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連載中醫人故事——經方修習日記——自學中醫路之一(2)

四、杏園雜談

園雜談(二):人為什么會生病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人為什么會生病這個問題,從醫家的角度,西醫有西醫的說法,中醫有中醫的說法。


 

   
西方人相信眼見為實,用解剖刀、顯薇鏡、X光機、B超、CT及各種試驗觀察手段,把人從整體到局部、從細胞到分子進行分析研究,對人為什么生病這個問題可說十分有發言權,而且可以說得有理有據。歸納起來,西醫對人生病的原因認為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致病性微生物:如各種病毒,細菌,霉菌等等,這是最主要的說法,也是西醫的驕傲。西醫從病人的病灶觀察到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并發現了它與疾病的聯系和對應關系。這些細菌和病毒可以破壞人體組織和細胞,并排泄廢物,使人生病。西醫便發明了很多殺菌與抗病毒的藥和疫苗,來給人治病,對一些病確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是對細菌引起的疾病效果較好;對病毒就差多了,所以以預防為主,但有很多病毒還沒有研究出疫苗來,如非典、愛滋病等。


 

   
2、功能障礙。西醫從解剖學的觀點,把人體分為九大系統或十二大系統,認為每一個系統出現障礙都會使人生病,出現障礙的原因有:遺傳、衰老、阻導、疲勞,中毒及外力損害等。


 

   
3、內分泌失調。西醫發現,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與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緊密相關,大腦中樞通過它對人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生殖等的調節作用很大。內分泌一旦失調,就會使人得病。如生長激素失調引起巨人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引起骨質疏松癥、胰島素缺乏引起糖尿病等。


 

    4、營養缺乏與失衡。營養缺乏會得病這是眾所周知的,按傳統理解,營養缺乏就是餓出來的,吃得飽、吃得好就行了。但西醫的研究更深入,把營養分為能量元素脂肪、蛋白質、糖等;礦物元素鈣、鐵、鋅、硒、磷、鉀等幾十種;微量元素維A族、B族、C族、D族、E族等。如果人的體內某種必要元素缺乏或超標,到一定限度時,人就會出現病狀。此外,營養物質的酸堿失衡也是造成疾病的原因。


 

   
5、精神失常。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或受損引起的疾病。引起的原因有有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及外力損傷等。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對人生病的原因總結與西醫描述的角度有很大不同,中醫理論認為疾病的成因可以分為——


 

   
1.外因:以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為本。這個說的是季節、時令因素。


 

   
2.內因:以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為本。說明人的情緒對生理的影響。


 

   
3.其他:包括飲食,房事,意外傷害,蟲獸、微生物等等,廣泛的指出六淫,七情之外的其他因素。


 

   
中醫認為,絕大多數疾病都是正氣不足,為內外之邪所入,從而造成氣滯、血瘀與痰阻,身體失去和諧而生病(機械及運動損傷除外)。中醫在解釋季節時令對人的作用,和精神情緒影響健康的理論方面,非常地仔細,只是有些解釋讓人不好理解,如春天屬木,主生發,防傷風,宜養肝;夏天屬火,多署濕,主繁榮,宜養心。以及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等七情與五臟的關系。現代人找不到其說法的確切證據,但用諸實踐卻非常有效。


 

   
比較起來,中醫和西醫的人為什么生病問題上的看法相差并不大,不外是環境因素,精神因素,飲食營養與外力損傷等。不同點在于西醫較關注外因,對人體病與非病的觀察更細,疾病與發生疾病的原因之間的對應關系有較完整的證據鏈來支撐,讓人容易信服,并便于學習,但分得太細,內容繁雜,比較教條;中醫更關注內因,對環境與人體的相互關系描述更深,強調內因與外因的協調,系統性和整體性較強,但經驗性的東西多,讓人難以準確把握。


 

   
中醫和西醫的真正差別在于養生理論、診病方法、治病的藥物和治病手段上面。西醫養生注重營養與運動;中醫養生注重精神調節與順應自然。西醫診病采取化驗、內窺、透視及組織培養觀察等,具有較高的確定性,但對很多亞健康的病查不出來;中醫診病有望、聞、問、切等,準確程度在行醫者的經驗和水平。這一點,中醫一般愿意借助西醫的手段,提高準確性,而西醫一般不愿借助中醫的手段,一來是不信,二來是學起來困難。在治病的藥物上,西醫多用抗生素、激素、維生素、營養元素和生物提取物等,藥物成分清楚,單一性較強。中醫多用動植物制成湯、丸、膏、散,強調藥物配伍,君、臣、佐、使聯合起作用,其成分復雜,綜合性較強。在治療手段上,西醫偏于去邪,認為邪去而病自愈;中醫偏于扶正,認為正氣充足則邪不可干。西醫的長處在消炎殺菌與外科手術;中醫的長處在整體性治療與恢復性治療。當然,以上只是初略比較,細論就太多了。本文重點是討論疾病發生原因,養生、診病、治病及防病等內容只能略及。


