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西路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牯牛降風景區,有著“華東物種基因庫”的美譽,是華東地區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次森林,安徽省內第一個被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億年前的三疊紀未期,劃時代的印支運動使沉積的地層褶皺、斷裂、隆起,使得區內以峰為體,花崗巖奇峰林立,絕壁千仞,怪石嶙峋,同時被國土資源部地址環境司授于“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然而,在牯牛降山腳的南麓,有一個歷溪古村,四周群山環抱,遠離塵囂。村中王姓為王壁后裔,于宋朝遷此定基,聚族而居。因這里曾出過一位明代御醫王琠,在歷史上久負盛名。
就在牯牛降山腳在建中的南大門高枧村組(規劃中的“祁紅莊園生態觀光茶園”)與歷溪村之間,橫亙著一道山嶺,名龍宮嶺,東起高枧村組,沿溪流蜿蜒升曲,經龍脊坡龍宮亭,西至明代御醫之鄉之歷溪古村。跨越龍脊嶺是一條用青石板鋪就的古道,用來鋪筑古道的青石料,每塊長約一米左右,寬約一尺左右,全長約6華里。青石板上或均勻地分布著條狀紋路或鈐有精美的花卉圖案。沿途有遺存的石屋、石亭、石橋、石壘關隘等非常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歷史遺跡。這條古道數百年沉睡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之中,其間,櫸樹、楓香、石楠等古木參天,荊棘、藤蔓等野生植物蔥蘢,古道兩旁更有成片的野生有機茶園。
龍宮亭
位于龍宮嶺嶺頭的西側約30米處,石墻,木人字架構,蓋瓦,亭中有巨型長條木凳,供路人避風擋雨歇息,抑或迎來送往駐足之地。橫梁落款“龍宮亭”三字。
位于龍宮嶺的最高處,嶺頭海拔373.2米,石垣高約2.5米,南北蜿蜒數十米,由大小不一的石塊砌壘,正中留有80公分左右的隘門,地勢險峻,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架勢。在徽州地區多處遺存類似的關隘,基本上都是清朝曾國藩部抵御太平天國所置的工事遺跡,具有非常重要的史考價值。
位于龍宮嶺嶺頭的東側約450米處,石茶亭年久失修,亭子的立柱是條形石塊砌筑,墻面由大小石塊砌壘,面積約有八個平方米,頂部歷經風霜雨蝕已不復存在,僅存殘墻斷壁,倒是四周爬滿的綠色藤蘿,見證著這座古石茶亭的歷史厚重。具考證,大部分的茶亭都是由當地人供過往商賈和挑夫歇息、喝茶而捐建的,它體現了古徽州人積善行德的傳統美德和淳樸的民風,也為今人研究古徽州茶文化提供了史料實物。
跨越龍宮嶺是一條用石板鋪就的古道,用來鋪筑古道的石料大部分以青石板為主,其中也有花崗巖的麻石板鋪砌。每塊長約一米左右,寬約一尺左右。青石板上或均勻地分布著條狀紋路或鈐有精美的花卉圖案。
在龍宮嶺古道的東側起始端,靜臥著一座石板橋,由二塊花崗巖石條鋪設而成,每塊寬約50公分,厚約40公分,長約3米,重數十噸。在崇山峻嶺間,完全依靠人力搬運如此一個石條,面對的困難與艱辛是難以想象的!
