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晚清重臣,對于李鴻章的爭議極大,有人說他是賣國賊,怪他簽下了那么多不平等條約,也有人說,其實李鴻章已經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了,清朝的衰敗,并非他之責。
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成功創辦了一批近代工業,為當時的中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雖然李鴻章一手成立的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滅了,很多人將責任完全歸咎于他,認為若不是他為了一己私利,不愿從讓北洋水師從威海衛出戰,北洋海軍也不會敗得如此慘不忍睹。但筆者認為,這個鍋若全讓李鴻章背了,也是有些冤枉的。當然,在甲午兵敗這件事上,李鴻章難逃其咎,但若非是慈禧太后挪用軍備款大興土木修建頤和園,導致北洋水師各方面實力都比不上日軍,北洋水師應該不會敗得那么慘。
黃海海戰失敗之后,清軍已經完全失去了優勢,而且慈禧太后也無心戀戰,于是中日談判開始了。在慈禧的主張下,恭親王曾幾次三番向日本屈服求和,但都收效甚微。于是'罪魁禍首'李鴻章只好親自出馬,前往日本議和。起初李鴻章是堅決反對割地的,但無奈當時清朝處于弱勢,無論他如何爭取都無法扭轉局面。據說在第三輪談判之后,李鴻章突然遭到日本人襲擊,雖然沒有性命之憂,但卻讓他失去了一只眼睛。日本人自知理虧,提出愿意賠償李鴻章醫藥費,李鴻章卻說自己不需要醫藥費,若日本真心想致歉的話,不如減少一些賠款,于是原來的3億賠款減了1億,變成了2億。
此時的李鴻章已是七十高齡,在簽訂完中日《馬關條約》之后,作為替罪羊的李鴻章被革了職。可日子并沒有因此清凈下來,不久之后義和團運動爆發了,八國聯軍也來了。這時候慈禧太后又想到了李鴻章,于是李鴻章只好再一次代表清廷前往和談。
簽訂完《辛丑條約》之后,李鴻章的身體終于支撐不住了,臨終之前他依然惦念著國家安危,他十分不安地對身邊人說:'西方列強,唯俄羅斯有亡我之心,不可不防。'李鴻章在說完這句話不久就去世了,享年79歲。
李鴻章這句話在當時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他不知,落后就要挨打,當時清王朝殘敗不堪,對其虎視眈眈又何止俄羅斯一國,比如說日本,同樣是狼子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