 

   
以上僅討論了中醫和西醫對人為什么生病看法。除此之外,國內還有藏醫、蒙醫、回醫等,國外還有不同的醫療理論體系,以及巫術、宗教等,對此另有不同看法,無法一一而論,要論本人也做不到。說到底,好的環境、好的基因、好的營養、好的生活習慣、好的情緒才能讓人少生病或不生病。前三者關系物質條件,后兩者關系精神因素。有人生長在良好的環境,遺傳到優秀的基因,并且得以享有健全的飲食,因此而健康長壽。有人出生在惡劣甚至戰亂的國土,或是遺傳到有缺陷的基因,或是因三餐不繼而多病,他們一生都會與病苦相連,這也是疾病產生的一個深刻的原因。為什么會這樣?這恐怕就不是中醫和西醫能回答的了!

(二)淺釋經脈、血脈和神經

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現代醫學把人的身體分為:免疫、消化、呼吸、循環、神經、骨骼關節,肌肉、淋巴、內分泌、生殖、泌尿等十二大系統。當然 這種分法有值得疝酌的地方,如免疫和淋巴系統、血液和循環系統、生殖和泌尿系統在很多地方是重合的。學醫治病,首先要對人的身體進行了了解和把握,在此,我相從人的精神氣血的角度進行了一次探討,精神面貌氣血的戴載體就是經絡、血脈和神經。

人的身體就象是一臺復雜性的計算機,培育它的是女人的子宮自誕生那一刻“哇”的一聲開始有了自主呼吸。這個問題呼吸系統從生到死是不能間斷 的(閉氣是呼吸系統的暫仃,不叫間斷)因此 ,可以攻玉這樣一來說,人的生命是在呼吸之間。我們現在要問,是誰啟動了這臺計算機?

人的自主運行來自誕生時的第一次呼吸系統,在胎兒時的運行是來自于的助力,胎兒是受精卵長成的受精卵的運行是來自于精子對卵子的捕獲、侵入 和結合,受精卵結合起來來自于男女的性交,男女的性交來自于愛欲速則不達的沖動,愛欲速則不達的沖動來自于那么些一念產。分析研究下來我們可以攻玉說,人是受欲創造力。 人體運行最初的動力學是來自于一念產。計算機課之所以然永遠是計算機,即使有充足的電源也澮代替人腦,是因為種種原因它必須有要由人來啟動。沒有過人,它永遠不會自主運行機制起來 ,它產生 不了那一念人體生長期和運行需要量營養和能量,營養不良包括 構成人體組織工作細胞的材料,構成 內分泌物質基礎的材料、構成 通通量體的材料廠等。能量 大部份是來自于營養不良物質之中,少部份來自于外界人士環境(如溫度。空氣污染是人體必須有的特殊需要物質,既是營養不良也是能量,但又不完全正確是這樣一來,它的作用,我們以后 會論及,人體攝取營養不良主要功能有兩大目的:一是維持人體自身存在的需要量;二是維持秩序人的思想和行動上的需要量。

遍布全身、聯系各個系統,促進派營養不良與能量循環的通道有三個:即血脈、經絡與神經,三者自成體系又相互聯系,神經傳達的是意,包括 自主意識和非自主意識,經絡 傳達的是能量 ,血脈相通傳達室的是營養。其關系是意為氣之先,氣為血之帥,氣盛則血行。

(待續) 


 

