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祎以及軍事接班人姜維,先后苦心經營了近30年,蜀漢政權還是無法擺脫最先滅亡的命運。三人雖然皆是一時之人杰,但與曹魏、東吳的司馬氏兄弟及陸抗等人相比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蔣琬、費祎只能“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卻不顧蜀國國力,九次北伐,并在關鍵時刻戰略戰術方面犯下致命錯誤,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為何諸葛亮親手培養的接班人會導致如此局面?究其原因,在于諸葛亮的集權心理。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最終積勞成疾,病死軍中。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已成為后世稱頌的楷模。然而,過多地掌握權力卻導致自己的下屬無法得到鍛煉的機會。蔣琬、費祎在諸葛亮在世之時,更多的角色是后勤和參謀,而軍事接班人姜維更是未曾獨立帶兵打過仗。對權力的過分熱衷使諸葛亮“事必親恭”,而“事必親恭”反映出的是諸葛亮舉輕若重。“諸葛一生惟謹慎”,這不僅表現在用兵上,更表現在對軍政事務的處理上,不僅蜀漢的一切政治、軍事以及外交事務,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甚至“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便是最好的說明。如此狀況下,其培養出的接班人得不到充分的鍛煉,能力必然存在缺陷,他們執掌的蜀漢政權于三國之中最早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摘自:《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10期 作者:朱子彥 邊銳
諸葛亮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白帝城托孤后開府治事,治理蜀漢朝政,至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逝于北伐軍中,前后達12年之久。其間,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實行對內以法治蜀,對外聯合東吳、共抗曹魏的戰略方針,維持了蜀漢政權與魏、吳兩國鼎足而立的局面。諸葛亮死后,其培養的接班人蔣琬、費祎、姜維等人先后執掌蜀漢軍政大權,直至炎興元年(公元263年)蜀漢滅亡。
諸葛亮選擇接班人
劉備死后,諸葛亮以丞相之職開府治事,掌握蜀漢軍政大權,“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諸葛亮對接班人的選擇和培養直接關系到蜀漢政權的存亡盛衰。
諸葛亮選擇接班人,主要在于人才的選擇,而蜀漢王朝在人才方面則受到地域條件的制約。蜀漢偏居西南一隅,人才匱乏,正如習鑿齒所說“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究其原因,乃是劉備于漢末諸侯割據混戰之初屢戰屢敗,一直無法建立基業,直至赤壁之戰占據荊州后才穩定下來,后雖進據益州,并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奠定蜀漢政權的基礎。但早在赤壁之戰前,中原人才已幾乎盡歸曹操,江東的孫氏兄弟也招攬了相當一部分人才,劉備所能任用的,除了在起兵之初就跟隨自己的關、張、糜竺等人之外,只有荊、益二州之士。王夫之說“曹操又能用人而盡其才,人爭歸之,蜀所得收羅以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指的就是這種狀況。后來,關羽失荊州、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關羽、張飛、馬良等身亡,黃權降魏,法正、黃忠、馬超等智士大將病故,故蜀漢政權蒙受了嚴重的人才損失。諸葛亮秉政以后,受客觀條件制約,其選擇接班人的余地并不是很大。人才數量少,而且質量也遠不如曹魏和東吳。“楚之士清,蜀之士躁,雖若費祎、蔣琬之譽動當時,而能如鐘繇、杜畿、崔琰、陳群、高柔、賈逵、陳矯者,亡有也”。王夫之的這番評論雖有夸大之嫌,但基本上能真實地反映蜀漢與曹魏的人才狀況。此外,諸葛亮選擇接班人,除了注重個人才德之外,在策略方面與其治蜀的思路是一致的,即以荊州集團為中心,聯合東州集團,對益州集團則采用兩手策略,即籠絡與打擊并用之。
劉備占領益州之后,其統治集團內部除了起兵之初跟隨他的心腹舊部外,主要存在三個派別,即荊州集團,益州舊有的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首,主要包括劉備在荊州時加入其集團的荊州人士;東州集團以法正、李嚴為首,是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維持其統治的政治基礎和軍事保障;益州土著集團則由益州本地的地主構成,以黃權為代表。早在劉焉父子統治時期,東州集團與益州集團之間矛盾就已經激化?!度龂尽㈣皞鳌纷⒁队⑿塾洝酚涊d:“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庇捎谝嬷莸靥幤h,交通不便,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與中原地區、甚至荊州、江東地區相比,均相對落后;在軍事上,益州集團也無法與東州集團相抗衡,一直處于劣勢地位。
