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乃大有容
三國亂世,將星閃耀。從烽火初起的黃巾擾攘,到波譎云詭的群雄逐鹿,再到相互制衡的三國鼎立,武將永遠都是歷史舞臺上最為出彩的群體。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得,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武將的武運昌隆往往意味著國運的蓬勃向上,反之將星的隕落,國運也隨之江河日下。這里選取了四位代表性武將,來看看他們隕落產生的影響。
提起三國時代的武將,“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名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弒丁原、誅董卓、破張燕、敗袁術、轅門射戟、白門殞命,既有張遼、高順陷陣沖鋒之死士效力,又有陳宮、許汜籌謀斡旋之縱橫捭闔,還有貂蟬浮云閉月之佳人相隨,憑手中畫戟之英勇,據四戰之地以霸青徐,呂布既是于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的猛將,更是雄霸一方為眾者懼的諸侯。
轅門射戟
建安三年(199年)冬,曹操破下邳,縊呂布于白門樓。呂布的死,直接宣布了以董卓為代表的關西入侵中原勢力的瓦解(宛城張繡也于翌年歸降曹操)。呂布團隊中的武將代表張遼為曹操招攬,最終成為五子良將,關西鐵騎的代表“陷陣營”也成為曹操“虎豹騎”的重要補充。可以說呂布的死,呂布集團的覆滅,為曹操北向爭雄掃除了最大障礙。
有意思的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對呂布之死,有幾乎完全相同的描述,都不約而同的將兇手指向了劉備。
三國游戲中的呂布形象
客觀的講,呂布是搶了劉備的徐州,但好歹沒有趕盡殺絕。倒是劉備在曹操猶豫不絕之時,一招傷害拉滿的神補刀,徹底要了溫侯的性命。這里曹操倒是做了順手推舟之事,其實細想之下,要殺呂布的恰恰是曹操。姑且不論丁原、董卓前車之鑒,單單為了籠絡張遼、侯成、魏續等一眾降將,呂布就不得不死。
武神謝世,隆中成空。關二爺,也許是最為國人熟稔、家喻戶曉的武將。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夜讀春秋、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凡此種種,無不充滿個人英雄主義的濃墨重彩。
千里走單騎
劉備蜀漢集團,堪當一方主將之人,必首推關羽。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囊括天下的重要戰略便是據三足鼎立之勢,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統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蜀漢主力出于秦川,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這上將的不二人選必是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也就是劉備攻打漢中的收官之年,關羽盡出荊州之兵攻略襄陽、樊城,大破曹魏援軍于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時間宛洛震動,竟讓曹操動了遷都的心思。
然盛極必衰,建安二十四年冬,東吳呂蒙突然發難襲取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全軍崩壞,敗走麥城,終為孫吳擒斬,隕落于江東。后人評價多冠以“大意”二字形容,熟不知此敗早在關羽出征之時即以注定。
一則益州劉備主力深陷漢中苦戰,無力出秦川與關羽成犄角之勢,甚至關羽敗績后遣偏師出援亦力不從心,二則荊州兵力在魏吳兩股勢力虎視眈眈之下固守尚且不足,遑論出擊取地,三則孫吳自魯肅亡故之后,早已確立襲取荊州之方略,再經呂蒙、陸遜等名將精心謀劃,奪取荊州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關羽的敗亡,荊州的丟失,直接導致了劉備蜀漢集團整體戰略的破產,隆中的戰略構想徹底成為空談。倘若關羽晚出經年,假益州以厲兵秣馬時日,待曹魏政權生變,再許孫吳破曹后之紅利,隆中之方略未必沒有成功的可能。
關羽
曹真,托三國演義的“完美”演繹,時至今日已成了豬隊友、草包將軍的代言詞。真實情況,恰恰相反。曹真,字子丹,曹操養子,早年即以勇武冠絕三軍,“虎豹騎”統領曹純病歿之后,受曹操之命統領“虎豹騎”南征北討,在曹氏宗室中軍功頗著。
漢中之役,曹魏失了先機,損兵折將,正是曹真督軍鎖住關鍵隘口擊退蜀軍,為主力到達爭取了時間;河西平叛之役,曹真督軍西征,進討諸胡聯軍,斬首五萬馀級,重新打通了西域與中原王朝的往來的道路;魏黃初伐吳之役,曹真統中路軍先后擊破東吳孫盛、諸葛瑾兩路軍馬,徹底包圍江陵城;魏太和年間,面對蜀漢諸葛亮數次進犯,曹真而非司馬懿居中指揮,調派得當,先有街亭大破馬謖,后有固守要沖陳倉,令諸葛亮數次無功而返。
三國游戲中的曹真
曹真確系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中的佼佼者,他蹈履忠節,內不恃親戚之寵,外不驕白屋之士,深受曹魏曹丕、曹叡兩代君主器重,引為股肱之臣。魏太和五年(231年),曹真病死。曹真的去世,是對曹魏政權的巨大打擊,標志著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退出歷史舞臺。
雖然曹叡此時仍能掌控政權,無奈此時曹氏宗室已人才凋零,尤其是軍事人才更是后繼無人,以曹爽平庸之資竟也能脫穎而出可見一般。自此司馬氏方才粉墨登場,從攫取軍權入手,韜光養晦、步步為營,終于經高平陵之變一舉取而代之。高平陵之變中曹爽重臣桓范的話最具代表性,他怒斥曹爽:“曹(真)子丹佳人,生汝(曹爽、曹羲)兄弟,犢耳!肥奴!”可憐曹真一生英武,生出豬狗一樣的子嗣。
三國游戲中的司馬懿
江東一代人杰,白衣渡江襲荊州,火燒連營破劉備,石亭施計賺曹休,陸伯言的名號,雖不如周公瑾響亮,但卻也是三國時期響當當的存在。嚴格意義來說,陸遜與之前三位不同,他不屬于純粹的武將,他還兼具文臣治國的本領,畢竟后期可是當了丞相的人,他也是四人中享壽最長的(六十三歲)。陸遜是孫權的女婿,孫權大膽任用他出將入相,是典型的舉賢不避親。
陸遜出身廬江陸氏,原為江東望族,但并非孫氏的譜代臣屬。興平元年(194)年孫策攻打廬江,陸氏一族曾堅守抵抗兩年之久,家族半數以上死于此役。
三國游戲中的陸遜
孫策死后,孫權招納俊秀,聘求名士,陸遜遂于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初以幕僚身份主持文秘工作,后既有征討山越之功,又有屯田為民之望,終為孫權引為近臣,為都督統領江東兵馬,歷荊州、夷陵、石亭等多次戰役,均大獲全勝。吳赤烏七年(244年),陸遜接替顧雍成為東吳丞相,也基本標志著他軍事生涯的終結。
孫權在其統治的后期,性情大變,大興土木,信奉鬼神,猜忌功臣,陸遜在相位上苦苦支撐,從中斡旋,實屬不易。吳赤烏八年(245年),僅任丞相一年的陸遜因受猜忌憂憤而卒。陸遜的去世,也意味著孫吳政權徹底偏安江東,江東才俊至此已大部分凋零。之后孫吳政權的交替均已流血收場,朝政也皆為諸葛恪、孫峻等權臣所把持,政令混亂,人民生活凋敝,終為晉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