略談癌癥及治療


    癌癥的成因,有六淫的因素,也有七情的因素。如初因是寒,寒氣不去,由表入里,傳導變化,與濕相結為寒濕,濕久化痰,痰滯則氣血瘀,瘀久則化火,眾邪聚集成毒,從經絡而臟腑,造成人體陰陽氣血失調及臟腑功能受損。六淫之傷由外而內,七情之傷由內而外,二者交互影響,則其病日彰。
    邪的聚集為毒,毒的聚集成癌。癌細胞本身不是毒,而是在毒的環境中不能健康長大的可憐的細胞,它們因正常的氣血運輸通道受阻,得到的氧氣和營養很少(中醫稱為陰陽格拒),為適應毒的環境,它們的基因產生了異變,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下自我生長并發展,這些自我成長和發展的變異細胞不受大腦控制(人的大腦中樞是通過接受體內信息傳導,并通過調整局部氣血供應來修復身體,驅逐毒邪,維持平衡和健康的。身體某處因毒的集聚而沒有及時驅逐或無力驅逐,養癰成患后,就更沒有能力控制和解決了),成為身體內的異物(癌細胞),與體內正常細胞搶奪資源,排泄廢物,并極力復制有利于自我成長的有毒環境。人體的自潔作用已不能充分清除這些個有毒的環境,免疫細胞不能順利進入癌組織,或即使進入了,也只會視其為同類而不會殺死它們。
    真正解決癌癥的辦法是徹底改善癌組織周圍賴以生存的有毒環境,方法不外解毒、去痰、去濕、去瘀、通陽理氣、補血活血等。但關鍵是癌細胞組織有自己的堡壘,它是在與人體抗爭的過程中正邪雙方共同形成的壁壘和界限,健康細胞力圖把癌細胞及形成的毒環境封印在里面,癌細胞也借此保護自己的發展空間,在此基礎上,再考慮逐漸侵蝕的擴張的問題。患者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切莫輕易打破這種壁壘,否則,雙方正面進入正面沖突,癌組織里面的毒素大量釋放出來,身體免疫系統全力抵抗,其結果是很危險的,甚至會死人的。癌細胞的復制和增殖能力很強,哪怕只剩下一個,也會重新繁殖起來;身體可不行,爛掉一個器官人就沒命了。所以,西藥的活檢是愚蠢的、危險的行為。
    西醫以殺死癌細胞的化療、放療是兩敗俱傷的行為,這兩種方法,對癌細胞是殺不盡的,而且,因癌細胞的恢復能力更強,加上放、化療后正氣衰弱,體內的毒素增多,更有利于癌細胞的瘋狂恢復,癌細胞反而鍛煉得更為兇猛強大了。當然,西醫還有一招,就是手術。這個方法不能全面否定,但要滿足幾個條件:一是癌細胞組織不能太大或太散,太大了手術對身體的損害大,如整個臟器都有癌就不行了;太散了割不盡,一但有漏網之魚,割了也白割。二是要沒有轉移,這個不好說,檢查沒有轉移,并不等于實際沒有轉移。退一萬步,手術時沒有轉移,但手術并沒有消除癌細胞得以生存的環境和條件,“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割了一個,還可以再長一個或幾個也是完全可能的。三是要手術無感染,做其他手術可以,做癌癥手術幾乎辦不到,為什么呢,癌細胞不是病毒或細菌,用消毒殺菌的辦法是搞不定的,它是細胞組織!手術時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癌細胞感染到血液和組織的機會太多了。第四就是要患都體質好,這點也難,癌癥是長期積累而成,得之人的身體大多有很大的問題,即使外強也中干,能實在經得起放、化療,再手術的人是不多的。但也有部分患者是通過西醫放、化療、手術三招后,治好了的,這不一定是這三招的功勞。不能否定,有一部分早期患者,年紀不大、身體還好,手術后身體沒垮,善飲食和心情調養,正氣恢復快,即使有殘留的癌細胞也不能作怪,多年不發,可以視為好了。但是不是手術起的作用呢,我說不一定,這部分人由于本身體質尚好,若因病而痛改前非,改變了過去的不良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不良情緒狀態,即使不手術,自愈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況且,這種早期癌癥,不用西醫三招,用傳統中醫方法,治療起來也比較容易(庸醫除外,可嘆的是,中醫庸醫的確很多)。
    接下來略談中醫治癌,我這里不打算具體談治癌的辦法,因為也不外是八綱辨證,去邪存正。我想說說中醫治癌過程中容易犯的幾個錯誤。這也許有志者更有幫助。
    一是急于攻癌:很大人認為治療癌癥就是要攻破癌癥的堡壘,然后集中力量消滅之。這種方法往往大多效果不佳,甚至不利。因為,首先體質差者不可攻,體質好者攻癌過程中亦要大量消耗,損傷氣血。其次癌者古人稱之為巖,是很頑強的,用攻的方法一鼓而勝的可能性很小,反而攻癌時癌瘤釋放的毒素和副產物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損害。
