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來源
太行山人
一、姓書記載:
《元和姓纂》說:《風俗通》漢有安成。《廬山記》安髙,安息王子入侍。姑臧涼州出自安國,漢代遣子朝國,居涼州。後魏安難陁至孫盤娑羅。(案:《唐世系表》作盤婆羅)代居涼州為薩寳、生興貴。執(zhí)李軌送京師。以功拜右武衛(wèi)大將軍、歸國公,生恒,安生成。(案:《唐世系表》作文成)成生忠敬,右屯兵將軍。忠敬生抱玉,賜姓李氏,兵部尚書、平章事、涼國公。
《姓氏尋源》說:班固志云:安,姬姓國。《唐·世系表》云: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國。即以安為氏。
《萬姓總譜》說:《姓源》說:上古時,皋陶氏被封在安地,因以地名為姓。《千家姓》說:古代家族在武威郡。《風俗通》中記有漢代太守安成。《漢書》記載中有安樂,《五代史》記載中有南唐的安重誨、安重榮,《宋史》記載中有安燾、安惇、安堯臣、安丙。另外,也是少數民族人的姓。上古安息國的后裔中有姓安的一支,北魏時的安同、安頡,便蜀此姓族。
《姓氏考略》說:出自姬氏,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國。后入中國,以安為姓,見《唐書世襲表》。望出姑臧、河內。又后魏安遲氏改為安氏。見《魏書官氏志》。又安祿山本姓康,冒安姓。李抱玉本姓安,恥與安祿山同姓,賜姓李姓,并見《唐書》。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說: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圍,復入中國以安為姓,見《唐書·宰相世系麥》。后魏安遲氏改為安氏,見《魏書·官氏志》。安氏,安息王人侍,遂為漢人,故其族出涼州。《風俗通》:漢有安成。《廬山記》:吳有安高,唐賜抱玉為李氏,其余即安氏也,見《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
《中國姓氏大全》說:《百家姓》收,分布很廣。北魏有安同,唐代有安金藏,清代有安致遠。來源:⑴古代安息人或安國人來中國,有的以安為姓,如漢朝有安息人暗世高,唐朝有安國人安門物;⑵北魏安遲氏改姓安;⑶唐節(jié)度史胡人安祿山,本姓康,冒姓安。
二、山人說姓:
1、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國。即以安為氏。
2、《姓源》說:上古時,皋陶氏被封在安地,因以地名為姓。
3、少數民族人的姓。上古安息國的后裔中有姓安的一支,北魏時的安同、安頡,便蜀此姓族。
4、改姓:后魏安遲氏改為安氏,見《魏書·官氏志》。
5、冒姓:又安祿山本姓康,冒安姓。
6、賜姓:李抱玉本姓安,恥與安祿山同姓,唐賜抱玉為李姓。
三、安姓郡望:《千家姓》說:古代家族在武威郡。《姓氏考略》說望出姑臧、河內。
2014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