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治一60歲婦女,自述反復解黏液便2年,病程中服用過大量中西藥物,但效果不明顯。癥見腸鳴腹痛,痛時欲瀉,瀉后痛減,大便色白如魚腦,以端坐、站立、行走時加重,大便日7~10次,伴有脘腹痞滿,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食納呆滯,小便清長,形寒肢冷,腰膝困痛,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象沉遲。查體腹部未見陽性體征,大便化驗及結腸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面對這位病人,我沉思良久。
從其癥見腸鳴腹痛,痛時欲瀉,瀉后痛減,脘腹痞滿,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食納呆滯來講,當屬肝郁脾虛、水濕內困的痛瀉,治當疏肝健脾、滲濕止瀉,屬痛瀉要方的主治范圍。
從其癥見脘腹痞滿,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食納呆滯,大便色白如魚腦,以端坐、站立、行走時加重,大便日7~10次,小便清長,形寒肢冷,腰膝困痛來講,屬脾腎陽虛、寒濕下注的泄瀉,治當溫補脾腎、散寒除濕、澀腸止瀉,為四神丸合胃苓湯主治。
從其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象沉遲而知,是內有虛寒之象,治當溫陽散寒,遣方用藥與上述相符。
由此,筆者決定選用痛瀉要方、四神丸、胃苓湯加減。藥用炒白術、炒白芍、肉豆蔻、補骨脂、赤石脂、茯苓、炒薏苡仁、白及各15克,陳皮、炒防風、蒼術、藿香、佩蘭、地龍、五味子各10克,炙甘草、肉桂、吳茱萸、僵蠶各6克,厚樸、三七各3克。處方10劑,日1劑,水煎服。
10天后,患者再次來診。自述服藥后諸癥有所緩解,大便每日3~4次,便中黏液明顯減少,但仍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象沉遲。
遂在上方基礎上加用淡附片、高良姜各9克,焦杜仲、炙黃芪各15克,以加強溫補脾腎之力,再服10劑。
20天后患者第三次來診。訴服藥后諸癥明顯緩解,大便每日1~2次,便中黏液基本消失,舌淡紅,舌體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膩,脈濡緩。遂守方不變,10劑,日1劑,水煎服。
1個月后患者第四次來診。患者大便日1次,便中黏液消失,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濡緩。遂以參苓白術散6克,日3次,開水沖服,以善其后。
3個月后隨訪,腹瀉未再發作。由此可見,疏肝健脾溫腎,滲濕收斂澀腸之法對頑固持久性黏液便有明顯療效。此后,筆者用同樣的辦法治療了10余例頑固性黏液便的病人,均獲得了滿意的療效。
按:痛瀉要方出自《丹溪心法》,由白術、白芍、陳皮、防風組成,具有疏肝健脾,祛濕止瀉的功效。主治肝郁脾虛的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舌苔薄白,脈細弦。
四神丸由肉豆蔻、炒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紅棗、生姜組成,具有溫腎暖脾、固澀止瀉的功效。主治脾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大便不實,脘腹冷痛,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困痛、舌淡苔白膩,脈沉遲。
胃苓湯由蒼術、厚樸、陳皮、炙甘草、白術、桂枝、茯苓、豬苓、澤瀉、生姜、紅棗組成,具有燥濕健脾、滲濕止瀉的功效。主治脾陽不足、水濕內停的面色虛浮,食納呆滯,形寒肢冷,舌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沉遲。三方配合,得消頑疾。
此外,臨床觀察發現,白及、三七對胃腸黏膜有保護、收斂作用。藿香、佩蘭配防風對消除大便中的黏液有良好效果。地龍、僵蠶對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性疼痛有積極作用。這些藥物在頑固性黏液便的治療中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