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為易者不占”,語出《荀子·大略》,其原話為“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占,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意思就是:精研深解《詩經》的人不會到處炫耀訴說,精研深解《易經》的人不會熱衷于占卜,精研深解《禮》的人不會輔相他人充當司儀,就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深度已經與這些經典一致了啊!
從這段話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真正的賢儒大哲,他們往往都能吃透易經,并深解其趣掌握其精,這樣的人知性明理,不會熱衷于占卜命運。這就是因為,真正掌握了易經的人,才會明了命運,內心中不會再有糊涂。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接近七十歲才結束周游列國返回魯國,此時才開始正式接觸周易,并因此沉浸進去而一發不可收。為什么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因為孔子深研周易,并將周易的為人處事道理掌握精通,才會達到隨心所欲而不會犯錯的境地。
《論語·子路》篇中有一段話——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南人有人說“做人沒有恒心,這樣的人不能做巫醫”,孔子認為他們說的很正確,并且引用《恒》卦九三爻辭“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意思是“沒有堅定牢靠品德的人,很有可能會因此承受羞辱或災禍”,對于這樣的人孔子說“(這種人的結局)不用占卜就可以知道了”。不用占卜就能知道,到底是誰知道呢?顯然是精通周易者們,因為依據周易原理,天地宇宙大道獎善罰惡,不積德行善反為惡累累,這樣的人無需占卜就能知道其結局必然很慘。
無論是荀子的“善為易者不占”,還是孔子的“不占而已矣”,都強調深研易理精修品德,這樣的人根本無需經常為自己占卜,他們依據易理行事為人,就必然“從心所欲不逾矩”。同樣的,對于那些不修德反積惡的人,他們的命運也必然會被精研易道的人所看穿,根本就無需占卜。
可惜的是,后世之人對這兩位高德大儒的話理解片面,甚至后世之人直接將荀子的原話曲解為“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認為熟悉并精通周易就可以不用占卜了。而后世之人所謂的熟悉并精通周易,無非就是占卜之術更加熟練老道,起卦不拘于形式且能夠在心中迅速演算,而這恰恰仍然是占卜。孔子和荀子是深究周易中的為人處世之道并學習運用之,而后世之人則是將占卜之術熟練到化為無形而已。前者深明大道并在現實生活中合道而行,后者始終維持一個警惕敏感的占卜演算狀態;前者自由瀟灑,后者神神秘秘小心翼翼,人生的境界相差太過巨大了。
詳細解剖周易后,會發現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中正之道。所謂“中”者,就是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的合理狀態和其變化的適當范圍,只要我們為人處事不超出這個合理的適當的范圍,就能獲得成功,即便不成功也不會有多大的損失和危害。所謂“正”者,就是正道,就是為人處事要一身正氣,要為人以善,不可作惡。“中”和“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中正合璧,才能無往而不利。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中正之道?那就必須回歸周易,精研易理易道,吃透周易卦爻辭的思想內容,與真實宇宙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就會慢慢有所成就。在這個過程中,由占卜而入門就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在初學周易時也是經常占卜的,甚至他的占卜準確率只有“百占而七十當”,也就是僅有70%而已。
孔子的學生子贛曾經對此表示疑惑,畢竟孔子在接觸周易前可是很排斥占卜的。孔子回答說:“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有仁守者而義行之耳。史巫之筮,鄉之未也,始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筮同涂而殊歸也。”意思就是他和史巫雖走同一條路,都在經常占卜,但同途而殊歸。孔子重在通過占卜進一步去理解周易蘊含的品德、意義和道理,而史筮則偏重于術數重視于占卜結果。
因此,學習占卜的目的不是占卜,而是修養德行以及明道,二者相輔相成。要明白《易經》所講萬事萬物微妙的聯系、由此及彼的信息全息聯系。一個人明白了事物間信息的全息性,就會非常慎重的做人、處事,絲毫不敢馬虎。這才是《易經》的“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精神。
卜卦的目的,是通過對卜卦這種術的學習,來完成對易經的道的整體認知,實現準確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通過對卜卦的不斷學習體悟和對卦象意義的不斷深入理解,最終無論對于何事何物、何種發展變化都能有所洞明。所以我們應該以長遠戰略的眼光看待易經,萬物皆有時,每件事都有自己發生的時間。如農作物的下種、發芽、開發、結果、收獲、窖藏,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律。而易經就是通過卦象來揭示這些規律。
所以,“善易者不占”,是說的不卜而知人心、知天下,因而知德而養德、知道而順道。看明白到頭來一切都是大道幻化萬象,萬象卻要歸于太極,又歸于無極,終歸于大道。萬物千變萬化亦終究要回歸大道之本然,回歸樸素之真諦。善易者同理,追求的是易之本性,力求極簡為上,因而“簡易”為上善之易,“不易”和“變易”為左右之易,合起來就是“善易”。正所謂首末相補,陰陽兩儀之道,道術并存而不獨用,即是中庸。
總結起來,占卜只是術,精通易經的涵義則是由術入道,這與佛家講的隨緣和道家講的順勢是相通的。精通易經到最高程度,德之修養便如佛家的心性修養,萬法但應緣,心只如如不動,既然出離,占卜所求的吉兇禍福于我何患?智之修養便如道家的明道體勢,世間洞明,有所為有所不為,人間種種因果又如何傷得我分毫?兩者合一,才是“善易者不占”的真諦所在。莫忘了,易經之本,是大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