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因為比較信任親人,相信他們不會把帶有傳染病的血液輸送給我們,所以一直相信親人的血是最安全的血,有些人甚至還有“親上加親”的倫理想法。在很多電視劇中,也有“親人有難,就擼起袖子去獻血”的劇情,殊不知,這是違反醫學常識的,嚴重者甚至會喪命!
輸血的過程,本質上屬于移植的一種,必然會伴隨著一系列可能發生的免疫反應,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以下簡稱TA-GVHD)就是其中的免疫反應之一,也是最嚴重的輸血并發癥之一。
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如何發生的?
TA-GVHD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在接受輸血過程中,輸入的供者免疫活性淋巴細胞不被受血者免疫系統識別和排斥,在受血者體內植活、增殖并攻擊破壞受血者體內的組織器官及造血系統。任何免疫功能缺陷者,如胸腺發育不良癥、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癥、早產兒、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年老者、腫瘤化療或放療后、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患者,當接受異體輸血時均有可能發生TA-GVHD。
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有哪些臨床表現?
TA-GVHD常在輸血后1-4周起病,以皮膚、消化道、肝功能和骨髓造血功能損傷為特征。臨床上 TA-GVHD常出現持續高熱,皮膚出現紅斑樣皮疹,并迅速向全身擴散,嚴重者可出現水泡,常伴有厭食、惡心、嘔吐和腹瀉,膽功能損害,全血細胞減少。絕大部分患者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TA-GVHD發病快、療效差、死亡率高達90%。
近年文獻報告的病例增多。因移植物抗宿主病不易診斷,發病后迅速惡化致死,故實際患病人數可能要比已知病人更多。非親屬間輸血合并TA-GVHD的估計危險性,日本報導因心臟手術體外循環輸血合并TA-GVHD約為1/300-1/400;美國白人中為1/17700-1/39000,德國人群為1/6900—1/48500,日本人群為1/1600-1/17900。一級親屬間輸血合并TA-GVHD估計危險,美國白人較非親屬間輸血增加21倍,德國人群增加18倍,日本人群增加11倍。
什么樣的親屬關系不能輸血?
這里所說的親屬關系,主要是指有基因遺傳關系的親屬,即:父母親及所生子女,因在他們之間父母的基因在染色體一般為整段遺傳,因此他們之間的單倍型基因一般是相同的。如果他們之間產生供、受血之間的關系,發生TA-GVHD可能性明顯增大,通常這種疾病發病率為0.1%~1%,血緣關系越近,發病率越高,尤其是一級親屬,即父母與子女間,發病率要高10~20倍。
現在已報告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病例中,由親屬供血的引發者居多。同時,丈夫也不能給妻子輸血,盡管他們沒有血緣關系。這是因為妻子接受丈夫血液后,會產生針對其血型抗原的抗體。懷孕后抗體可以到達胎兒體內,胎兒就可能會發生新生兒溶血病。
直系親屬間不能輸血是否與《獻血法》矛盾?
《獻血法》規定為保障公民用血的需要,提倡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相獻血。由于移植物抗宿主病無有效療法,故強調預防為主。而親屬間輸血發生TA-GVHD可能性大,為保險起見,應避免使用親屬供者的血。這與《獻血法》的規定并無矛盾,親屬獻的血可輸給其他病人,患者可輸用其它人獻的血。有條件的話可將親屬的血在輸注前經γ輻照殺滅淋巴細胞后再輸用。
如何治療和預防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治療TA-GVHD的治療效果差,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手段。目前應用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抗胸腺球蛋白等免疫抑制治療均不能降低死亡率。因此該病主要以預防為主。
目前認為輸血前特別是高危人群輸血前對血制品進行γ射線照射,是預防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獻血小常識
1、反復獻血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嗎?可以。
有關專家對反復獻血組26例、急性腦梗塞患者22例的血流變學各項均值做了比較。結果表明:反復獻血組的全血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紅細胞電泳,均較正常值明顯降低,而尤以紅細胞壓積最為明顯,提示反復獻血組的血液粘滯性下降;而急性腦梗塞患者組的上述指標均較正常值高,提示腦梗塞患者存在著高粘血癥。因此,反復一定量的獻血會使血液粘滯性下降,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積極的意義。
2、為什么經常獻血可提高造血功能?
因為自胎兒出生后,骨髓就成為主要的造血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造血功能和血細胞生成率逐漸下降。獻血后,由于血細胞數量減少,對骨髓產生反饋作用,促使骨髓儲備成熟血細胞釋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促使血細胞的生成。經常按規定期限獻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3、經常獻血可以降低血脂嗎?
