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人
一、姓書記載:
《姓氏尋源》說:張澍按: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一說常先號知命,又老子師常樅,一作常從。《唐·世系表》云:出康叔支孫,食采于常,因為氏。《路史》云:吳后有常氏。《氏族略》云:恒氏避宋諱改為常。又按:蜀之江原常氏多顯者。見《華陽國志》。唐新豐常氏亦茂族。
《萬姓總譜》說:《姓考》說:古嘆有常諸侯國,常一作“恒”,黃帝的大臣常儀、老子的老師常從都是常國的后代。《姓苑》說:衛康叔的族孫封于常,因此以常為姓。《姓纂》說:吳王的旁支后代被封千常,常即今天的常州,因此以常為姓。《千家姓》說:古代家族在平原郡。《左傳》記載中有齊國的常之巫,《莊子》記述中有曾向孔子討教的常季,《漢書》記載個有常惠、常麗、常少,《三國志》記載個有常播、常林、常雕,《唐書》記載中有常何、常襄。《宋史》記載中有常秩、常景。
《姓氏考略》說:《唐書世系表》出康叔支孫。食采于常。因以為氏。《路史》吳后有常氏。《通志氏族略》:恒氏避宋諱改為常,望出平原。一云: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此。
《古今姓氏辨證》說:出自姬姓。唐新豐常氏,咸安令緒,生杞王府司馬毅。毅生楚珪。楚珪四子。三原丞無畏,(按《唐宰相世系表》無畏作無為)生袞,相代、徳二宗。後燕有中書令忠。北燕有黃門郎陋。後趙冉閔僣位,命常煒聘南燕慕容雋以為廷尉監。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說:出康叔支孫,食采于常,因以為氏,見《唐書·宰相世系表》。常氏,姬姓,衛康叔子孫,食邑于常,因以為氏。或言黃帝臣常先之后。又有恒氏進宋諱改為常,見《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
《中國姓氏大全》說:《百家姓》收。分布很廣。西漢時有右將軍常惠,唐代有詩人常建,明代有名將常愚春。來源:⑴周代衛國始祖康叔的支孫以常為采邑,因以為姓;⑵傳說中黃帝臣子常以先的后代。⑶北宋時,為避宋真宗趙桓的名諱,桓氏改姓常。
二、山人說姓:
1、《唐·世系表》云:姬姓,出康叔支孫,食采于常,因為氏。
2、《姓纂》說:吳王的旁支后代被封千常,常即今天的常州,因此以常為姓。
3、《氏族略》云:恒氏避宋諱改為常。
4、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
三、常姓郡望:《千家姓》說:古代家族在平原郡。
2014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