起筆,用筆圓潤自然,是受趙書洗禮后的中后期風格。
張雨在托跡黃冠后的皇慶元年登茅山隨當時的上清宗師周大靜學道,之后又去杭州開元宮拜在玄教真人王壽衍門下,并隨真人北上大都,也正是以此為契機,張雨有機會得以結識他人生中重要的導師——趙孟頫。
從張雨的《登高詩札》中就能看出他在趙孟頫影響下的學書脈絡。
趙孟頫本人對傳統二王法書用力極深,他的很多筆法特點也借鑒于二王,尤其在豎畫起筆時,空中作“S”形的調鋒動作,反映在紙面上就變成了以尖鋒斜下入筆,而橫畫則多以順鋒入筆。
反觀張雨此作,筆力柔媚,轉折處以圓轉代替方折,脫去了早期學歐書的折戟感,橫畫的行筆過程明顯表現出了兩頭重中間輕的唐人書風。
筆畫銜接牽絲映帶豐富,字形上疏下密,字內留白講究法度,尤其是“高”與“尚”字下面的包圍結構,兩字的“口”都居于左側,右側留白較大,但張雨本幅墨色變化不明顯,染墨頻率較為單一,也并沒有晚年多見的渴筆現象出現。
由于此作張雨的橫畫普遍左低右高,豎畫呈向右下傾側的態勢,所以奠定了整個字的字態稍向右側傾斜卻不偏離中軸線的視覺效果,張雨的這種以欹為正的字法應當借鑒于《李思訓碑》,并且成為了他的書風特點,張雨此作雖有意識地表現出了與趙子昂的不同之處但作品中仍貫穿一種“晉唐格調”。
延祐二年張雨回到了他熟悉的錢塘,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江南文化圈,從這時起他再也沒有離開過江南地區,這期間他除了主持道教宮觀、修錄典籍外,大部分的時間便留給自己享受生活,頻繁的與文人雅士交游、雅集。
此后十年是張雨最愜意自在的十年,他辭去宮觀事務埋葬冠劍縱情于酒色之中,頻繁同友人暢游江南山水,這光輝十年也同樣是張雨藝術生涯的收獲期,如張雨行書 《游龍井方圓庵題五賢二開士像詩》。
張雨通過墨色節奏的漸變,造成點畫虛實、輕重,疏密的對比,并且大小字形穿插其間如“枝、紫”二字,“龍、鸞、再、拜”四字,染墨處墨色的濃黑與干筆渴墨處形成了強烈對比,這是由張雨書寫時的蘸墨頻率決定的,通過一次性蘸墨維持多字的書寫,直到筆中水墨用盡再蘸墨,如此循環往復以致終篇。
晚年的他并不拘泥于結構的精整,其放逸的筆畫,欹變的體勢,漸變的墨色,營造出了和諧生動的藝術形象,脫離了元人書法的主流風貌,已然不見趙書的圓潤精熟,體現為放而不狂,縱而不肆,實為張雨晚年風貌之典型。
結語:
滿腔抱負的張雨卻生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代,早年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寫了一手規矩謹嚴的歐書。奈何出仕無途,報國無門,只能遁入道門尋找心靈上的慰藉。
張雨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自出家后的他結識了趙孟頫,并成為了趙氏復古風潮當中重要的一員。此時的他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因仰慕陶弘景的為人而號“句曲外史”。
此時的張雨還是那個能在亂世當中找到靈魂的處所,有著清高、絕俗個性的人,直到他遇到了楊維楨。
生活的恬淡、清逸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世俗享樂的歌頌。巨大變化也感染到了他書法上的創作。張雨晚年的作品雖看上去粗頭亂麻、桀驁不馴,但每個字都暗合法度不落俗套。
因此,在元代眾多的學習趙孟頫的后生中,張雨能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