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的先祖是宋國公室,后因為宋國內亂而遷移到魯國,到孔子已經是第六代了。
孔子的父親是魯國大將叔梁紇(孔紇),也做過地方官陬邑大夫。叔梁紇有一妻一妾,妻子施氏生九女,無子,妾生有一子,名孟皮。但孟皮從小腿腳有毛病,按照當時禮法,他不適合當繼承人。
于是,叔梁紇在69歲時遇到了17歲的顏征在,第二年,顏氏生子,取名仲尼。孟,是老大,仲是行二,所以孔子又被稱為孔老二。
史載,叔梁紇與顏氏是“野合”,即顏氏是沒有名分的,孔子是私生子。
當時各諸侯國禮崩樂壞,競爭激烈,都在爭奪人口,鼓勵生育,所以,像孔子這樣的私生子并不受歧視,只是不能繼承父親的遺產。
孔子從父親那里繼承的除了優秀基因,就是“士”的身份。這個身份非常非常非常重要,身份只能只能靠繼承,買都買不到。如果沒有這個身份的話,孔子連受教育的權利都沒有,也就不會有后來的孔子了。
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顏氏帶著孔子離開孔家,獨自生活,也有可能是回娘家生活。但不管怎樣,孔子的童年是比較苦的。
春秋時期,有錢有權的家族對祭祀和喪葬比較重視,會雇傭很多人幫忙。孔子從小就在祭祀、喪葬場合幫忙,來賺錢補貼家用。
祭祀、喪葬儀式恰好是最能體現周禮的場合。因此,孔子對于周朝的禮制特別熟悉,掌握很好。
按照周朝制度,士族子弟是可以在公立學校接受教育的。因此,孔子可以接受周朝的“義務教育”,學到了“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歲時就開始懂得了努力學習,來改變命運。
孔子十七歲時,母親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的墓,將父母合葬。
顏氏一生,雖然貧苦,卻很滿足。她出身底層,屬于“野人”(住在城外的人),“丈夫”和兒子都是士族,實現了人生逆襲。
放在今天,如果這么說,會被噴,但在等級森嚴的周朝,就是這么現實和殘酷。
母親去世后,孔子開始以士的身份找工作和參與社會事物,并與哥哥孟皮相認。
十九歲時,在哥哥孟皮的張羅下,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時,亓官氏生子,魯昭公賜給孔子一條鯉魚作為賀禮。孔子很高興,給兒子起名孔鯉,字伯魚。
國君為什么這么重視孔子?
其實,按照魯國傳統,每一位士族有了孩子,國君都會送上禮物。只是,當時魯國國君已經快被權臣架空了,所以,賞賜的禮物也不豐厚。
后來,孔子有了女兒,國君賞賜了一只麻雀。于是,孔子的女兒就叫孔雀。
孔子27歲時創立學校,以此來謀生。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立學校。
為了擴大生源,孔子提出“有教無類”。以前,只有士族才能接受教育,現在不論什么身份,只要交學費,學費是十條臘肉,都可以進孔子的學校學習。
值得一說的是,孔子這么做是違背周禮的,但當時禮崩樂壞,也就沒人來管這件事。
一開始進入孔子學校學習的,以寒門子弟為主,這些人出類拔萃的比較少,最出名的就是子路。
但開辦學校還是轟動了魯國,甚至外國人也開始知道了孔子。其轟動效果大概就相當于戊戌變法時創立京師大學堂吧。
孔子三十四歲時,孔子迎來了身份最為顯貴的學生——南宮敬叔,是魯國第三大權臣孟孫氏的公子。
孟孫氏出使楚國,因不懂周禮而受辱,于是讓兒子南宮敬叔向孔子學習周禮。
南宮敬叔非常尊敬孔子,與孔子一起去周朝首都洛邑公費旅游,并拜見了周朝圖書館館長老子李耳。
收南宮敬叔為徒,拜見天下聞名的老子,讓孔子聲名大振,從此孔子的學校再也不缺學生,各國士族都送孩子前來學習。
子貢、子張、子夏、公冶長等都是外國(魯國之外)人。
孔子35歲時,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到齊國。孔子去齊國見魯昭公。這是孔子第一次參與政治。但這一次,孔子并沒能如愿見到魯昭公。
孔子見到了齊景公,并受賞識。齊景公準備重用孔子,但晏子等人不待見孔子。畢竟齊國是商業國家,孔子那一套,晏子看不上。