劉備入益州之后,東州和益州集團在對待新政權的態度上不盡相同。東州集團中大部分為荊州人士,如李嚴、董和、費祎等,因此東州集團同荊州集團有一種地域性的內在聯系,對荊州人士占多數的劉備集團采取積極合作的態度。益州土著地主由于其本身未形成統一的強勢集團,故對劉備集團存在兩種態度,一部分人意欲依靠新的外來勢力推翻東州集團,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地位;而相當一部分人對于新入主的劉備集團則持有較強的對立情緒。
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首腦,其用人有明顯的地域性的傾向,他選擇接班人主要集中在荊州集團以及東州集團中的荊州人士,而益州集團中的馬忠、張嶷等人,雖才華出眾,卻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劉備夷陵慘敗后,黃權被阻隔在江北,不得已而降魏,而馬忠此時卻及時給劉備送來5000精兵。劉備極為欣賞馬忠的才華,不由感嘆道:“雖亡黃權,復得狐篤 ,此為世不乏賢也?!眲鋵ⅠR忠比作益州集團的杰出人物黃權,足見其才能出眾。后主時,馬忠在平定南中叛亂后,以政治手腕代替軍事行動,治理少數民族地區,“威恩并立,是以蠻夷畏而愛之”,南中地區出現了長時間的穩定局面。馬忠在治理南中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過人的政治軍事才能,雖然馬忠也曾短時間出任丞相參軍,但是終諸葛亮之世,其一直無法參與到中央政權之中。與馬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荊州集團的馬謖。馬謖為襄陽大族出身,“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其兄馬良與諸葛亮關系非同一般,諸葛亮對馬謖也是“深加器異”。劉備臨終時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馬謖給諸葛亮信中則聲稱“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很顯然,由于馬謖與諸葛亮的親密關系,諸葛亮已經將其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培養,“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足見其對馬謖的信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即是采納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結果不僅平定叛亂,且“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違背眾人意見,不用“宿將”魏延、吳壹等人,而任命并無實戰經驗的馬謖作先鋒,結果馬謖犯了嚴重的戰略錯誤,“依阻南山,不下據城”,被曹魏名將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應該說,馬謖有一定的才能,作為軍師、參謀堪當其任,但不是將帥之才,更不是諸葛亮接班人的合適人選,但諸葛亮因為與馬氏兄弟的良好關系,不顧劉備臨終之勸誡,對馬謖盲目信任,最終導致街亭大敗,第一次北伐失利。
必須指出的是,雖然諸葛亮誤用了馬謖,但并不能就此證明荊州集團中皆是“浮華”之徒,沒有人能夠堪當大任。事實上,諸葛亮培養、考察接班人還是具有一定戰略眼光的。他并不是把希望和重任都寄托在馬謖一人身上,而且,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包括曹魏降將在內,都不乏才智出眾之士。在諸葛亮不斷關注和精心培養下,蔣琬、費祎、姜維等人脫穎而出,在政治、軍事舞臺上嶄露頭角。諸葛亮臨終前,后主劉禪對于蜀漢王朝的最高軍政長官的任命不敢擅作主張,派人千里迢迢地從成都趕赴陜西岐山五丈原軍中,詢問諸葛亮的意見?!度龂尽顟騻鳌纷⒁兑娌筷扰f雜記》有如下記載:
諸葛亮于武功病篤,后主遣(李)福省事,遂因咨以國家大計。福往具宣圣旨,聽亮所言。至別去數日,忽馳思未盡其意,遂卻騎馳還見亮,亮謂福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一決耳。君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咨請公,如公百年后,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后,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福還,奉使稱旨。
諸葛亮死后,劉禪完全遵照了諸葛亮的遺命,“亮卒,以(蔣)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蔣琬死后,又以費祎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執掌軍政大權。費袆之后,掌握蜀漢軍權的是大將軍姜維。姜維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收降的“涼州上士”,其是諸葛亮精心培養的軍事接班人。陳壽著《三國志》,將上述三人共列一傳;諸葛亮之后,蜀漢王朝不置丞相一職,而裴松之與干寶稱此三人為“蜀相”,足見諸葛亮接班人對于蜀漢政權的重要意義。以下,我們對這三位“蜀相”的事功分別作一評述。
