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滲濕藥(續) 木 通 【來源】 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毛茛科植物小木通等的干燥藤莖。前者習稱關木通,后者習稱川木通。 【性味歸經】 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 【性能特點】 本品苦寒降泄,藥力較強。既入膀胱而利水通淋,又歸心與小腸而清心火、導熱下行,故為治濕熱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腸之口舌生瘡、心煩尿赤之要藥。此外,本品還能通經下乳,為治乳汁不下及熱痹之良藥。關木通長于清心火,川木通長于利水濕。 【功效】 利水通淋,泄熱,通經下乳。 【主治病證】 ①濕熱淋痛。 ②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心火下移小腸之心煩尿赤。 ③產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④濕熱痹痛。 【用量用法】 3—6g。清心火宜用關木通,利尿通淋宜用川木通。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而通經脈,故孕婦忌服,脾胃虛寒者慎用。其中關木通含馬兜鈴酸,臨床也有因大劑量(60g)使用本品而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報道,故關木通不宜大量或長期服用,腎病患者忌服。 金錢草 【性味歸經】 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淡滲利,微寒清泄。既歸腎與膀胱經而善利水通淋、排除結石,為治砂淋、石淋之要藥,又歸肝膽經而善除濕退黃,為治濕熱黃疸、肝膽結石之佳品。還能解毒消腫,為治瘡腫蛇傷所常用。 【功效】 利水通淋,除濕退黃,解毒消腫。 【主治病證】 ①熱淋,砂淋,石淋。 ②濕熱黃疸,肝膽結石。 ③熱毒瘡腫,毒蛇咬傷。 【用量用法】 30~60g。鮮者加倍。外用適量。治熱毒癰瘡或毒蛇咬傷,可取鮮品搗汁服,以渣外敷。 茵 陳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性能特點】 本品味苦降泄,微寒清熱,且兼疏理,入脾胃及肝膽經,功專清利濕熱而利膽退黃,為治濕熱黃疸之要藥。治寒濕陰黃雖常選用,但須配伍溫陽散寒、燥濕利濕之品。此外,亦可治濕瘡與濕疹瘙癢,內服外洗均宜。 【功效】 清熱利濕,利膽退黃。 【主治病證】 ①黃疸。 ②濕瘡,濕疹瘙癢。 【用量】 9~30g。 豬 苓 【性味】 甘、淡,平。 【功效】 利水滲濕。 【主治病證】 ①小便不利,水腫,淋濁,帶下。 ②水濕泄瀉。 【用量】 5—9g。 通 草 【性味】 甘、淡,寒。 【功效】 清熱利水,通氣下乳。 【主治病證】 ①小便不利,淋痛。 ②濕溫病,小便短赤。 ③產后乳汁不多。 【用量】 2~5g。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石 韋 【性味】 苦、甘,微寒。 【功效】 利水通淋,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主治病證】 ①熱淋,石淋,血淋,水腫。 ②肺熱咳喘。 ③血熱崩漏、吐血、衄血。 【用量】 5-9g。 海金沙 【性味】 甘,寒。 【功效】 利水通淋,止痛。 【主治病證】 ①熱淋,血淋,砂淋,石淋,膏淋。 ②水腫。 【用量用法】 5—9g,包煎。 瞿 麥 【來源】 石竹科植物瞿麥或石竹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 苦,寒。 【功效】 利水通淋,破血通經。 【主治病證】 ①熱淋,血淋,砂淋,石淋。 ②瘀血經閉。 【用量】 5-9g。 扁 蓄 【性味】 苦,微寒。 【功效】 利水通淋,殺蟲止癢。 【主治病證】 ①熱淋,血淋。 ②皮膚濕疹,陰癢。 【用量用法】 9-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本品能緩瀉,故脾虛便溏者不宜服。 小 結 功效相似藥比較: 茯苓、薏苡仁,同屬甘淡滲利兼補虛之品,均能利水滲濕、健脾,主治水腫、小便不利及脾虛諸證。其中,茯苓性平,藥力較強,凡水濕停滯及脾虛諸證無論寒熱咸宜。