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藥學專業知識(五)

芳香化濕藥學習目標

1. 掌握芳香化濕藥的含義、性能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 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蒼術、厚樸、藿香、砂仁。

熟悉:白豆蔻、佩蘭。

了解:草豆蔻。

3. 掌握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

   藿香與佩蘭

4. 掌握該類藥的性能特點,主治病證,以及主治病證的異同。

砂仁與白豆蔻,

5. 掌握蒼術配厚樸、陳皮的意義。

概  述

【含義】  凡氣味芳香,具有化濕運脾作用的藥物,稱為芳香化濕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功能化濕醒脾或燥濕運脾,兼解暑發表。

【適應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脾為濕困,運化失職而致的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瀉、食少倦怠、舌苔白膩,或濕熱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濕溫等。兼治陰寒閉暑等。

【配伍方法】  寒濕困脾者,配溫里藥;

   濕熱阻中者,配清熱燥濕藥;

濕阻氣滯較甚者,配行氣藥;

脾虛生濕者,配補氣健脾藥。

【使用注意】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易耗氣傷陰,故陰虛血燥氣虛者慎用;

又因其氣芳香,大多含揮發油,故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療效。

常用藥物

蒼  術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脾、胃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苦溫燥,內能燥濕而健脾,外能散風寒濕而除痹發表。既為治濕阻中焦之要藥,又為治風寒濕痹及表證夾濕所常用,尤宜寒濕困脾者。

    【功效】  燥濕健脾,祛風濕,發汗,明目。

    【主治病證】

    ①濕阻中焦證,痰飲,水腫。

    ②風寒濕痹,表證夾濕。

    ③濕熱下注之足膝腫痛、痿軟無力(須配清熱祛濕藥同用)。

    ④夜盲,眼目昏澀。

 【配伍】  蒼術配厚樸、陳皮:蒼術性溫,功能燥濕健脾;厚樸性溫,功能燥濕、行氣、消積;陳皮性溫,功能燥濕化痰、行氣調中。三藥相合,既善燥濕行氣,又能消積健脾,凡寒濕中阻或夾食積者即可投用。若為濕熱者,當再配苦寒之品。

    【用量】  5~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苦溫燥,故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忌服。

厚  樸

  【性味歸經】  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性能特點】  本品苦燥泄降,辛散溫通。入脾、胃、大腸經,既善暢利氣機,而為行氣消積除脹之要藥,又善燥化濕邪,而為燥濕除滿之佳品,凡濕阻、食積、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即可投用,兼寒者尤宜。又入肺經,能下氣消痰而平喘,治咳、喘、痰多常用。

  【功效】  行氣,燥濕,消積,平喘。

  【主治病證】

  ①濕阻中焦,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

  ②食積脹滿或便秘。

  ③咳喘痰多。

  【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本品苦降下氣,辛溫燥烈,故體虛及孕婦慎用。

  【藥理】  本品有調整胃腸運動、抗潰瘍、保肝、抗菌、抗病毒、肌肉松弛、中樞抑制。降血壓、抑制血小板聚集、抗過敏及抗腫瘤等作用。

藿  香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脾、胃、肺經。

    【性能特點】  本品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溫化濕而不燥熱,主入脾胃經,兼入肺經。既善芳化濕濁而醒脾解暑,又兼發表。凡濕濁內停無論寒熱虛實或有無表邪皆可選用。

    【功效】  化濕,解暑,發表,止嘔。

    【主治病證】

    ①濕阻中焦證。

    ②陰寒閉暑,暑濕證,濕溫初起。

    ③嘔吐,尤宜濕濁中阻者。

【用量用法】  3~9g。鮮品加倍。

【配伍】藿香配佩蘭:藿香微溫,功能化濕和中、解暑、止嘔,且兼發表;佩蘭性平,功能化濕解暑。兩藥合用,既化濕和中,又善解暑,兼發表。凡濕濁中組,均可投用。

砂  仁

    【性味歸經】  辛,溫。歸脾、胃經。

    【性能特點】  本品氣芳香,辛散溫通,入脾胃經。既善醒脾化濕、行氣溫中,為治寒濕中阻、脾胃氣滯之良藥,又能通過行氣和中而止嘔安胎,為治妊娠氣滯惡阻及胎動不安之佳品。