核心提示: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祎以及軍事接班人姜維,先后苦心經營了近30年,蜀漢政權還是無法擺脫最先滅亡的命運。三人雖然皆是一時之人杰,但與曹魏、東吳的司馬氏兄弟及陸抗等人相比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蔣琬、費祎只能“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卻不顧蜀國國力,九次北伐,并在關鍵時刻戰略戰術方面犯下致命錯誤,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為何諸葛亮親手培養的接班人會導致如此局面?究其原因,在于諸葛亮的集權心理。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最終積勞成疾,病死軍中。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已成為后世稱頌的楷模。然而,過多地掌握權力卻導致自己的下屬無法得到鍛煉的機會。蔣琬、費祎在諸葛亮在世之時,更多的角色是后勤和參謀,而軍事接班人姜維更是未曾獨立帶兵打過仗。對權力的過分熱衷使諸葛亮“事必親恭”,而“事必親恭”反映出的是諸葛亮舉輕若重?!爸T葛一生惟謹慎”,這不僅表現在用兵上,更表現在對軍政事務的處理上,不僅蜀漢的一切政治、軍事以及外交事務,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甚至“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便是最好的說明。如此狀況下,其培養出的接班人得不到充分的鍛煉,能力必然存在缺陷,他們執掌的蜀漢政權于三國之中最早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摘自:《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10期 作者:朱子彥 邊銳
諸葛亮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白帝城托孤后開府治事,治理蜀漢朝政,至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逝于北伐軍中,前后達12年之久。其間,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實行對內以法治蜀,對外聯合東吳、共抗曹魏的戰略方針,維持了蜀漢政權與魏、吳兩國鼎足而立的局面。諸葛亮死后,其培養的接班人蔣琬、費祎、姜維等人先后執掌蜀漢軍政大權,直至炎興元年(公元263年)蜀漢滅亡。
諸葛亮選擇接班人
劉備死后,諸葛亮以丞相之職開府治事,掌握蜀漢軍政大權,“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諸葛亮對接班人的選擇和培養直接關系到蜀漢政權的存亡盛衰。
諸葛亮選擇接班人,主要在于人才的選擇,而蜀漢王朝在人才方面則受到地域條件的制約。蜀漢偏居西南一隅,人才匱乏,正如習鑿齒所說“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究其原因,乃是劉備于漢末諸侯割據混戰之初屢戰屢敗,一直無法建立基業,直至赤壁之戰占據荊州后才穩定下來,后雖進據益州,并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奠定蜀漢政權的基礎。但早在赤壁之戰前,中原人才已幾乎盡歸曹操,江東的孫氏兄弟也招攬了相當一部分人才,劉備所能任用的,除了在起兵之初就跟隨自己的關、張、糜竺等人之外,只有荊、益二州之士。王夫之說“曹操又能用人而盡其才,人爭歸之,蜀所得收羅以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指的就是這種狀況。后來,關羽失荊州、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關羽、張飛、馬良等身亡,黃權降魏,法正、黃忠、馬超等智士大將病故,故蜀漢政權蒙受了嚴重的人才損失。諸葛亮秉政以后,受客觀條件制約,其選擇接班人的余地并不是很大。人才數量少,而且質量也遠不如曹魏和東吳?!俺壳澹裰吭?,雖若費祎、蔣琬之譽動當時,而能如鐘繇、杜畿、崔琰、陳群、高柔、賈逵、陳矯者,亡有也”。王夫之的這番評論雖有夸大之嫌,但基本上能真實地反映蜀漢與曹魏的人才狀況。此外,諸葛亮選擇接班人,除了注重個人才德之外,在策略方面與其治蜀的思路是一致的,即以荊州集團為中心,聯合東州集團,對益州集團則采用兩手策略,即籠絡與打擊并用之。
劉備占領益州之后,其統治集團內部除了起兵之初跟隨他的心腹舊部外,主要存在三個派別,即荊州集團,益州舊有的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首,主要包括劉備在荊州時加入其集團的荊州人士;東州集團以法正、李嚴為首,是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維持其統治的政治基礎和軍事保障;益州土著集團則由益州本地的地主構成,以黃權為代表。早在劉焉父子統治時期,東州集團與益州集團之間矛盾就已經激化?!度龂尽㈣皞鳌纷⒁队⑿塾洝酚涊d:“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庇捎谝嬷莸靥幤h,交通不便,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與中原地區、甚至荊州、江東地區相比,均相對落后;在軍事上,益州集團也無法與東州集團相抗衡,一直處于劣勢地位。