人們由于體力活動的減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體內積存了越來越多的脂肪。好多人的血脂長期處于較高的水平,俗稱“血稠”。“血稠”的結果就是脂肪一層層的附著在人們的血管壁上,最后導致動脈硬化,血管彈性降低,形成心腦血管病。而經常獻血,減少了體內一部分粘稠的血液,再通過正常的飲水,填充了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釋,血脂就會隨著下降,也就減輕了動脈硬化的隱患。
4、獻血可預防心臟病嗎?可以。
據芬蘭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證實,適量獻血對部分健康成年人(特別是男性成年人),竟有意想不到的預防心臟病之效!
專家對居住在芬蘭東部的20000余名成年人作了試驗調查,結果發現,與經常獻血者比較,從不獻血者的心臟病發病率竟要高出2倍之多。專家們對此解釋說,人體血液中含鐵過高會明顯增加患心臟病的危險(血液中含鐵較高者與較低者相比,3年內患心臟病的可能性要大出1-2倍),而適量獻血恰恰可使血液中的含鐵量大為降低。英國營養基金會科學部主任瑪格麗特的研究結果也與上述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她分析說,血液中過剩的鐵和銅都會起到加劇血中脂肪氧化的作用,而血脂氧化恰恰是導致心臟病的重要因素。芬蘭醫生們已發起一場“低鐵飲食”運動,要求吃含鐵較低的食物。此外最好每年獻血一次(獻血量為400毫升),這既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堪稱“一舉兩得”之美事!
5、為什么說適量獻血有益長壽?
按規定獻血,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還會刺激人體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終保持青春時期一樣旺盛的造血狀態,收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并能防止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
據報道,有人對66歲以上的332名曾獻血者與同樣條件的399名未曾獻血者作了比較,結果曾獻血者存活率顯著高于未曾獻血者,獻血總量較多的存活年齡還較長。
6、長期定量獻血對骨髓象有影響嗎?
骨髓象的變化直接影響血液的質量和獻血者的身體健康。作為獻血員,長期、定量獻血后,對其骨髓象影響如何,這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和獻血員共同關心的問題。為追根求源,在1989年12月至1990年11月之間,有關專家調查了107例在1-25年間的獻血員。其中男性55人,女性52人;漢族96人,回族11人;職業分別為工人7人,農民90人,市民10人。獻血間隔3個月,獻血量300毫升(少數400毫升),常規制髓片,瑞氏染色后分類500個細胞,求其平均值、標準差,然后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提供的骨髓象參考值作比較,發現除紅細胞系統外,其余無顯著性差異。就是說骨髓中除紅細胞系統代償性增生外均未影響其他造血系統。這說明長期定量獻血對骨髓無影響。
7、獻血會引起貧血嗎?不會。
因為獻血只是血液的暫時少量減少,很快就會恢復正常,不影響人體血液的再生功能。而貧血是一種疾病,對于患有貧血病的人,在獻血查體時,就會被檢查出來,這種人是不能參加獻血的。
8、多次獻血后體內的細胞免疫功能有變化嗎?
為了解多次獻血對人體的細胞免疫功能影響如何,有關專家選擇了獻血年限在3-21年,獻血10次以上,年齡21-49歲的30人,其中男女各15人,與20名從未獻過血的、體檢合格的正常人作對照,測定了其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結果表明多次獻血者除骨髓造血功能比對照組較旺盛外,細胞免疫功能無差別。
另有專家以淋巴細胞轉化率(SI)、白細胞介素、2(IL-2)及自然殺傷活性(NK)作為免疫功能指標,對75例10年以上長期獻血者及35例初次獻血者進行比較,兩組結果均無統計學差異。說明經過長期獻血后,細胞免疫功能這3項指標無明顯變化,對血液質量沒有影響。
9、獻血會減少大腦的總供血量嗎?