    【功效】  化濕,行氣,溫中,安胎。

    【主治病證】

    ①濕阻中焦證。

    ②脾胃氣滯證。

    ③脾胃虛寒吐瀉證。

    ④妊娠惡阻,氣滯胎動不安。

    【用量用法】  3~6g。入湯劑宜打碎后下。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溫燥,故陰虛火旺者慎服。

白豆蔻

    【性味】  辛,溫。

    【功效】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主治病證】

    ①濕阻中焦證。

    ②脾胃氣滯證。

    ③胃寒嘔吐。

    【用量用法J  3~6g。入湯劑宜打碎后下: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溫燥,故火升作嘔者忌服:

佩  蘭

    【性味】  辛,平。

    【功效】  化濕,解暑。

    【主治病證】

    ①濕阻中焦,濕熱困脾證。

    ②暑濕及濕溫初起。

    【用量用法】  5~9g。鮮品加倍。

小    結

藿香、佩蘭:均芳香入脾胃經,善化濕解暑,治濕阻中焦、濕溫及暑濕等證常相須為用,其中,藿香微溫,化濕力較強,且兼發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飲冷之陰寒閉暑證。還能止嘔:治寒濕等所致的惡心嘔吐。佩蘭性平偏涼,藥力平和,又為治脾經濕熱之口甜或口苦多涎之要藥。

砂仁、白豆蔻:同源于姜科植物的果實,均芳香辛溫,功善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治濕阻中焦、脾胃氣滯及胃寒嘔吐等。但砂仁惟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強,兼止瀉、安胎,善治濕滯或虛寒泄瀉,以及妊娠氣滯惡阻與胎動不安;白豆蔻則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力較緩,兼治濕溫初起。

利水滲濕藥

學習目標

1. 利水滲濕藥的含義、性能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 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茯苓、薏苡仁、澤瀉、車前子、滑石、木通、金錢草、茵陳。

熟悉:豬苓。通草、萆薢、石韋、海金沙、瞿麥、萹蓄。

了解:地膚子、燈心草。

3.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獲苓與薏苡仁

3. 滑石配甘草的意義。

概  述

【含義】 凡能通利水道、滲濕利水,以治療水濕內停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利水滲濕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味多甘淡或苦,性多寒涼或平,多入膀胱、脾及小腸經,有利水滲濕、利尿通淋、利濕退黃等功效。

【適應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淋濁、黃疸、水瀉、帶下、濕瘡、痰飲等病證。

【配伍方法】水腫驟起有表證者,配宣肺發汗藥;

脾腎陽虛者,配溫補脾腎藥;

濕熱交蒸者,配清熱瀉火藥;

熱傷血絡而尿血者,配涼血止血藥。

【使用注意】  本類藥易耗傷津液,陰虛津傷者宜慎用。

常 用 藥 物

茯  苓

    【性味歸經】  本品甘淡滲利,性平不偏,兼能補虛。既善滲濕利水,又能健脾寧心.凡水濕、停飲無論寒熱或兼否脾虛咸宜。

    【功效】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主治病證】

    ①小便不利,水腫,痰飲。

    ②脾虛諸證,兼便溏或泄瀉者尤佳。

    ③心悸,失眠。

    【用量】  9~15g。

    【藥理】  本品有利尿、調節免疫功能、調整胃腸功能、鎮靜、抗腫瘤、保肝、抗菌、促進造血功能等作用。

薏苡仁

    【性味歸經】  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淡微寒,生用滲利濕熱,兼除痹排膿,水濕內停兼熱者宜投,并治痹痛、肺癰、腸癰。炒用健脾兼滲濕而止瀉,脾虛兼水濕停滯者宜用。