劉備入益州之后,東州和益州集團在對待新政權的態度上不盡相同。東州集團中大部分為荊州人士,如李嚴、董和、費祎等,因此東州集團同荊州集團有一種地域性的內在聯系,對荊州人士占多數的劉備集團采取積極合作的態度。益州土著地主由于其本身未形成統一的強勢集團,故對劉備集團存在兩種態度,一部分人意欲依靠新的外來勢力推翻東州集團,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地位;而相當一部分人對于新入主的劉備集團則持有較強的對立情緒。
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首腦,其用人有明顯的地域性的傾向,他選擇接班人主要集中在荊州集團以及東州集團中的荊州人士,而益州集團中的馬忠、張嶷等人,雖才華出眾,卻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劉備夷陵慘敗后,黃權被阻隔在江北,不得已而降魏,而馬忠此時卻及時給劉備送來5000精兵。劉備極為欣賞馬忠的才華,不由感嘆道:“雖亡黃權,復得狐篤 ,此為世不乏賢也?!眲鋵ⅠR忠比作益州集團的杰出人物黃權,足見其才能出眾。后主時,馬忠在平定南中叛亂后,以政治手腕代替軍事行動,治理少數民族地區,“威恩并立,是以蠻夷畏而愛之”,南中地區出現了長時間的穩定局面。馬忠在治理南中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過人的政治軍事才能,雖然馬忠也曾短時間出任丞相參軍,但是終諸葛亮之世,其一直無法參與到中央政權之中。與馬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荊州集團的馬謖。馬謖為襄陽大族出身,“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其兄馬良與諸葛亮關系非同一般,諸葛亮對馬謖也是“深加器異”。劉備臨終時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馬謖給諸葛亮信中則聲稱“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很顯然,由于馬謖與諸葛亮的親密關系,諸葛亮已經將其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培養,“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足見其對馬謖的信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即是采納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結果不僅平定叛亂,且“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違背眾人意見,不用“宿將”魏延、吳壹等人,而任命并無實戰經驗的馬謖作先鋒,結果馬謖犯了嚴重的戰略錯誤,“依阻南山,不下據城”,被曹魏名將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應該說,馬謖有一定的才能,作為軍師、參謀堪當其任,但不是將帥之才,更不是諸葛亮接班人的合適人選,但諸葛亮因為與馬氏兄弟的良好關系,不顧劉備臨終之勸誡,對馬謖盲目信任,最終導致街亭大敗,第一次北伐失利。
必須指出的是,雖然諸葛亮誤用了馬謖,但并不能就此證明荊州集團中皆是“浮華”之徒,沒有人能夠堪當大任。事實上,諸葛亮培養、考察接班人還是具有一定戰略眼光的。他并不是把希望和重任都寄托在馬謖一人身上,而且,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包括曹魏降將在內,都不乏才智出眾之士。在諸葛亮不斷關注和精心培養下,蔣琬、費祎、姜維等人脫穎而出,在政治、軍事舞臺上嶄露頭角。諸葛亮臨終前,后主劉禪對于蜀漢王朝的最高軍政長官的任命不敢擅作主張,派人千里迢迢地從成都趕赴陜西岐山五丈原軍中,詢問諸葛亮的意見。《三國志·楊戲傳》注引《益部耆舊雜記》有如下記載:
諸葛亮于武功病篤,后主遣(李)福省事,遂因咨以國家大計。福往具宣圣旨,聽亮所言。至別去數日,忽馳思未盡其意,遂卻騎馳還見亮,亮謂福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一決耳。君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咨請公,如公百年后,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后,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福還,奉使稱旨。
諸葛亮死后,劉禪完全遵照了諸葛亮的遺命,“亮卒,以(蔣)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蔣琬死后,又以費祎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執掌軍政大權。費袆之后,掌握蜀漢軍權的是大將軍姜維。姜維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收降的“涼州上士”,其是諸葛亮精心培養的軍事接班人。陳壽著《三國志》,將上述三人共列一傳;諸葛亮之后,蜀漢王朝不置丞相一職,而裴松之與干寶稱此三人為“蜀相”,足見諸葛亮接班人對于蜀漢政權的重要意義。以下,我們對這三位“蜀相”的事功分別作一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