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出品 嚴禁復制轉載
浙江西湖美術館
「 瓷 言 片 語 」
景德鎮新出元明瓷器展
浙江省博物館西湖美術館三樓最近有個很特別的瓷器展。一進展廳,就聽見觀眾的聲音:太可惜了!這么好的東西怎么都碎了?
沒錯,這場展覽的展品沒有一件完整,皆是復原品及碎片,它們是專家在數以噸計的出土瓷片中遴選、修復的。
但恰是“碎”,彰顯著它們非凡的身份——它們都出土自景德鎮御窯廠遺址,這是目前最明確的明清時期皇家燒瓷專用地。熟悉南宋官窯的杭州人都知道,將燒制不合格或數量多余的瓷器就地打碎、掩埋,正是中國歷史上皇家制瓷的做派。
展覽名為「瓷言片語——景德鎮新出元明瓷器展」的展,展出的180件復原品及碎片,涵蓋了目前傳世元至明正德年間官窯瓷的重要品類。相比如今我們看到的宮廷完整傳世官窯瓷器,這些碎片的價值絲毫不遜色,甚至有可能揭示更多未知的信息。
對于想搞明白瓷器的人而言,這個展覽是必看的。(特別提醒:即日至9月7日閉館)
瓷言片語
展覽里可以看到的復原品和碎片還包括:永樂時期“一代絕品”甜白瓷、釉里紅梅瓶;專供宣德帝嬉戲的蟋蟀罐,可填補“空白期”之空的正統青花龍紋大缸,自然也少不了明一代堪稱絕品的成化斗彩雞缸杯的殘片。
這么一串名字看得人心跳,這些瓷器要是當時沒被打爛,放到今天該值多少錢???
元青花魚藻紋大罐殘片
明永樂甜白釉錐花僧帽壺
明正統青花龍紋大缸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
元青花人物殘片
杭州人都知道,南宋老虎洞修內司官窯就是為皇帝燒的,到了元明清,景德鎮成為三代官窯所在地。元代的歷史有點短,到了明清兩代,朱元璋在景德鎮設“御器廠”,御窯的歷史就這么開始了。
▼
御窯 · 御器
“御窯”,皇家燒造御器之處,燒的器物叫“御器”。 在學術界里,御窯的概念和“官窯”又有那么點兒區別,但普通人可以簡單理解為:專為皇帝燒,專供皇帝用的瓷器。
景德鎮御窯廠是文獻記載的、位置最明確的一處明清時期宮廷瓷器燒造窯場。從地理上,它指向的是現景德鎮市中心的一處高崗,名為“珠山”。
景德鎮古代窯址遺跡分布圖&景德鎮古窯遺存
珠山是如何被發現?這還要從一次偶然說起。
1982年春節前,景德鎮市政工程處正在珠山區一帶鋪設地下電纜線,當時正在景德鎮陶瓷館工作的劉新園恰好路過,推土機作業之下,暴露了一條全是碎瓷片的地表層。憑借多年研究古陶瓷的敏感,劉新園立馬反應過來這和景德鎮其他到處可見的碎片并不相同,第一時間就跳進底層,大喊著制止工人們繼續深挖。
正是這么偶然的一瞥,景德鎮官窯遺址被揭開了面紗。考古人員勘查、鑒別之下,認為這里很可能就是景德鎮御窯遺址。
從那之后,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對珠山御窯廠遺址進行了十多次的考古清理發掘,先后發現元官窯、明代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歷時代官窯遺存多處,并清理出數以噸計官窯瓷片。
這些工作,持續了幾十年。其價值,專家們是這么說的:這些珍貴的資料,對研究元明清官窯有劃時代的意義,是研究陶瓷科技、經濟、文化和宮廷史的重要物證,其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矚目。
所以,能把這個展覽放到杭州來做相當不易,這要感謝浙博陶瓷部主任沈瓊華和眾多專家們的努力。
鐵料書“趙萬初”銘板瓦(殘) 明洪武(1368—1398)
2002年江西景德鎮市珠山東門頭御窯遺址出土
回到展覽現場,西湖美術館三樓的兩間展廳空間不大,布展當天地上放滿了大大小小的箱子——就是因為這次東西多,碎片也多。為了保證每一片碎片都不出差錯,工作人員們趴在展柜前一遍一遍核對展品編號和數量。
你很難想象這些千千萬萬的殘片是如何被修復成一件件相對完整的器物的,這是另外一個值得一寫的故事。據說,數十年來,只有十幾個人在從事這些碎片的修復與研究,他們如同“大海撈針”般,在幾十、甚至上百噸的瓷片坑里摸索,將瓷片一片片拼湊起來。
為什么御窯廠遺址里會有數量如此龐大的碎瓷?這源自于皇家嚴苛的制瓷制度。