    【功效】  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清熱排膿。

    【主治病證】

    ①小便不利,水腫,濕熱淋痛,腳氣腫痛。

    ②脾虛泄瀉。

    ③濕熱病邪在氣分者。

    ④風濕痹痛,經脈拘攣。

    ⑤肺癰,腸癰。

    【用量用法】  9~30g。清熱利濕、除痹排膿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澤  瀉

    【性味歸經】  甘、淡,寒。歸腎、膀胱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淡性寒,入腎與膀胱經。既善利水滲濕,又能清瀉腎與膀胱之熱,故善治下焦濕熱或水腫痰飲兼熱之證。

    【功效】  利水滲濕,泄熱。

    【主治病證】

    ①小便不利,水腫,淋濁,帶下。

    ②泄瀉,痰飲。

    【用量】  5-9g

車前子

    【性味歸經】  甘,寒。歸腎、肝、肺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寒滑利,入腎、肝、肺經。既能利水清熱通淋,治濕熱淋痛及水腫兼熱等證,又長于利小便、實大便而止瀉,治暑濕水瀉。還能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治肝熱目赤及痰熱咳嗽。

    【功效】  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主治病證】

    ①濕熱小便不利、淋痛,水腫兼熱。

    ②暑濕水瀉。

    ③肝熱目赤腫痛。配補肝腎藥治肝腎虧虛之目暗不明。

    ④肺熱咳嗽痰多。

    【用量用法】  5~9g。包煎。

滑  石

    【性味歸經】  甘、淡,寒。歸胃、膀胱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淡性寒,內服滑利清解,既能清膀胱熱結、通利水道而利尿通淋,為治濕熱淋痛之良藥,又能解暑清熱,為治暑濕諸證之佳品。外用清熱收斂,為治濕瘡濕疹及痱毒之要藥。

    【功效】  利水通淋,清熱解暑。外用清熱收斂。

    【主治病證】

    ①濕熱淋痛,小便不利。

    ②暑熱煩渴,濕溫胸悶,濕熱泄瀉。

    ③濕瘡,濕疹,痱子。

    【配伍】  滑石配甘草:滑石甘淡性寒,功能清暑利尿;生甘草甘平,功能益氣清熱和中。兩藥合用,既清解暑熱,又和中生津,治暑熱煩渴可投。

【用量用法】  9~15g。塊者宜打碎先煎,細粉者宜包煎。外用適量。

利水滲濕藥(續)

木  通

    【來源】  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毛茛科植物小木通等的干燥藤莖。前者習稱關木通,后者習稱川木通。

    【性味歸經】  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

    【性能特點】  本品苦寒降泄,藥力較強。既入膀胱而利水通淋,又歸心與小腸而清心火、導熱下行,故為治濕熱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腸之口舌生瘡、心煩尿赤之要藥。此外,本品還能通經下乳,為治乳汁不下及熱痹之良藥。關木通長于清心火,川木通長于利水濕。

    【功效】  利水通淋,泄熱,通經下乳。

    【主治病證】

    ①濕熱淋痛。

    ②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心火下移小腸之心煩尿赤。

    ③產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④濕熱痹痛。

    【用量用法】  3—6g。清心火宜用關木通,利尿通淋宜用川木通。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而通經脈,故孕婦忌服,脾胃虛寒者慎用。其中關木通含馬兜鈴酸,臨床也有因大劑量(60g)使用本品而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報道,故關木通不宜大量或長期服用,腎病患者忌服。

金錢草

    【性味歸經】  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淡滲利,微寒清泄。既歸腎與膀胱經而善利水通淋、排除結石,為治砂淋、石淋之要藥,又歸肝膽經而善除濕退黃,為治濕熱黃疸、肝膽結石之佳品。還能解毒消腫,為治瘡腫蛇傷所常用。