王壁
王壁,(845年——912年),字大獻,好騎射任俠。時值唐季,天下大亂,民無寧日。王璧率眾戢民安境,民所賴之。時楊行密為宣歙觀察使,聞璧名,歷補軍職。璧隨之東征西伐,屢建戰功。楊行密建國為吳,拜璧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加金紫光祿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淫虐無道,出璧為祁門令。璧公遂請老致仕,定居于祁門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一代御醫——王琠
明弘治丁巳年(1497),在牯牛降山腳的祁門歷溪村王氏宗族中,添了一個男丁,長輩們給他取名叫王琠。與大多數徽州人家的孩子一樣,王琠少年時習儒業,他極其聰明好學,“篤志學古,肆力詩文”(《古今醫統大全·歷世圣賢名醫姓氏》),然而數年后他并沒有走向科舉道路,而是轉為學醫,“究《素問》諸子之書,得醫之奧”,很快就成了當地頗有些名氣的醫生。
嘉靖十一年(1532)離開家鄉懸壺直隸順天府;嘉靖十五年(1536年),被提撥進入太醫院御藥房,為直圣濟殿吏目;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皇子患病,時年53歲的王琠奉召入宮,悉心切脈,辯證施治,藥到病除。嘉靖皇帝為此龍顏大悅,特下詔加封嘉獎王琠:“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國家簡置醫,屬而又慎,擇其尤者,以曰值禁近,調護朕躬,厥任至重,非謹敏詳恪之士,朕敢以輕授哉?爾太醫院吏目王琠,夙究儒書,愛精仁術,比膺遴選,供事內庭,志勵清修,功多利濟,最書來上,朕甚褒嘉。茲特進而階登士郎,賜次敕命。爾尚益恒乃心,慎乃業,以廣朕保和惠育之仁,騰嗣有顯,擢豈而吝。”(摘自“歷溪瑯琊王氏宗譜·明太醫院御醫直圣濟殿事王琠加授登士郎制”)
戲劇之父——鄭之珍
明代萬歷時期,祁門出了位在目連戲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劇作家鄭之珍。
鄭之珍(1518—1595),字汝席,號高石山人,祁門西鄉清幽(今渚口鄉清溪)人。他自幼聰穎,博覽群書,善詩文,尤工詞曲,時人稱其“文如怪云、變態萬狀”。于萬歷十年(1582)寫成《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經過鄭之珍改編的戲文,內容博大精深,匯聚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觀念,對數百年間民間社會的思想與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安徽通志》中說,“支配三百年來中下社會之人心,允推鄭氏。”鄭之珍憑此一劇本,得以與關漢卿、王實甫等中國古代第一流的戲劇作家齊名。
據說鄭之珍改編戲文不久,祁門西鄉的栗木村就有人專門來抄了戲文,在村里組成戲班,開始演出目連戲。而與栗木僅一山之隔的歷溪村因與栗木村屬于同宗,故也很快有了目連戲班。與之大體同時,鄭之珍還親自攜帶戲本去石臺一帶傳授。因此,祁門與石臺兩地的鄉間,由目連戲的演出交流而相互往來。古時石埭的剡溪,也因目連戲經常連演七七四十九天而更名為大演(如今的大演鄉)。
祁門紅茶
祁門產茶,自唐代起即負盛名。唐咸通年間,歙州司馬張途作《祁門縣新修閶門溪記》,對此地茶事亦有記述:祁門茶“色黃而香,賈客咸議,逾于諸方,每歲二三月,齎銀緡繒素求市,將貨他鄉者,摩肩接跡而至”。但是祁門紅茶興起較晚,已是晚清光緒年間。一說為黟縣人余干臣所創。光緒元年(1875年)余氏自福建罷官歸里,先在建德縣(今東至縣)堯渡街開設茶莊,仿照“閩紅”試制紅茶成功,后又在祁門歷口經營茶莊,專制紅茶,是為“祁紅”之始。
歷口是祁門有名的紅茶之鄉,而閃里、箬坑、馬山、汪村、高枧、桶坑一帶因土層深厚,加之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早晚溫差大,優越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祁門櫧葉種”茶樹的生長。這種茶樹的內含物相當豐富,有特殊的香氣,最適宜制作紅茶。
祁門紅茶是我國傳統工夫紅茶珍品,為中國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紅茶,名列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首,曾獲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最高獎甲項大獎章,遠銷世界各地。“祁紅”之所以成為聲聞五洲、冠絕天下的紅茶精品,其原因蓋在于當地優良的自然條件,特有的茶樹品種,以及經年累月代代相傳又不斷改進的制茶技藝。
中草藥
沿龍宮嶺古道進入牯牛降,中藥材資源特別豐富,根據初步調查,約有植物藥計170余科750多種,其中木本231種,草本517種。有的在國內其他地區分布很少,難得一見,具有很高的藥用和經濟價值。因品質優異,在國內中藥界久負盛名,如祁術、黃精、祁貝母被稱做祁門三大傳統地道中藥材。近年來,隨著祁蛇資源的開發利用,又將祁術、祁貝母、祁蛇合稱為祁門中藥材“三祁”。
食用菌
