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喜遇王處士》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貞觀初年,王績棄官回鄉。他心念仕途,卻又難以顯赫發達,便歸隱田園,以琴酒詩歌自娛。此詩即為作者歸隱期間所作。詩的頭兩句“北場蕓藿罷,東皋刈黍歸”主要寫詩人在耕作一天之后的晚歸途中,與王處士相遇;后兩句“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描寫與好友相遇時的自然景色。全詩以情馭景,以景托情。
秋夜喜遇王處士
北場蕓藿罷,東皋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在屋北的菜園鋤豆完畢,又從東邊田野收割黃米歸來。在今晚月圓的秋夜,恰與老友王處士相遇,更有穿梭飛舞的螢火蟲從旁助興。
處士:對有德才而不愿做官隱居民間的人的敬稱。
北場:房舍北邊的場圃。蕓藿(huò):鋤豆。蕓,通“耘”,指耕耘。藿,指豆葉。
東皋(gāo):房舍東邊的田地。皋,水邊高地。
刈(yì):割。黍(shǔ):即黍子。籽實淡黃色,常用來做黃糕和釀酒。
作品賞析
這首描寫田園生活情趣的小詩,質樸平淡中蘊含著豐富的雋永詩情。語言質樸自然、清新流暢。在當時六朝靡麗詩風尚存的時代,可謂獨樹一幟。該詩最突出的特點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北場”、 “東皋”、 “毛月”、 “夜螢”,每處景物都飽含了詩人的喜悅心情,開頭兩句的美景是愉快的,后兩句好友相逢更是喜上加喜,這種心情透露在字里行間。
這首小詩雖寫田園隱居生活,卻表現了鄉居秋夜特有的美以及對這種美的心領神會。色調明朗,富于生活氣息。這首詩則既保持樸素自然的優點,又融情入景,不經意地點染出富于含蘊的意境。從田園詩發展上看,陶淵明重寫意,王維則著意創造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王績這首詩不妨看作王維田園詩先聲。從詩中還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但它從整體上說已經屬于未來詩歌發展時代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