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非出入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無以生長化收藏”,說明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氣機的逆亂失調(diào)就會導(dǎo)致種種不適,臨床最常見的就是痞滿。
痞滿表現(xiàn)為自覺心下痞塞,胸膈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可分為胸痞和心下痞,臨床上以心下痞(即胃痞)較為常見。
《素問·太陰陽明論》指出“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月真 滿閉塞。”指出飲食不節(jié),起居無常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此外,情志失調(diào)也可引起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而發(fā)為痞滿。
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以上腹部脹滿不舒為主癥時,均屬本病范疇;故節(jié)飲食,慎起居,調(diào)情志對本病的預(yù)防和治療有重大意義。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成肇仁教授臨證善用經(jīng)方治療各類疾病,并注重采集時方之精華,二者融會貫通,治痞滿多收佳效。
疏肝調(diào)木 調(diào)整脾胃氣機
痞滿一癥,肝胃不和者多見。正常情況下,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肝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若肝木太過,橫逆而乘脾土,臨床表現(xiàn)為脘痞,納差,泛呃,脅肋脹痛等癥,治療時以疏泄肝木為主,常用方藥是四逆散加廣木香、郁金、香附、香櫞、陳皮等。
反之,肝氣郁結(jié),氣郁化火,可出現(xiàn)口苦、燒心,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脈弦,治以清泄郁熱,常用藥為蒲公英、黃連、梔子、酒軍、竹茹等。
“木郁達之”乃調(diào)肝之大法,正如李念莪所說:“疏其血氣,非以攻伐為事,或補之而血氣方行,或溫之而血氣方和,或清之而血氣方治,或通之則血氣方調(diào),必須隨機應(yīng)變,不得執(zhí)一法以應(yīng)無窮之變也。”
病案舉例
苗某,女,50歲,2012年7月27日初診。
患者右脅下脹或左脅下痛2年,伴噯氣,失眠,大便偏稀,舌偏紅苔薄黃,脈弦細。處方:柴胡、枳殼、陳皮、郁金、黃芩、制香附、法半夏、竹茹各10克,白芍、太子參、茯苓、炒酸棗仁、焦三仙各15克,白術(shù)12克,砂仁、廣木香、炙甘草各6克。7劑,水煎服。復(fù)診病情大減,續(xù)進此方鞏固。
本例中患者右脅下脹或左脅下痛2年,伴噯氣,大便偏稀,兩脅乃肝經(jīng)循行之處,肝脈病變往往表現(xiàn)為兩脅不適,是肝胃不和之證,兼有脾虛。
處方以四逆散解郁透邪,疏肝理氣;香砂六君子湯健脾和胃,制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理氣健脾。因患者伴有失眠癥狀,故用炒酸棗仁寧心安神,久郁化火蘊熱,竹茹、黃芩清熱瀉火,諸藥合用,肝脾胃同治,頗合病機,故收效甚好。
益氣健脾 以滋氣血之源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云:“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腹部之病,按其部位分屬太、少、厥陰,太陰為三陰之里,其脈從足走腹,屬脾絡(luò)胃,脾為濕土,陰中之至陰,凡傷于寒濕,則脾先受之,且與陽明胃互為表里,脾虛胃亦虛,即所謂胃家不實,便是太陰病。故益氣健脾,恢復(fù)脾胃的正常功能是治療痞癥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常用黨參、炒白術(shù)、茯苓、陳皮、砂仁等。
病案舉例
吳某,女,68歲,2012年9月23日初診。
胃脘脹滿不適1年,伴噯氣,輕度泛酸,夜晚口干、口苦,口腔潰瘍時有發(fā)作,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滑。處方:太子參、茯苓、焦三仙各15克,法半夏、陳皮、厚樸、蘇梗、佛手各10克,炒白術(shù)、延胡索各12克,砂仁、廣木香、炙甘草各6克,吳茱萸3克,瓦楞子20克。7劑病減,續(xù)服5劑以鞏固療效。
本例患者屬于脾胃虛弱型,脾胃居中焦,主轉(zhuǎn)樞一身之氣機,脾升胃降,共同調(diào)節(jié)全身的氣機。若脾胃虛弱,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氣機阻滯于中焦,則見胃脘痞脹不適。處方以香砂六君子湯為基礎(chǔ)方加味而成,中焦氣滯脾虛失運,飲食入胃不能化生氣血精微,久之就會蘊濕生熱,用黃連、吳茱萸清利中焦?jié)駸幔雍餍袣庵雇矗呃阕又扑嶂雇矗谷上澈臀福駱恪⑻K梗、佛手疏肝理氣,寬中行氣,諸藥合用,收效甚佳。
調(diào)暢氣機 以復(fù)升降之樞
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為傳化之府,以降為順,以通為用,不降則滯,反升則逆;脾為胃之使,主運化,以升為用,以運為貴,不升則滯,反降則陷,故曰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反之,任何一環(huán)節(jié)失常都會產(chǎn)生病變,“清氣在上,則生飧泄;濁氣在下,則生月真 脹”,氣順則安康,常用藥厚樸、枳殼、桔梗等。
病案舉例
羅某,女,50歲,2012年8月10日初診。
胃脘部痞脹不適1月半,多與飲食或饑餓有關(guān),伴輕度泛酸,大便偏干,納差,舌暗紅苔薄黃。處方:瓜蔞仁、虎杖、萊菔子、蒲公英各30克,蘇梗、法半夏、陳皮、厚樸各10克,北沙參、白芍各15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5克,黃連、廣木香各6克,吳茱萸3克,延胡索12克,焦三仙各15克,甘草6克。7劑,水煎服。后電話隨訪告知又取7劑,已無大礙,遂停服。方用瓜蔞仁、蘇梗、萊菔子、法半夏、陳皮、廣木香、延胡索、厚樸,寬中行氣,疏肝理氣以恢復(fù)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四君子湯益氣健脾,黃連、白芍、吳茱萸、蒲公英清熱利濕,虎杖、瓜蔞仁瀉熱通便,諸藥合用,收效良好。
活血化瘀 以助氣血之運行
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肝疏木達,升降有序,血行不怠;反之,升降失常,氣滯不暢,則血瘀不行,胃絡(luò)受阻,不通則痛。久病入絡(luò),絡(luò)脈瘀阻,胸脅脘腹之痛長久不除,痛處固定,或如針刺,舌暗或紫,脈偏澀,這些都是脈絡(luò)瘀阻的表現(xiàn)。臨床上成肇仁常用藥物是酒軍、延胡索、丹參、煨莪術(shù)、當歸、赤芍、川芎等,《血證論》云“運血者即是氣”,是故活血化瘀,不能孤立氣與血,二者必須協(xié)同調(diào)理才可事半功倍。
病案舉例
萬某,女,42歲,2012年12月9日初診。
患者胃脘偏左痞脹疼痛3年,多與飲食有關(guān),伴噯氣,胃鏡檢查顯示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舌暗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滑。處方:北沙參20克,白術(shù)、延胡索各12克,法半夏、厚樸、陳皮、煨莪術(shù)、蘇梗各10克,茯苓、丹參、白芍、八月札、焦三仙、鹿角霜各15克,砂仁、廣木香、炙甘草各6克,蒲公英、炒薏米各30克。7劑癥狀減輕,后以此方進退,療效滿意。
此例患者胃疾已久,久病入絡(luò),痛處固定,必有瘀血,患者舌邊有齒痕,苔薄白,證屬氣虛血瘀,處方用六君子湯加味益氣健脾,丹參、煨莪術(shù)、延胡索行氣活血,鹿角霜益精血,補腎精,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健脾補腎之功。(姚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