    比較可靠的方法解毒去瘀,軟堅散結。癌本是毒集聚后的產物,毒又是六淫邪氣集聚的產物,中藥中有一些藥是解毒的,如銀花、連翹、蒲公英、重樓、半枝蓮、蛇舌草、夏枯草等,要知道,解毒與清熱是不同的,解毒是把邪氣從集聚的狀態中分開,再清除。所以,它同時俱有清熱、除濕、化痰功能。一些藥物是軟堅散結,如海藻、昆布、玄參、牡蠣、漸貝、地龍、海蚌、海哈殼等。只要在調整好病人體質的情況,給與一定的時間,解毒去瘀,軟堅散結之法可以以溫和的方式,將癌癥消磨掉。
    二是盲目用下法。有的醫生喜歡用下法,認為邪為實,不下不足以去邪。但癌癥病人因誤用下法傷正,加速死亡的病例很多。所以用下法必須十分慎重,原則是:一要邪實,二要適度。邪實是指有有形之邪,且在腑不在臟、亦不在經。適度是指用藥品種要適度,可緩下的不必用急下之藥;用藥量要適度,不過量用藥;用藥的時間要適度,中病即止,不長時用藥。總的原則是,用過下法之后,邪退而正復,正氣更強了,而不是更弱。
    三是過用扶陽之法。很多人認為,癌癥總的說來是寒氣凝結,陰陽格拒,陽氣不能通達的陰實狀態,只要大量用助陽之藥附子、硫磺、肉桂、干姜等益火之源以消陰霾,是肯定能治好的。但事實并不如此,我似乎沒有看見火神派巨頭們治愈癌癥的病例,或許有,但一定不多,因為我本人是時常關注這方面消息的,卻也沒有看見。美國有個倪海夏,據說治好了很多癌,用的主要是生附子,曰生附子是去陰實的。這我就不敢評論了,因為國內是不敢用生附子的。好象國內火神派也用的是炮附子,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治癌業績不佳呢?不得而知。我認為,除非生附子可直接除陰實,而用大量助陽的方法去癌之陰實是做不到的。我前面說了,癌周圍是邪氣集聚的狀態,其瘀積的地方與正氣相博,氣郁而化火,表面呈現的是一種熱象(火包寒)。氣越旺的病人,熱象越重。氣弱之人,熱象則輕。但并不是說氣旺的人不如氣弱的人,氣旺的人癌癥反映大,但正氣足,處理好了化熱的問題,是有本錢抗癌的。所以,過度用附子等助陽藥時,會加重癌腫的熱勢,癌毒集聚的狀態并沒有打破,去掉癌癥陰實是作不到的。其助熱的結果是加強毒的走串、病人傷陰、癌痛增加(寒熱交爭的結果),不過癌細胞有可能變小些(也傷津了,干些了)。但是,必要的、辨證的扶陽,還是治癌過程中的一個常用的手段,其目的不是去攻癌,而是扶陽生陰,陰生陽長,維護正氣。要點是:適時、適當扶陽,扶陽的同時不助熱。
    四是過用滋陰之法。有人認為,癌癥病人得非一日,癌癥耗養、癌癥多熱,所以病人必然陰虛,主張大量滋陰,以抗癌。這種想法或做法有幾點過失:1、滋陰是一種妥協的方法,身體與癌同時營養,是非不分。2、癌癥病人氣滯血瘀嚴重,補而不通則為毒,未補身體補了癌(癌喜毒)。3、不適當不知量的滋陰,會傷人陽氣,造成陰陽失衡,體質下降。4、滋陰不當易傷胃氣,失去后天之養,喪失抗癌之本。但我這種說法并不反對適時適量,辨證滋陰。
    五是迷信以毒攻毒。很多人把以毒攻毒當成治癌的主法,不知這實是一條險道,不可作為抗癌的主要辦法。以毒攻毒法也是一種化解毒性的方法,但必須用藥精準,即:使用的藥物毒性針對性要強,一要能化解癌毒,二要分量適當,否則,不毒癌癥反毒自身。而大毒去病,十之五六,余毒還要另行想法清除。所以,非有過人技術者,或萬不得已之時,不能輕用。有其他途徑可走時不必走此險道。我說的毒藥主要是指砒霜、水銀、狼毒、烏頭、甘遂之類劇毒之品,蜈蚣、全蟲、蜂房、附片、馬錢子之類小毒之品,用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小心使用,問題不大。現在的醫院,很多把癌癥病人當成將死之人,死馬當活馬醫,敢下重手,敢用重藥、新藥和毒藥(化療就是用毒藥),反正病人和家屬已多認命。已得死癥之人,早點死了,有誰認真計較呢,又有誰能計較清楚是否用藥不當呢?我們中醫學人千萬莫存此心態,中醫之學上合天心,下合人道,學醫即是做人,行醫即是修行,存此心態,難成大醫,亦無有善報。
    六是補氣補血之法不當。癌癥病人需要補,但又邪實不能補,體虛不受補。補品不被吸收即毒品,被癌吸收則更長邪焰。所以,癌癥病人被補死的亦常有。癌癥病人正確的補法是分清陰陽、通補皆施、去邪與補正兼施、補而有度。
    中醫治癌是很有優勢的,但中醫也不是萬能的,有些癌也是不治的,一是生命力將盡者,二是誤治過深者,三是惡習不改者,四是恐癌過盛、對中醫無信心者。五是治無恒心、無醫緣者。治癌者即要用藥,亦要用心;即要醫病,亦要醫心。難也!愿有志者,共勉之!