為了解獻血對大腦總供血量的影響,有關專家隨機抽檢了80名獻血者(男性38人,女性42人,年齡18-50歲。其中首次獻血者40人,獻血1-5年、6-28年者各20人。體檢合格,每次獻血間隔至少3個月,獻血400毫升平均5分29秒無獻血反),應用彩色經顱多普勒儀(TCD)檢測獻血者獻血前后的大腦中動脈(MCA)、椎動脈(VA)、基底動脈(BA)血液速度,并對不同獻血年限獻血者獻血前后腦底動脈血液速度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不論是首次還是長期獻血者,只要未發生獻血反應,獻血400毫升對腦底動脈血流動力學不會有影響,亦不會減少大腦的總供血量。來源光明網衛生頻道綜合)
輸血的過程,本質上屬于移植的一種,必然會伴隨著一系列可能發生的免疫反應,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以下簡稱TA-GVHD)就是其中的免疫反應之一,也是最嚴重的輸血并發癥之一。
![]() |
TA-GVHD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在接受輸血過程中,輸入的供者免疫活性淋巴細胞不被受血者免疫系統識別和排斥,在受血者體內植活、增殖并攻擊破壞受血者體內的組織器官及造血系統。任何免疫功能缺陷者,如胸腺發育不良癥、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癥、早產兒、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年老者、腫瘤化療或放療后、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患者,當接受異體輸血時均有可能發生TA-GVHD。
![]() |
TA-GVHD常在輸血后1-4周起病,以皮膚、消化道、肝功能和骨髓造血功能損傷為特征。臨床上 TA-GVHD常出現持續高熱,皮膚出現紅斑樣皮疹,并迅速向全身擴散,嚴重者可出現水泡,常伴有厭食、惡心、嘔吐和腹瀉,膽功能損害,全血細胞減少。絕大部分患者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TA-GVHD發病快、療效差、死亡率高達90%。
近年文獻報告的病例增多。因移植物抗宿主病不易診斷,發病后迅速惡化致死,故實際患病人數可能要比已知病人更多。非親屬間輸血合并TA-GVHD的估計危險性,日本報導因心臟手術體外循環輸血合并TA-GVHD約為1/300-1/400;美國白人中為1/17700-1/39000,德國人群為1/6900—1/48500,日本人群為1/1600-1/17900。一級親屬間輸血合并TA-GVHD估計危險,美國白人較非親屬間輸血增加21倍,德國人群增加18倍,日本人群增加11倍。
![]() |
這里所說的親屬關系,主要是指有基因遺傳關系的親屬,即:父母親及所生子女,因在他們之間父母的基因在染色體一般為整段遺傳,因此他們之間的單倍型基因一般是相同的。如果他們之間產生供、受血之間的關系,發生TA-GVHD可能性明顯增大,通常這種疾病發病率為0.1%~1%,血緣關系越近,發病率越高,尤其是一級親屬,即父母與子女間,發病率要高10~20倍。
現在已報告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病例中,由親屬供血的引發者居多。同時,丈夫也不能給妻子輸血,盡管他們沒有血緣關系。這是因為妻子接受丈夫血液后,會產生針對其血型抗原的抗體。懷孕后抗體可以到達胎兒體內,胎兒就可能會發生新生兒溶血病。
![]() |
《獻血法》規定為保障公民用血的需要,提倡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相獻血。由于移植物抗宿主病無有效療法,故強調預防為主。而親屬間輸血發生TA-GVHD可能性大,為保險起見,應避免使用親屬供者的血。這與《獻血法》的規定并無矛盾,親屬獻的血可輸給其他病人,患者可輸用其它人獻的血。有條件的話可將親屬的血在輸注前經γ輻照殺滅淋巴細胞后再輸用。
![]() |
治療TA-GVHD的治療效果差,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手段。目前應用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抗胸腺球蛋白等免疫抑制治療均不能降低死亡率。因此該病主要以預防為主。
目前認為輸血前特別是高危人群輸血前對血制品進行γ射線照射,是預防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 |
1、反復獻血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嗎?可以。
有關專家對反復獻血組26例、急性腦梗塞患者22例的血流變學各項均值做了比較。結果表明:反復獻血組的全血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紅細胞電泳,均較正常值明顯降低,而尤以紅細胞壓積最為明顯,提示反復獻血組的血液粘滯性下降;而急性腦梗塞患者組的上述指標均較正常值高,提示腦梗塞患者存在著高粘血癥。因此,反復一定量的獻血會使血液粘滯性下降,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積極的意義。
2、為什么經常獻血可提高造血功能?
因為自胎兒出生后,骨髓就成為主要的造血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造血功能和血細胞生成率逐漸下降。獻血后,由于血細胞數量減少,對骨髓產生反饋作用,促使骨髓儲備成熟血細胞釋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促使血細胞的生成。經常按規定期限獻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3、經常獻血可以降低血脂嗎?
