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3 yy630430
園林行業關注人數最多微信號:yy630430,關注景觀設計往期精彩內容。
—————————————————
以下圖文源自網絡
濱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瀕臨的陸地邊緣地帶。濱水景觀是環境中最為典型、復雜、集中、活躍的構成要素的總和,是特定水域與周邊相關陸域、水際線、建筑物等所形成景觀存在的總稱。城市濱水區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觀的區域,其對于城市的意義尤為獨特和重要。
濱水景觀是一種獨特的線狀景觀,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構成元素之一,極具景觀美學價值,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變與提升,強化地區和城市的識別性。城市濱水景觀在提升城市形象、擴展城市休閑空間,發展旅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設計前期考慮
江河的形成是一個自然循環和自然地理等多種自然力綜合過程,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這個系統中某一因素的改變都將影響到景觀面貌的整體。所以在濱水景觀規劃時,首先應該對江的匯水范圍,從區域的角度,以系統的觀點進行全方位的考慮。
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控制水土流失,調配水資源使用,對重大水利和工程設施進行環境評價,協調城市岸線和土地使用,特別是要控制城市用地對江河的侵占,綜合治理環境污染,做好污水截流和市政設施配套等。
濱水景觀空間分類
根據水體的走向、形狀、尺度的不同,濱水區域空間可分為線狀空間、帶狀空間和面狀空間三種。
線狀空間
是指瞎唱、封閉,有顯著的聚焦性和方向性的濱水區域。主要集中在狹小的河道上,有建筑群和綠化帶形成連續的,較封閉的側界面。
帶狀空間
指睡眠較為寬闊,由兩岸建筑、綠化等構成側界面的濱水區域。期空間界定作用較弱,空間較為開敞。比如上海南京路的外灘
面狀空間
指水面寬闊,尺度較大,形狀不規則,側界面對空間界定較弱,十分開敞的濱水區域。面狀空間中水面的背景較大。
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城市濱水綠地一般具有共同的特點:一面臨水,一面臨路,常鄰接新村,寬度十幾米到幾十米不等,帶狀且地形平坦。怎樣才能使帶狀的濱水綠地各具特色,創造出有沒的濱水景觀,并充分發揮濱水綠地的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就成為濱水景觀規劃設計中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但是,濱水景觀的規劃設計牽涉到諸多方面的問題,要使景觀設計取得較為理想的成效,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防洪原則
濱水園林景觀是指水邊特有的綠地景觀帶,它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河流生態系統的交錯區。在濱河景觀設計中除了要滿足休閑、娛樂等功能外,它還必須具備一項特殊的功能,就是防洪性。在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城市景觀的優化發展的同時還必須具備防洪的功能。
在有洪水威脅的區域做景觀設計就必須在滿足防洪的需求的前提下進行景觀設計。在防洪坡段可以利用石材進行設計,利用石材的形式的變化或者機理的變化塑造不同的視覺體驗。同時還可以利用水生植物或者親水的喬木進行植物的設計,在豐水期或是有洪水的日子中植物雖然被淹沒但是堤壩的防洪功能并沒有被減弱,洪水也影響不了堤壩之上的景觀。與此同時水下的植物會給水下的生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這對于物種的繁衍生息也有促進作用。在枯水或者沒有洪水的日子里,水生植物和親水的喬木可以美化堤岸的環境,同時還可以給游人提供一個休憩的場所,使得游人能夠更加的貼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氣息。
2.生態原則
景觀規劃、設計應注重"創造性保護'工作,即既要調配地域內的有限資源,又要保護該地域內美景和生態自然。像生態島、親水湖岸以及大量利用當地鄉土植物的設計思路,用其獨有的形式浯言,講述尊重當地歷史、重視生態環境重建的設計理念。
3.美觀與實用原則
現代景觀設計的成果是供城市內所有居民和外來游客共同休閑、欣賞、使用的,濱水景觀設計應將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這兩個看似矛盾的過程,創造性地融合在一起,完成對歷史和文化之美的揭示與再現。在濱水區沿線應形成一條連續的公共綠化地帶,在設計中應強調場所的公共性、功能內容的多樣性、水體的可接近性及濱水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創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滯留的休憩場所。
4.植物多樣性原則
在濱水植被設計方面,應增加植物的多樣性,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江河岸線,以綠為主,創造自然生趣。這種群落物種多樣性大,適應性強,使城市野生動物適應的棲息場所。他們不僅在改善城市氣候、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循環,而且為城市提供了多樣性景觀和娛樂場所。另外,增加軟地面和植被覆蓋率,種植高大喬木,以提供遮蔭和減少熱輻射,,又。城市水濱的綠化應多采用自然化設計,植被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叢高大樹木的層次的組合,應盡量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
5.空間層次豐富原則
以往的景觀、園林設計師們非常注重美學上的平面構成原則,但對于人的視覺來講,垂直面上的變化遠比平面上的變化更能引起他的關注與興趣。濱水景觀設計中立體設計包括軟質景觀設計和硬質景觀設計。軟質景觀如在種植灌木、喬木等植物時,先堆土成坡形成一定的地形變化,再按植物特性種類分高低立體種植;硬質景觀則運用上下層平臺、道路等等手法進行空間轉換和空間高差創造。
6、系統與區域原則
濱水區應提供多種形式的功能,如林蔭步道、成片綠茵休憩場地、兒童娛樂區、音樂廣場、游艇碼頭、觀景臺、賞魚區等,結合人們的各種活動組織室內外空間,運用點、線、面相結合。線—連續不斷得以林蔭道為主體的貫通脈絡;點—在這條線上的重點觀景場所或被觀景對象,如重點建筑、重點環境小品、古樹;面—在適當的地點進行節點的重點處理,在主線的周圍擴展開的較大的活動綠化空間,如中心廣場、公園等。這些市室外空間可與文化性、娛樂性、服務性建筑相配合,將這些點線面結合,使綠帶向城市擴散、滲透,與其他城市綠地元素構成完整的系統。
7、多目標兼顧原則
城市濱水區的整治不單純是解決一個防洪問題,還應包括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江河的可及性與親水性,增加濱水地區土地利用價值等一系列問題。濱水景觀的規劃設計必須以系統工程一時為指導,合理分區,提供多樣化的景觀結構,巧布游覽路線,以滿足現代城市生活多樣化的要求。
8、文脈延續原則
自然景觀整治與人文文化景觀保護利用相結合,維護歷史文脈的延續,提高和恢復景觀活力,塑造城市的新形象。充分尊重地域性特點,與文化內涵、風土人情及傳統的濱水活動相結合,以人為本,形成獨具一格的濱水景觀特色,讓人們都能共享濱水的樂趣。
濱水景觀案例:
西班牙貝尼多姆濱水空間景觀設計
澳大利亞珀斯Coogee 港濱水空間設計
澳大利亞達爾文濱水城
澳大利亞珀斯Coogee 港濱水空間設計
澳大利亞珀斯克萊蒙特鎮沿河道路重建
濱水公園河岸設計
舊金山獵人岬濱水公園
路易斯維爾濱水公園
紐約哈德遜河海濱PIER C公園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王島濱水空間景觀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