 經方學習心得筆記(上)

 

常有人問我自學中醫的體會和捷徑是什么?我沒有直接回答,因為我自身還沒有進行認真總結。我的學醫動力一來自于自身疾病的逼迫,二來自于對生命的追問。二者相互聯系,難分孰輕輕孰重。于中醫的探索十多年前就開始了,但不得其門而入,直到對傳統文化儒佛道醫易有一定基礎和心得之后再回到中醫,才有所悟入,再現中醫經典,有如拾舊物之感。故一經臨床,遣方用藥十分大膽,而效果也不錯,令認識我的朋友及家人都十分突然,有不真實的感覺。于今天靜心細想,雖然于醫書我有多方涉獵,但讓我在辨證時,能作為我所憑借和倚仗的,根本還是《內經》和《傷寒》,我用得最多的也是仲景之經方,而實踐中最有效的也是經方。

〈內經〉是中醫理論之根基,博大精深,為中醫者,一生研之也難窮盡其妙,是中醫學問之基礎。而仲景之〈傷寒論〉,則是根于〈內經〉之上的中醫臨證實用技術的經典,這是中醫兩千多年實踐所證明了的。個人認為 ,仲景〈傷寒論〉是集實踐醫學之大成者,它的重大貢獻是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和方證論治原則,搭建了中醫藥理、法、方、藥的基本框架。后世各家理論,其本質,無不是在此基礎上的豐富、補充和演變。離此,則為無根之木,雖能得到局部和暫時之效,但終不能持久,不可為真正的法則和準繩。

人體之病有來自于內者,有來自于外者。內傷于七情喜怒哀樂悲恐驚,外傷于六淫風寒暑濕燥火(除刀兵)。內外之病,雖有五臟六腑,皮肉筋骨之分,但仲景〈傷寒論〉建六經以概之。內外之傷,皆不離六經,六經相互傳變,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或在一經,或在多經,在臟、在腑之病也現之于經,病在何經,即有何證,有是證即用是方,方證相應,其病自瘥。

傷寒者,外感也。〈難經〉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六淫以寒傷人為罪(最?),知傷寒于人體六經之傳變與所苦,則亦知六淫之傳變與所苦,知六淫之傳變與所苦,也知七情之所傳變與所苦。故仲景〈傷寒論〉者,不唯論治傷寒,亦論治雜病也。后世溫病派,亦是〈傷寒論〉之補充,因傷寒論中詳于傷寒而簡于溫病,故溫病學的產生與發展是對〈傷寒論〉十分必要時的補充。知此再出現溫病派、風病派、火神秘派亦不為奇。

經方是仲景將我國流傳千年的經典著作方劑,以六經辨證為依據進行了系統的歸類和使用。流傳千年證明了方劑的確切效力,六經辨證規范化了方劑量的使用原則,為學醫者提供了一條簡便實用而有效的應用研究之道。使中醫藥從籠統、模糊、虛玄變得清晰和實在。學習中醫者,面對龐雜而繁復的中醫藥典籍,快速成醫的捷徑有四:一是學〈內經〉知人體,二是學〈本草〉而知藥,三是學〈傷寒論〉知而知六經與方證,四是多實踐而知應用。更快的捷徑是邊學〈傷寒論〉邊應用,即學即用,于學用中漸知藥性與人體運行規律。被人視為畏途之中醫,因〈傷寒論〉、因經方而變得不再艱難。如此簡易而實用之道,世人不知?豈不令人扼腕長嘆!

今不揣淺陋,對經方的一些方劑的應用略而概之,為愛好經方者做拋引之談。

此處所說經方,指〈傷寒論〉中所載之方。〈傷寒論》對疾病的論述,是從外而內的。外感的傳入首先要通過人的體表,人的體表有兩經在管,即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陰肺經,一個是太陽,一個是太陰,前者管頭背,后者管心腹,可簡稱太太在管。如果二者氣運正常而旺相,則不易外感。有人說〈傷寒論〉之六經與〈內經〉之六經是不一樣的,這是書生和考據家之言,于中醫臨證來說,這從來不是問題。〈傷寒論〉與〈內經〉一脈相承,這在仲景開篇說明及內容中處處可以見證,不是在這兒討論的內容,就不多論。外邪傷人,皆以風為媒,謂風寒、風熱、風濕、燥風等,故謂風乃百病之長,風與人體相觸,一從皮膚,二從鼻肺。鼻肺為太陰肺所主,皮膚為太陽膀胱經所主,但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病也與肺相干。

太陽膀胱經為陽中之陽,統一身之衛氣,讓自己一身不受邪氣所犯,其標為陽,其本為寒水,與腎相表里,主一身之水氣,人的體表所行的是氣化狀態的水氣。因其標陽本寒,所以最易受寒邪所傷,寒傷太陽,則表氣失溫(注:凝),化為寒水,阻塞經絡,內熱郁閉不能散發,故而發熱;寒水流注肌肉關節,故身痛;經絡受阻,津氣不能升達于頭頸,故頸強頭痛;皮毛不能宣發,肺氣郁閉,故生咳喘;因寒而傷,御寒功能下降,故畏寒。此為正傷寒。太陽與太陰俱病,表閉無汗,解之當用麻黃湯,汗出而病解。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麻黃辛溫入肺而開啟毛孔,使汗得出;杏仁性降而潤,可以平喘止咳,使發汗而不傷肺;桂枝溫而能升,可以散表寒而強衛氣;甘草補中益氣而調和諸藥。如此則體表寒水發而為汗,表閉得解,寒氣自去,喘仃而咳止,正氣恢復。