大山有奇物,林深多珍味。牯牛降野外可見到大型真菌300余種,苔蘚類70余種。樹木的枯枝上、爛根旁和草叢中、落葉里,到處都是,形狀千奇百怪,顏色豐富多彩。在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真菌與苔蘚類中,可供食用的就有100種之多。
牯牛降食用菌不但種類繁多,而且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糖類,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值,是時下最為人推崇的天然保健減肥食品。常見的入菜種類有竹蓀、香菇、猴頭、美味牛肝菌、銀耳、黑木耳、地衣、石耳等,可以用來作為主料和輔料,烹飪出各種膾炙人口的美味佳肴,口味鮮美,是不可多得的山珍上品。還有多種珍貴的藥用菌,諸如靈芝、銀耳、雞油菌、樹舌、苦白蹄、茯苓、豬苓、云芝、竹黃、安絡小皮傘等等,許多種類被傳統中醫奉為“靈丹妙藥”,具有特殊的醫藥功用。亦可制成各種保健食品,藥膳兩用。
據當地的老人介紹:在楊村至箬坑的鄉道未開通之前,當地附近的山民都是通過這條古道,將山里的木材、茶葉、中藥材等山貨運送至茅棚店,再分流至各地,甚至將祁門紅茶送至港口,漂洋過海到達歐洲。當時景德鎮的瓷器商人將精美的瓷器,經這條古道挑至茅棚店落腳,翌日再挑往安慶。茅棚店也是因中轉歇腳而得名。
嘉慶年間,王琠離開家鄉懸壺直隸順天府,這條古道便是一代名醫的必經之路。
而戲劇之父鄭之珍來往于栗木石臺之間,以及栗木、歷溪的目連戲班往返于石臺大演,這條古道為日后目連戲對數百年間民間社會的思想與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自明清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沉淀在這條古道上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金戈鐵馬、民族爭和等都在這條古道上有所反映。沿途的石屋、石亭、石橋、石壘關隘,既具有藝術感染力,又有極大的社會教化作用,它反映出世俗信仰,懲惡揚善,規范行為的義理要求,同時又透著古徽州人民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充分體現地方宗教、美學、文學、軍事等多方面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
這些珍貴遺跡,是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它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的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經濟結構、社會形態、軍事防御、倫理道德、宗教思想等都有重要的價值。
在現代交通工具沒有誕生的漫長歷史時期,這條古道在一個相當大的半徑之內,擔負著連接南北交通樞紐的使命。不但是概念中的“商貿之道”,還是一條“文化之道”、“歷史之道”。
古道悠悠,她承載著歷史發展的軌跡,她凝結著明清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諸多領域的豐富信息。
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龍宮嶺古道也漸漸的退出來了她原有的歷史承載使命,兩邊泥石覆蓋,荊棘、藤蔓等野生植物滋生,歷經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有少量的青石板被洪水沖塌,石茶亭頂部歷經風霜雨蝕已不復存在,石壘關隘僅存殘墻斷壁。如同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顫顫巍巍,期待后人給予她最后的幸福。
龍宮嶺古道比較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道路走向和沿途遺跡,在保護其歷史性、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保護的內容包括龍脊嶺古道整體面貌、沿途遺跡以及周邊自然和人文環境的保護, 盡快修復還原沿途的文物點, 如石亭等。
建議做好龍宮嶺古道的考古調查、資料整理工作,對古道的歷史沿革、及建筑風格及沿途文物點的相關歷史都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復原明清時期途徑商賈的交通路線, 提升古道的研究價值, 為徽商及徽學的研究提供依據。
對保存較好的青石板路、石橋等,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強日常保護。對散落的于各地的殘碑,要進行回收,或由文物部門代為保管。對沿途的石茶亭、關隘要按照原貌進行修繕, 力求還原古道的歷史特色。對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古遺址,有條件的話要在原址上重建。
如果不加以拯救、保護,天長日久,勢必要被歷史的塵埃徹底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