人們由于體力活動的減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體內積存了越來越多的脂肪。好多人的血脂長期處于較高的水平,俗稱“血稠”。“血稠”的結果就是脂肪一層層的附著在人們的血管壁上,最后導致動脈硬化,血管彈性降低,形成心腦血管病。而經常獻血,減少了體內一部分粘稠的血液,再通過正常的飲水,填充了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釋,血脂就會隨著下降,也就減輕了動脈硬化的隱患。
![]() |
據芬蘭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證實,適量獻血對部分健康成年人(特別是男性成年人),竟有意想不到的預防心臟病之效!
專家對居住在芬蘭東部的20000余名成年人作了試驗調查,結果發現,與經常獻血者比較,從不獻血者的心臟病發病率竟要高出2倍之多。專家們對此解釋說,人體血液中含鐵過高會明顯增加患心臟病的危險(血液中含鐵較高者與較低者相比,3年內患心臟病的可能性要大出1-2倍),而適量獻血恰恰可使血液中的含鐵量大為降低。英國營養基金會科學部主任瑪格麗特的研究結果也與上述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她分析說,血液中過剩的鐵和銅都會起到加劇血中脂肪氧化的作用,而血脂氧化恰恰是導致心臟病的重要因素。芬蘭醫生們已發起一場“低鐵飲食”運動,要求吃含鐵較低的食物。此外最好每年獻血一次(獻血量為400毫升),這既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堪稱“一舉兩得”之美事!
![]() |
按規定獻血,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還會刺激人體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終保持青春時期一樣旺盛的造血狀態,收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并能防止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
據報道,有人對66歲以上的332名曾獻血者與同樣條件的399名未曾獻血者作了比較,結果曾獻血者存活率顯著高于未曾獻血者,獻血總量較多的存活年齡還較長。
6、長期定量獻血對骨髓象有影響嗎?
骨髓象的變化直接影響血液的質量和獻血者的身體健康。作為獻血員,長期、定量獻血后,對其骨髓象影響如何,這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和獻血員共同關心的問題。為追根求源,在1989年12月至1990年11月之間,有關專家調查了107例在1-25年間的獻血員。其中男性55人,女性52人;漢族96人,回族11人;職業分別為工人7人,農民90人,市民10人。獻血間隔3個月,獻血量300毫升(少數400毫升),常規制髓片,瑞氏染色后分類500個細胞,求其平均值、標準差,然后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提供的骨髓象參考值作比較,發現除紅細胞系統外,其余無顯著性差異。就是說骨髓中除紅細胞系統代償性增生外均未影響其他造血系統。這說明長期定量獻血對骨髓無影響。
![]() |
因為獻血只是血液的暫時少量減少,很快就會恢復正常,不影響人體血液的再生功能。而貧血是一種疾病,對于患有貧血病的人,在獻血查體時,就會被檢查出來,這種人是不能參加獻血的。
8、多次獻血后體內的細胞免疫功能有變化嗎?
為了解多次獻血對人體的細胞免疫功能影響如何,有關專家選擇了獻血年限在3-21年,獻血10次以上,年齡21-49歲的30人,其中男女各15人,與20名從未獻過血的、體檢合格的正常人作對照,測定了其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結果表明多次獻血者除骨髓造血功能比對照組較旺盛外,細胞免疫功能無差別。
另有專家以淋巴細胞轉化率(SI)、白細胞介素、2(IL-2)及自然殺傷活性(NK)作為免疫功能指標,對75例10年以上長期獻血者及35例初次獻血者進行比較,兩組結果均無統計學差異。說明經過長期獻血后,細胞免疫功能這3項指標無明顯變化,對血液質量沒有影響。
9、獻血會減少大腦的總供血量嗎?
為了解獻血對大腦總供血量的影響,有關專家隨機抽檢了80名獻血者(男性38人,女性42人,年齡18-50歲。其中首次獻血者40人,獻血1-5年、6-28年者各20人。體檢合格,每次獻血間隔至少3個月,獻血400毫升平均5分29秒無獻血反),應用彩色經顱多普勒儀(TCD)檢測獻血者獻血前后的大腦中動脈(MCA)、椎動脈(VA)、基底動脈(BA)血液速度,并對不同獻血年限獻血者獻血前后腦底動脈血液速度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不論是首次還是長期獻血者,只要未發生獻血反應,獻血400毫升對腦底動脈血流動力學不會有影響,亦不會減少大腦的總供血量。來源光明網衛生頻道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