薏苡仁則生用微寒,利水力雖不及茯苓,但兼清熱,凡水濕停滯輕證或兼熱者宜用;炒用寒性減而長于健脾止瀉,治脾虛泄瀉多用。此外,茯苓又能寧心安神,治心脾兩虛或水氣凌心之心悸、失眠;薏苡仁生用又能清熱除痹、排膿,治濕熱痹痛或濕痹拘攣、肺癰、腸癰。 藥物配伍: 第七章 溫 里 藥 學習目標 1.溫里藥的含義、性能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熟悉:花椒、丁香、小茴香。藥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熟悉類藥的主治病證,以及主治病證的異同。附子與干姜,肉桂與桂枝 4.掌握附子配干姜,附子配麻黃、細辛,高良姜配香附,丁香配柿蒂意義。 概述 【含義】 凡能溫里散寒,以治療里寒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溫里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多味辛性溫熱,主入脾、胃、腎、心經,兼入肝、肺經; 溫里散寒、溫經止痛、補火助陽,兼能化痰、殺蟲、止呃。 【適應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里寒證,包括外寒直中、脾陽虛、心腎陽虛、腎陽虛衰、陽虛水腫、胸痹冷痛、風寒濕痹及經寒痛經。兼治寒飲咳喘、蟲積腹痛等。 【配伍方法】 外寒內侵而兼表證者,配解表藥; 寒凝氣滯者,配行氣藥;寒濕者,配化濕健脾藥; 脾腎陽虛者,配溫補脾腎藥; 亡陽氣脫者,配大補元氣藥。 【使用注意】 本類藥多辛熱燥烈,若應用不當則助火、傷津,故熱證、陰虛證及孕婦忌用或慎用。 附 子 【性味歸經】 辛,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熱峻烈,藥力頗強,入心、腎、脾經。上助心陽,中補脾下壯腎陽,為補火助陽、回陽救逆之要藥,治亡陽及陽虛諸證每用。又溫散走竄,為散陰寒、除風濕、止疼痛之猛藥,治寒濕諸痛常投。 【功效】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主治病證】 ①亡陽欲脫證。 ②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畏寒肢冷、腰酸腳弱、陽痿、尿頻。 ③陰寒內盛、脾陽不振之脘腹冷痛、泄瀉,陽虛水腫。 ④心陽衰弱之心悸、胸痹。 ⑤寒濕痹痛,陽虛外感。 【配伍】 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熱,功能回陽救逆;干姜辛熱無毒,功能回陽通脈、溫中散寒。兩藥相合,不但回陽救逆力強,而且溫中散寒效佳,治亡陽欲脫及中虛寒盛效佳。 附子配細辛、麻黃:附子辛熱,善補陽散寒;麻黃辛溫,善開毛竅而發表散寒;細辛辛溫氣烈,善祛少陰經風寒。三藥相合,善補陽發表散寒,治陽虛外感功著。 【用量用法】 3~15g。入湯劑應先煎30~60分鐘,以減弱其毒性。 【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有毒,故孕婦忌服。不宜與半夏、瓜蔞、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干 姜 【性味歸經】 辛,熱。歸脾、胃、心、肺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熱,主歸脾胃經,既能祛脾胃寒邪,又能助脾胃陽氣,為溫中散寒之要藥,故外寒內侵之實寒證或陽氣不足之虛寒證均可應用。兼歸心經而能通脈回陽,但藥力單薄,故常配附子治亡陽欲脫。兼歸肺經而能溫肺化飲,治寒飲咳嗽常投。 【功效】 溫中,回陽,溫肺化飲。 【主治病證】 ①脾胃受寒或脾胃虛寒所致腹痛、嘔吐、泄瀉。 ②亡陽欲脫證。 ③寒飲咳喘。 【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本品燥熱,故孕婦慎用。 肉 桂 【性味歸經】 辛、甘,熱。歸腎、脾、心、肝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甘性熱,純陽溫散。既主歸腎經,長于溫補命門之火而益陽消陰、引火歸原,為治下元虛冷、虛陽上浮諸證之要藥;又兼入脾經,善溫脾胃、散寒邪,為治脾腎陽衰之佳品;還兼入心肝血分,善散血分陰寒而溫經通脈,為治寒凝血瘀諸痛及陰疽所常用。 