 若外感較輕或衛氣較強,受風寒而未至表閉,或暫閉之后又開,但衛氣也有所損,運行節奏被打亂,營衛不和,衛氣失去正常的收斂功能,營中津液不秘故而汗出。治當強衛和營,發散風寒,宜桂枝湯。因汗出傷津,津由胃出,所以桂枝湯中有生姜、大棗、甘草以助胃氣,用桂枝通陽而芍藥斂陰,行胃氣而和營衛,營衛和諧則正氣行于經脈,邪氣去而汗自止。

桂枝湯證與麻黃證的區別,在于一個有汗,一個無汗,一般情況下前者發熱輕而后者發熱重;前者全身不一定痛,后者一般會有頭痛身痛或關節痛。麻黃湯證一般太陽太陰俱病,而桂枝湯證則不一定會傷及太陰,所以麻黃湯證多喘而桂枝湯證很少見喘。

當肺有客邪,如痰、熱、濕、燥、瘀等,遇外感相激則易引發肺病。如肺有熱而兼有表證,當用麻黃石甘湯;若表寒重而有里熱,則用大青龍湯;肺寒而有表證,當用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肺有寒痰,外有表證,可用小青龍湯。

太陰之病可從經而得,亦可從臟而得,多數時候是兩條途徑同時的。肺為嬌臟,而又直接與大氣接觸,所以得病快而愈之難。肺為臟屬陰,主肅降,畏熱,因為熱主升,與肺氣相逆。故肺病多熱,懼熱邪相犯,感溫邪則發病勢勢猛,如非典、甲流等。仲景之《傷寒論》主要以論傷寒及傷寒之傳變,傷寒與溫病之傳變亦不離六經,但溫病之傳變規律與傷寒有所不同,所以當細加區別于溫病,《傷寒論》所述較略,故診治當參后世醫家之溫病學。如麻杏石甘湯與銀翹散合用治甲流,效果顯著。

雖然邪從肺入傳變較快,但肺為五臟之一,五臟為人體藏精之處,本不易受病。所以古時之人,病多從皮毛而入,醫家所論六氣傷人亦多從太陽經始。何以現代之人,外感傷肺更多呢?這有時代的因素:一則現代人欲重情深,先有內傷雜病。二則現代環境污染大,空氣濁而毒氣重。三是現代人飲食和作息不知節制,脾、腎多傷,致肺氣不靈和運行失常。四是現代人感冒發燒后,不當使用抗生素和輸液。感冒后發燒是人體正氣與邪氣抗爭的現象,現代醫學證明:抗生素并無治療感冒病毒之功能,而中醫認為抗生素性寒,傷脾與肝腎,感冒之人脾胃本弱,故桂枝湯中要用生姜、大棗等補益,用抗生素傷脾和肝腎后,肺氣更弱,而使邪氣直入。輸液雖能補充體液和營養,但亦有很大弊端,傷寒后,寒水凝結于表,與表內營氣相爭而發熱。營行脈內,如于脈中輸之以大量寒冷的液體,則體表之氣益傷,脈之內外寒氣相引,而深入體內 ,邪毒也隨之而入,于體內引起進一步的病變。肺與皮毛相通,所以外寒很容易透過皮毛而入肺。這些就是現代人容易外感傷肺,引發咳嗽、肺炎、肺心病等肺系疾病的重要原因。重點說了抗生素與輸液的影響,是因為這種現象很普遍而危害較重,為我在臨床實踐中所常見,說出來以引起人們的注意。

太陽病,發熱汗出,宜桂枝湯。若兼頭痛及項背強痛,則須用桂枝加葛根湯。本方是桂枝湯減少桂、芍用量,加葛根。取葛根退熱生津潤燥之功,以治項背強幾幾之證。

風寒傷太陽之證,若不得汗出而解,則將內傳。若風寒客于肌表,微惡寒,一日內間歇輕度發熱二三次,皮膚發癢。應當用麻黃桂枝各半湯,現在開方是把麻黃和桂枝湯合在一起,藥份量比原方少一半。

繼而太陽經邪(不能說是外邪,應該是外邪引起經內氣機失調而生的不正之氣,體外之六淫邪氣《非指致病微生物》并非直接進入體內)傳膀胱之腑,膀胱制約功能受損引起小便不利,氣化功能受損,津氣不升而口渴,當用五苓散溫經散寒、化氣利水,五苓散由桂枝、白術、獲苓、豬苓、澤瀉組成。若表證己解,邪入里化熱,小便不利,口渴心煩,可用豬苓湯;豬苓湯由豬苓、獲苓、澤瀉、滑石、阿膠組成。