展廳中有件元青花三爪龍紋梅瓶殘片上,赫然保留了瓷器被打碎時留下的破洞,恰好砸在龍身上,延伸出長長的幾道裂縫,似乎能想象窯工將其砸碎的場面。
2013年江西景德鎮市落馬橋元代窯址出土
瓷器上被打碎時留下的破洞
景德鎮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在復原中發現,這些被砸碎的瓷器,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小毛病,也就是俗話講的“次品”,或是燒變形了,或是釉色不正,又或是紋飾畫錯——燒瓷本身就存在諸多變數——這些殘次的,必須立馬就地砸碎、掩埋。
如果宮里要求燒二十個,御窯廠里生產的數量一定更多,直到燒出符合條件的二十件進貢。有時,即便都燒造得完美,但只要數量超過宮中要求,同樣會被銷毀,為的就是絕不讓這些御用器物樣式流入民間。
獨立展柜中的一件明正統年間青花龍紋大缸,體量龐大,吸引了不少觀眾目光。因為體大壁厚,遺憾燒制未能完成。據《明史》記載,這種大缸原本是打算放在謹身、奉天、華蓋三大殿,可惜失敗了,最后只能以銅缸代替,留下這件帶有裂痕的龍缸遺物。
它見證的是御窯廠從明代始的一套極為嚴格的揀選制度。遇到節慶等大事,宮里會下旨傳達燒造哪些物件,從圖樣到器型,都是宮里畫好、規定好的,得按標準來,打不得一絲折扣。
所以,這些被修復的殘破品幾乎都能和故宮里的傳世瓷器一一對上號,因為年代可靠,成了非常好的鑒定傳世明清官窯瓷器的標準件。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是,故宮博物院一直參與了景德鎮御窯廠的發掘,近年來他們在宮里也發現了不少填埋坑,還在做發掘——當年物件在宮里不慎被打碎,就在宮里直接填埋,這讓不少稀罕的瓷片也露面了。現在流傳下來的御用瓷器多有流失,被掩埋在地下的碎片品種更為齊全,還出土了一些以往傳世品或考古資料里不曾見的樣式。
▼
元
元藍地金彩瓷硯盒
元釉里紅白地纏枝蓮紋大碗
元釉里紅轉心靶盞
明·洪武
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紋蓋罐
明洪武釉里紅白地纏枝蓮紋大碗
明·永樂
明永樂甜白釉盤口獸耳長頸瓶
明永樂青花云龍紋爵
明永樂紅釉僧帽壺
明永樂黑釉刻銘文雙耳簋式爐
明·宣德
明宣德青花菊紋大蓋罐
明宣德青花卷草紋燭臺
明宣德青花龍紋僧帽壺
明宣德斗彩蓮池鴛鴦紋盤
明·正統
明正統青花龍紋大缸
景德鎮御窯的登峰造極自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初設、興盛再到鼎盛,前后經歷了六百余年。
展覽展出了元代官方用瓷代表“樞府瓷”和備受世人矚目的元青花。策展人江嶼特別提到其中四片元青花人物殘片,雖然沒有完全對應的傳世品,但跟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相似——這件梅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由這些小小瓷片出發,也許可解開諸多密碼。
這些元瓷也可看作御窯廠為何設在景德鎮的最早追溯——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1278年與景德鎮設立了一個浮梁磁局,專為元皇室燒造瓷器。
明以后,朱元璋在浮梁磁局的基礎上建立了御器廠,世稱洪武官窯,也正是明官窯的設置,標志著景德鎮已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展出的塊“趙萬初”銘板瓦就可作為御窯制度的佐證。
還有一個信息,是沈瓊華主任提示的,明代早期,浙江龍泉窯也同樣為宮廷燒造瓷器,后來卻逐步衰落。展覽中的幾件景德鎮仿龍泉窯的青釉瓷,幾可亂真,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搶占了龍泉窯的市場。所以有理由懷疑,景德鎮窯的迅速發展和日益提高的模仿能力,是龍泉窯衰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