【功效】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 【主治病證】 ①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陽痿、宮冷、腰膝軟弱。 ②下元虛冷、虛陽上浮之上熱下寒證。 ③脾腎陽虛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④經寒血滯之痛經、閉經,寒濕痹痛、腰痛。 ⑤陰疽,癰腫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 ⑥氣血虧虛證。 【配伍】 肉桂配附子:肉桂辛甘而熱,功能補火助陽、散寒通脈;附子辛熱,功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兩藥相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力強,治腎陽虛衰、脾腎陽衰及里寒重證均可投用。 【用量用法】 2~5g。研末沖服,每次1~2g,或入丸散。入湯劑應后下。采自粗枝條或幼樹干皮者稱官桂,作用較弱,用量可適當增加。 【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助火動血,故孕婦及里有實熱、血熱妄行者忌用,陰虛火陽者不宜單用。畏赤石脂。 吳茱萸 【性味歸經】 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散苦降,性熱散寒,歸肝、脾、胃經,藥力頗強。既善溫中散寒止痛,又能疏肝下氣,還能燥濕助陽而止瀉,故既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脈諸痛之要藥,又為治經寒痛經、寒濕腳氣及虛寒泄瀉所常用。 【功效】 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濕止瀉。 【主治病證】 ①中寒肝逆之頭痛、吐涎沫。 ②虛寒腹痛、泄瀉,肝胃不和之嘔吐、吞酸。 ③寒疝腹痛,經寒痛經。 ④寒濕腳氣腫痛,或上沖入腹之腹脹、困悶欲死。 【用量用法】 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燥烈,易損氣動火,故不宜多服久服,陰虛有熱者忌服。 花 椒 【性味】 辛,熱。有小毒。 【功效】 溫中,止痛,殺蟲。 【主治病證】 ①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②蟲積腹痛,蛔、蟯蟲所致者尤宜。 【用量用法】 2~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能傷陰助火,故陰虛火旺者忌服。 丁 香 【性味】 辛,溫。 【功效】 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主治病證】 ①脾胃虛寒之呃逆、泄瀉,脘腹冷痛。 ②腎虛之陽痿、宮冷。 【配伍】 丁香配柿蒂:丁香辛溫,功能溫中散寒降逆;柿蒂苦平,功能降氣止呃。兩品相合,既溫中散寒,又降氣止呃,治虛寒嘔呃效著。 【用量】 2~5g。【使用注意】 畏郁金。 ‘ 小茴香 【性味】 辛,溫。 【功效】 祛寒止痛,理氣和胃。 【主治病證】 ①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脹痛,經寒痛經。 ②胃寒嘔吐,寒凝氣滯脘腹脹痛。 【用量用法】 3~9g。外用適量。 小 結 附子、干姜,同為辛熱之品,均善回陽、散寒止痛,治亡陽欲脫、脾腎陽虛或外寒中、寒濕痹痛等。相異的是:附子有毒力強,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故為治亡陽證之首藥;又善補火助陽,治命門火衰之陽痿、宮冷、遺尿、尿頻,以及陽虛水腫、胸痹痛等。干姜則無毒力弱兼通脈,治亡陽須配附子方效;又長于溫脾陽,善治脾不足之脘腹冷痛吐瀉;還能溫肺化飲,治寒飲咳喘。 肉桂、桂枝,同出一物而為辛甘性熱之品,均能助陽散寒、溫經通脈、止痛,均可治脘腹冷痛、風寒濕痹、陽虛水腫、痰飲、胸痹,以及經寒血滯之痛經、經閉。所不同的是:肉桂為樹干之皮,力強而功專走里;又善補火助陽、引火歸原,治陽虛火衰諸證、下元虛冷虛陽上浮諸證、寒疝腹痛、陰疽流注等。桂枝為樹之嫩枝,力緩而走表走里;又善發汗解表,治風寒表證有汗或無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