孔子在齊國當了二年多的閑職。37歲時,孔子因受到排擠回到魯國繼續教書。他離開的這段時間,孔子的學校由弟子們操辦。
孔子48歲時,季氏家臣陽虎架空季氏,掌握了魯國最高權力。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季氏架空國君,卻又被家臣架空,禮崩樂壞到極致。
陽虎要求孔子出來當官。孔子被迫答應,但最終未能成行。
孔子50歲時,公山不狃憑借費邑背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時,魯定公聽說陽虎等人都征召孔子,認為孔子有才能,可以為我所用,就召見孔子,并讓孔子當了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成為魯國國相級別的人物。
當然,魯國國君當時已經沒什么實權,被國君任命的孔子,政令不出國君的地盤,只是名義上的魯國二號人物,但這也很了不起了。
這一年夏天,孔子隨魯定公與齊景公相會于夾谷,這就是夾谷會盟。
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于夾谷有所警惕和準備,故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鄆、鄵、龜陰等土地。
夾谷會盟是孔子政治事業的巔峰。孔子為國謀利贏得了魯國人的尊重,在各國也都成為知名人物。
孔子54歲時,為了削弱魯國三個權臣“三桓”的勢力,主持“墮三都”,主張拆毀三座重要城市的城墻。
由于魯國國君實力弱和孟孫氏的反對,“墮三都”最終半途而廢。
一年后,孔子與季氏不和,只能帶部分弟子們周游列國。
孔子去過衛、陳、蔡、楚、鄭、葉等國,不斷向各國當權者推銷自己的主張,有時成為座上賓,有時遇到困難和危險。曾被人嘲笑為“喪家之犬”,孔子笑著表示認同。
孔子是因為與季氏不和而憤然出國的,不好意思直接回國,于是一直在國外待了十四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衛國。
孔子68歲時,弟子冉有率魯國軍隊擊敗了齊國。
季氏問冉有,誰教你的軍事指揮才能?
冉有回答,是孔子教我的。
在冉有說和下,季氏派人用重金請孔子回國。孔子終于有了臺階,于是回到了魯國。
孔子回到魯國后,還想從政,但不被允許,只能從事教育事業和文獻整理,整理了《詩》《易》《春秋》等。
孔子69歲時,孔鯉去世。
70歲時,顏回去世,孔子很悲傷。
72歲時,衛國發生政變,子路被殺。孔子的悲傷前所未有。
群弟子中,子路、子貢與孔子的關系最好。孔子與子路亦師亦友,子貢則如同孔子的兒子一樣。
73歲,是孔子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孔子一直在患病,天天去大門口等候一個人。終于有一天,孔子等到了那個人,“埋怨”到:你怎么才來啊!
來人正是子貢。
孔子向子貢交代后事,除了交待私事,就是如何安葬,以及孔子學校的營運等。
孔子死后,葬于城北。多數弟子為孔子守孝三年,子貢為孔子守孝六年。
子貢是當時的首富,與吳國權臣伯嚭是鐵哥們,與各國有權勢的人稱兄道弟,魯國都要倚仗子貢的保護。
孔子晚年多虧子貢、冉有等人的照顧,才得以安享晚年。
八,弟子們的活動。
孔子死后,弟子們在孔子學校待了幾年就產生了不和,同時,弟子們也都有不同的志向,開始分道揚鑣。
曾參、有若等人繼續運營孔子的學校。
子夏去了魏國,輔佐魏文侯變法,仿照孔子在魏國河西設立學校,為魏國培養人才。
子貢繼續經商,還擔當魯國的外交官,為保護魯國而奔走。由于子貢超強的能力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很多人都說子貢賢于孔子。子貢每次都據理力爭,說自己的一切都是孔子教的,孔子比自己強太多。子貢每到一處都宣揚孔子的學說和美名。
其他弟子有的憑借自己的本領在各國做官,有的從事教育事業和著書立說,并不忘宣揚孔子。
孔子去世后幾十年,在中華大地上的名聲反而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