    【功效】  利水通淋,除濕退黃,解毒消腫。

    【主治病證】

    ①熱淋,砂淋,石淋。

    ②濕熱黃疸,肝膽結石。

    ③熱毒瘡腫,毒蛇咬傷。

    【用量用法】  30~60g。鮮者加倍。外用適量。治熱毒癰瘡或毒蛇咬傷,可取鮮品搗汁服,以渣外敷。

茵  陳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性能特點】  本品味苦降泄,微寒清熱,且兼疏理,入脾胃及肝膽經,功專清利濕熱而利膽退黃,為治濕熱黃疸之要藥。治寒濕陰黃雖常選用,但須配伍溫陽散寒、燥濕利濕之品。此外,亦可治濕瘡與濕疹瘙癢,內服外洗均宜。

    【功效】  清熱利濕,利膽退黃。

    【主治病證】

    ①黃疸。

    ②濕瘡,濕疹瘙癢。

    【用量】  9~30g。

豬  苓

【性味】  甘、淡,平。

【功效】  利水滲濕。

【主治病證】

①小便不利,水腫,淋濁,帶下。

②水濕泄瀉。

【用量】  5—9g。

通  草

【性味】  甘、淡,寒。

【功效】  清熱利水,通氣下乳。

【主治病證】

①小便不利,淋痛。

②濕溫病,小便短赤。

③產后乳汁不多。

【用量】  2~5g。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石    韋

【性味】  苦、甘,微寒。

【功效】  利水通淋,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主治病證】

①熱淋,石淋,血淋,水腫。

②肺熱咳喘。

③血熱崩漏、吐血、衄血。

【用量】  5-9g。

海金沙

【性味】  甘,寒。

【功效】  利水通淋,止痛。

【主治病證】

①熱淋,血淋,砂淋,石淋,膏淋。

②水腫。

【用量用法】  5—9g,包煎。

瞿  麥

【來源】  石竹科植物瞿麥或石竹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  苦,寒。

【功效】  利水通淋,破血通經。

【主治病證】

①熱淋,血淋,砂淋,石淋。

②瘀血經閉。

【用量】  5-9g。

扁  蓄

【性味】  苦,微寒。

【功效】  利水通淋,殺蟲止癢。

【主治病證】

①熱淋,血淋。

②皮膚濕疹,陰癢。

【用量用法】  9-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本品能緩瀉,故脾虛便溏者不宜服。

小    結

功效相似藥比較:

    茯苓、薏苡仁,同屬甘淡滲利兼補虛之品,均能利水滲濕、健脾,主治水腫、小便不利及脾虛諸證。其中,茯苓性平,藥力較強,凡水濕停滯及脾虛諸證無論寒熱咸宜。薏苡仁則生用微寒,利水力雖不及茯苓,但兼清熱,凡水濕停滯輕證或兼熱者宜用;炒用寒性減而長于健脾止瀉,治脾虛泄瀉多用。此外,茯苓又能寧心安神,治心脾兩虛或水氣凌心之心悸、失眠;薏苡仁生用又能清熱除痹、排膿,治濕熱痹痛或濕痹拘攣、肺癰、腸癰。

藥物配伍:

第七章    溫  里  藥

學習目標

1.溫里藥的含義、性能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熟悉:花椒、丁香、小茴香。藥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熟悉類藥的主治病證,以及主治病證的異同。附子與干姜,肉桂與桂枝

4.掌握附子配干姜,附子配麻黃、細辛,高良姜配香附,丁香配柿蒂意義。

概述

【含義】  凡能溫里散寒,以治療里寒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溫里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多味辛性溫熱,主入脾、胃、腎、心經,兼入肝、肺經;

溫里散寒、溫經止痛、補火助陽,兼能化痰、殺蟲、止呃。

    【適應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里寒證,包括外寒直中、脾陽虛、心腎陽虛、腎陽虛衰、陽虛水腫、胸痹冷痛、風寒濕痹及經寒痛經。兼治寒飲咳喘、蟲積腹痛等。

