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祖籍寧波,現定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核桃溪鎮。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哲學博士,美國魯特格斯大學物理教授(Professor Emeritus)。李元先生不僅僅是一位世界級的風光攝影大師,更是中國攝影的一面旗幟與立言人。
對于每一個攝影愛好者來說,最令人沮喪的可能就是發現自己拍得的照片和當時現場的感覺完全是兩回事。
我們在現場的感覺是根據我們視野所及的全面。而照片所顯示的卻只是畫框里的一部分。所以在這里,需要強調一個因素,就是肉眼觀察和相機鏡頭之間的差距。
“時間”的運用帶來了這張和實際景物相去很遠的照片。在這里,光線勾出了有意義的“細節”,淡化了在畫面里的其他景物。佳能EOS 20D 相機,EF28
突出局部,強調有寓意的細節,可以使得不同的局部之間有相得益彰的效果,也能“以小見大”地表現出景物所能帶來的寓意,給一些司空見慣的景物帶來新的認識,令人有“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體會。
任何一張照片,不論拍得怎么全面,絕無辦法代表事物的整體。這就是為什么薩考斯基說:“一旦離開了攝影室,一個攝影者只能記錄他眼前實在的事物。他只有憑著他的直覺去找尋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在他的作品里,他無法敘述整體,只能從他的取舍把作品變成有概括性的象征。”這也就是說,一張照片所表達的只是一個側面。
在畫面上,我們必須對拍攝的素材作選擇性的取舍,從而簡單化(但也突出)它的含義。有些攝影者喜歡把這樣的處理解釋為“做減法”,盡量地避免不必要而說不定會引起節外生枝解釋的素材。
在這個問題上,我的老師的看法是:“當你在按下快門以前,先問一下眼前的景色是什么吸引了你拍攝的動機?然后把這部分強調在畫面上”。這是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是有相當難度的。
雖然說在一般攝影者的觀念里,廣角鏡頭在畫面里收羅了更多的景物。在這里,只有前景的花叢和遠處的雪山形成了一個對比。突出了景色里這兩部分的“細節”。
廣角鏡頭突出了前景的老樹,而比較低的拍攝角使得畫面里著剩下了遠處的山壁與小樹來和老樹桿形成一個對比,顯示出幽谷里的生命。佳能EOS 1相機,EF20
在美國火山口國家公園里,塌陷下沉的火山口成為一個碧藍的湖泊。在它的四周有許多錯枝盤結的枯樹,似乎說出了生命的掙扎。這是我在這張照片里想表達的。除了它和湖泊的環境以外,其他“細節”都從這個畫面里去除了。佳能EOS 1V相機,EF20
夕陽下的湖畔,色彩動人。但是在整體上卻沒有一個搶眼的主題。利用廣角鏡頭,老樹根和平靜的遠景建立起一個強烈的對比。淡化了畫面里其他的“細節”。佳能EOS 1相機,EF20-35mm f/2.8L鏡頭。
翔哥總結:善于選擇合適的前景,讓主體與客體、近景與遠景,努力做到形式與意趣上的呼應與對比,這是攝影形式美法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