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同為太陽,小腸五行屬火,膀胱氣化之熱來自小腸之火。膀胱受邪可損及小腸,小腸受寒則中焦不化,水邪仃蓄而出現心下逆滿、氣上沖胸、目眩氣短、小便不利等證。此時,則宜用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湯由獲苓、桂枝、白術、甘草組成。

太陽經邪未解,向里則傳入陽明之經不解的原因是多是治之不當,發汗太過或盲目攻下可傳陽明,汗出不徹也可轉陽明。陽明之氣為燥金,溫度甚高,太陽寒水內雜邪濁,入陽明經之后,寒水遇高溫氣化,正邪相搏甚或急,出現大熱,大渴、大汗之象,喜冷飲而惡熱,脈洪大有力,此時為陽明經證,當用白虎湯解之。白虎湯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若病邪在陽明經時未解,則可能有兩種傳變,一個是傳入陽明胃腑,一個是傳入少陽膽經。邪傳胃腑則止傳,胃是中土,土之性厚德載物,為萬物所歸之處,所以不能再傳入他處,故有陽明無死癥之說。邪傳胃腑,如出現在心煩,不嘔,是胃腸有熱,在腸內還沒有形成硬便的時候 ,用調胃承氣湯。要說明的是在《傷寒論》中胃和腸都是納入陽明之腑來考慮的,沒有單獨針對大腸、小腸的論述。調胃承氣湯組成:大黃、芒硝、甘草。若小腹脹滿,腸內有屎而未燥硬之時,用小承氣湯,組成是:大黃、枳實、厚樸;若腹滿而脹硬,手足汗出,潮熱,說明此時大便已燥而結,用大承氣湯。大承氣湯組成:大黃、枳實、厚樸、芒硝。大承氣湯攻下太猛,應慎用,即便證似大承氣湯證也可先與小承氣湯,如果吃后有放屁,就可再用大承氣湯,否則不用。因為可能不是實熱,而是寒熱夾雜或脾虛之證,大便僅是初頭硬,其后必溏,下之則傷身。

傷寒邪入陽明,如果不是實熱和大便燥結之證。發熱而口渴,口舌干燥,熱在上焦,表明津液受損,當用人參白虎湯,即白虎湯加人參一味;若陽明病下之過早,則使胃氣受傷,本來未盡之邪氣,會乘虛而入,集聚于中焦隔膜之間,使人心中懊農,懊農就是因虛有熱而煩燥之狀,這個時候要用梔子豉湯。梔子豉湯組成即梔子和淡豆豉兩味;若邪熱傳入下焦,影響到下焦水液代謝(泌尿系統感染),小便不利并口渴,此時當用豬苓湯治之。豬苓湯組成為:豬苓 、獲苓、澤瀉、滑石、阿膠。 

傷寒邪入陽明,當然要發熱,但如果汗出少,僅僅是頭額以上出汗,同時膀胱受邪不能化水而小便不利,那么太陽寒水無從宣泄而傳入陽明經腑,與陽明經之高溫結合而化為濕熱,陽明與太陰互為表里,濕性趨下,所以濕就進入脾,將脾困住了,脾的功能受損而不能運化,整個胃腸系統就堵塞住了,食物、垃圾、濕熱等都阻在中焦,發酵生毒,出現膨脹、納呆、口渴等癥狀,同時濕熱不能宣泄而進入血液,現于皮表,出現發黃的癥狀,黃者脾之本色也。這個時候對證的方劑是茵陳蒿湯,其組成是:茵陳、梔子、大黃。茵陳去濕、梔子去熱、而大黃通腑去實。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全身發黃,同時還伴有發癢。這是體內陽明與太陽之經本有瘀熱,而體表又被寒所束,使濕熱瘀積在里不得宣泄,從而引起全身發黃,濕熱蘊于皮膚則會發癢。這個時候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組成是:麻黃、連翹、杏仁、赤小豆、大棗、生梓白皮、生姜、甘草。其中連翹與生梓白皮今天用連翹和桑白皮。

如果說進入陽明經腑的寒濕之邪太多,同時人的胃氣又較虛,寒濕不能發汗而解,就會進入腸胃之中,使胃腸為寒濕所傷而蠕動不力,食物仃在胃中不能消化,所以吃不下東西,一吃就嘔,邪由經往上輸,則會出現頭痛。同時,因腸道不運,食物于胃中腐爛自流而下,出現下利。這個時候就應當用吳株萸湯來治療。吳株萸湯的組成是:吳株萸、人參、生姜、大棗。過于飲冷和胃氣過傷,也可出現上述癥狀,亦可用吳株萸湯來治。吳株萸是走肝經的藥,脾主肌肉而肝主筋,胃與腸的結構并非是常規的肌肉 組成,實際上是筋骨的成份更多,肝胃空間距離又很近,所以胃寒及肝,肝寒及胃。所以胃寒用吳株萸效果很好。還有一個著名的方子叫左金丸,這是吳株萸與黃連組成,吳株萸的作用也是暖胃,制黃連之寒。 