    【配伍方法】  外寒內侵而兼表證者,配解表藥;

     寒凝氣滯者,配行氣藥;寒濕者,配化濕健脾藥;

脾腎陽虛者,配溫補脾腎藥;

亡陽氣脫者,配大補元氣藥。

【使用注意】  本類藥多辛熱燥烈,若應用不當則助火、傷津,故熱證、陰虛證及孕婦忌用或慎用。

附  子

【性味歸經】  辛,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熱峻烈,藥力頗強,入心、腎、脾經。上助心陽,中補脾下壯腎陽,為補火助陽、回陽救逆之要藥,治亡陽及陽虛諸證每用。又溫散走竄,為散陰寒、除風濕、止疼痛之猛藥,治寒濕諸痛常投。

    【功效】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主治病證】

    ①亡陽欲脫證。

    ②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畏寒肢冷、腰酸腳弱、陽痿、尿頻。

    ③陰寒內盛、脾陽不振之脘腹冷痛、泄瀉,陽虛水腫。

    ④心陽衰弱之心悸、胸痹。

    ⑤寒濕痹痛,陽虛外感。

    【配伍】

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熱,功能回陽救逆;干姜辛熱無毒,功能回陽通脈、溫中散寒。兩藥相合,不但回陽救逆力強,而且溫中散寒效佳,治亡陽欲脫及中虛寒盛效佳。

    附子配細辛、麻黃:附子辛熱,善補陽散寒;麻黃辛溫,善開毛竅而發表散寒;細辛辛溫氣烈,善祛少陰經風寒。三藥相合,善補陽發表散寒,治陽虛外感功著。

    【用量用法】  3~15g。入湯劑應先煎30~60分鐘,以減弱其毒性。

    【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有毒,故孕婦忌服。不宜與半夏、瓜蔞、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干  姜

【性味歸經】  辛,熱。歸脾、胃、心、肺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熱,主歸脾胃經,既能祛脾胃寒邪,又能助脾胃陽氣,為溫中散寒之要藥,故外寒內侵之實寒證或陽氣不足之虛寒證均可應用。兼歸心經而能通脈回陽,但藥力單薄,故常配附子治亡陽欲脫。兼歸肺經而能溫肺化飲,治寒飲咳嗽常投。

【功效】  溫中,回陽,溫肺化飲。

【主治病證】

①脾胃受寒或脾胃虛寒所致腹痛、嘔吐、泄瀉。

②亡陽欲脫證。

③寒飲咳喘。

【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本品燥熱,故孕婦慎用。

肉    桂

    【性味歸經】  辛、甘,熱。歸腎、脾、心、肝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甘性熱,純陽溫散。既主歸腎經,長于溫補命門之火而益陽消陰、引火歸原,為治下元虛冷、虛陽上浮諸證之要藥;又兼入脾經,善溫脾胃、散寒邪,為治脾腎陽衰之佳品;還兼入心肝血分,善散血分陰寒而溫經通脈,為治寒凝血瘀諸痛及陰疽所常用。

  【功效】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

    【主治病證】

    ①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陽痿、宮冷、腰膝軟弱。

    ②下元虛冷、虛陽上浮之上熱下寒證。

    ③脾腎陽虛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④經寒血滯之痛經、閉經,寒濕痹痛、腰痛。

    ⑤陰疽,癰腫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

    ⑥氣血虧虛證。

    【配伍】  肉桂配附子:肉桂辛甘而熱,功能補火助陽、散寒通脈;附子辛熱,功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兩藥相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力強,治腎陽虛衰、脾腎陽衰及里寒重證均可投用。

【用量用法】  2~5g。研末沖服,每次1~2g,或入丸散。入湯劑應后下。采自粗枝條或幼樹干皮者稱官桂,作用較弱,用量可適當增加。

    【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助火動血,故孕婦及里有實熱、血熱妄行者忌用,陰虛火陽者不宜單用。畏赤石脂。

吳茱萸

【性味歸經】  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散苦降,性熱散寒,歸肝、脾、胃經,藥力頗強。既善溫中散寒止痛,又能疏肝下氣,還能燥濕助陽而止瀉,故既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脈諸痛之要藥,又為治經寒痛經、寒濕腳氣及虛寒泄瀉所常用。

【功效】  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濕止瀉。

【主治病證】

    ①中寒肝逆之頭痛、吐涎沫。

    ②虛寒腹痛、泄瀉,肝胃不和之嘔吐、吞酸。

    ③寒疝腹痛,經寒痛經。

    ④寒濕腳氣腫痛,或上沖入腹之腹脹、困悶欲死。

【用量用法】  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燥烈,易損氣動火,故不宜多服久服,陰虛有熱者忌服。

花  椒

  【性味】  辛,熱。有小毒。

  【功效】  溫中,止痛,殺蟲。

  【主治病證】

  ①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②蟲積腹痛,蛔、蟯蟲所致者尤宜。

  【用量用法】  2~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能傷陰助火,故陰虛火旺者忌服。

丁  香

  【性味】  辛,溫。

  【功效】  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主治病證】

  ①脾胃虛寒之呃逆、泄瀉,脘腹冷痛。

  ②腎虛之陽痿、宮冷。

  【配伍】  丁香配柿蒂:丁香辛溫,功能溫中散寒降逆;柿蒂苦平,功能降氣止呃。兩品相合,既溫中散寒,又降氣止呃,治虛寒嘔呃效著。

    【用量】  2~5g。【使用注意】  畏郁金。    ‘

小茴香

  【性味】  辛,溫。

  【功效】  祛寒止痛,理氣和胃。

  【主治病證】

  ①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脹痛,經寒痛經。

  ②胃寒嘔吐,寒凝氣滯脘腹脹痛。

  【用量用法】  3~9g。外用適量。

小    結

附子、干姜,同為辛熱之品,均善回陽、散寒止痛,治亡陽欲脫、脾腎陽虛或外寒中、寒濕痹痛等。相異的是:附子有毒力強,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故為治亡陽證之首藥;又善補火助陽,治命門火衰之陽痿、宮冷、遺尿、尿頻,以及陽虛水腫、胸痹痛等。干姜則無毒力弱兼通脈,治亡陽須配附子方效;又長于溫脾陽,善治脾不足之脘腹冷痛吐瀉;還能溫肺化飲,治寒飲咳喘。

肉桂、桂枝,同出一物而為辛甘性熱之品,均能助陽散寒、溫經通脈、止痛,均可治脘腹冷痛、風寒濕痹、陽虛水腫、痰飲、胸痹,以及經寒血滯之痛經、經閉。所不同的是:肉桂為樹干之皮,力強而功專走里;又善補火助陽、引火歸原,治陽虛火衰諸證、下元虛冷虛陽上浮諸證、寒疝腹痛、陰疽流注等。桂枝為樹之嫩枝,力緩而走表走里;又善發汗解表,治風寒表證有汗或無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藥學之溫里藥
單味05芳香化濕藥
藥食兩用食物性味歸經與功效
食品兼中藥的性味歸經與功效
化濕并能解暑之佩蘭,可能就在你身邊
蒼術的功效與作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氏县| 兰坪| 五大连池市| 大安市| 乌鲁木齐县| 略阳县| 筠连县| 密云县| 大埔县| 沈阳市| 凌云县| 长泰县| 祁东县| 昂仁县| 隆德县| 股票| 寻甸| 谢通门县| 竹北市| 库尔勒市| 朝阳区| 黔西县| 宁明县| 泰安市| 建平县| 台湾省| 南江县| 阿城市| 兴海县| 清新县| 彭泽县| 定襄县| 波密县| 如皋市| 桑日县| 罗山县| 达拉特旗| 大荔县| 夏邑县| 大港区| 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