同樣是食入嘔吐,但服用吳株萸湯后,反而變得更加嚴重了,說明不是胃寒,而是以濕濁為主,這個時候,濕阻中焦,上下不通,上焦有熱,但不能清熱;也有發黃,但不一定除黃。應該是用小半夏湯祛痰濕而開中焦,小半夏湯由半夏、獲苓二味組成。

繼續下來描述傷寒引起的少陽之證,少陽之證并非一定由陽明經所傳,少陽包括膽和三焦系統,在半表半里之間,這個問題決定了它溝通內外的作用。所以內部有問題都可影響少陽,也可以通過調節少陽來治理。如果說少陽本身出了問題,則會對內外皆有影響。心腎膀胱系統通過水與火的互濟作用,構成了人的防御體系和溫控體系,為人體各器官提供一個相對而言安全的環境和適宜的工作溫度。脾胃和肺系統是又一組聯合,它們的作用是為身體提供生存和物質基礎,包括氧氣和食物,并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供身體所需所藏。肝膽與三焦的系統構成了第三種組合,它是身體的指揮和控制體系,它有完整的網絡,包括神經、血脈、淋巴、分泌腺、經筋以及腔體和肌肉之間的網膜等。《內經》曰:肝為將軍之官。又曰:凡十一臟腑,皆決于膽。這也是肝膽作為指揮系統的有力證據。

肝主風,體陰而用陽,肝之令以風行天下,但隱而不顯,具體的作用和顯現是在少陽經膽和三焦。身體陰陽不和、五行不諧、外感寒熱,該指揮系統皆能知,并調動力量調整、防御和驅除。但病邪深入和嚴重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直接影響和打亂這個指揮系統的功能。

少陽是三陽中陽氣最弱的,但它是與臟器結合最緊密的腑,它與肝直接相連,臟者藏也,是肝氣所藏之處,肝膽相連,則肝木之精氣可源源不斷而便捷的提供于膽,使少陽之火雖然不旺,但綿長而有力。所以少陽受表邪所侵,陽氣傷而又復,再傷再復,陽氣傷而弱時就冷,陽氣復而旺時就熱,呈現寒熱往來的癥狀和特點。

由于少陽系統分布全身,所以少陽之證有很多。往來寒熱是主證之一,原因上面說了。此外,如邪入臟腑,發熱引起膽汁上逆,則現口苦,熱性趨上故;膽汗疏泄不利,回流肝臟,進入血液則會出現身黃;少陽之熱循經上犯于頭兩側則會出現耳鳴耳聾,邪氣傷津,耳不得養故;邪犯三焦,胸脅受病,三焦為水分和營養輸送之道路,受阻隔后水分和營養積聚其中,則會出現胸肋脹滿;少陽受邪,膽氣郁而三焦阻,土受木克而消化吸收不行,水道不利而脾受濕困,邪熱上擾而心中覺煩,故爾默默不欲飲食;三焦受邪,水道不通,水逆而犯胃則嘔。三焦受邪,水不化津不能上達,故口渴。此外邪隨少陽而循全身,于上焦波及肺則咳,水仃中焦則小便不利或心下悸;邪移胃腸則腹中痛;上犯于頭部則頭痛、耳鳴、目眩。一個人如果全身到處都是問題,分不清誰主誰次之時,就要考慮是少陽的問題了。

《傷寒論》少陽病篇治少陽之法只有一方,即小柴胡湯,組成是: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姜、甘草。其實,小柴胡湯最早出現在太陽病篇,其后出現在在陽明病篇,再出現在少陽病篇,下來太陰病篇目也有柴胡,是少陽病的標志,〈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中有柴胡湯的有七個,其余六個都不在少陽篇。三陽之病見有少陽證者,皆可用小柴胡湯。有少陽在內的二陽、三陽合病也用小柴胡湯解之。太陽病熱入血室用柴胡湯;婦女經期感冒,也當用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是一個神奇的組合,因是調節人體指揮和控制系統,所以用途也廣,其方意:柴胡既是君藥也是使藥,其性發散兼有升陽、散熱解郁的作用。專入肝膽,故可為君為使。黃芩有清熱殺毒的作用,半夏能去水止嘔,與生姜合用為小半夏湯,逐水止嘔作用加倍,生姜還有去濕清脾通神的作用,少陽受邪,人的精神昏昏的。用生姜就好;人參、甘草 、大棗補中益氣。小柴胡湯之意就是柴胡借人參、甘草 、大棗之力,充實少陽,使少陽之氣強旺,又帶入黃芩清熱除邪,半夏、生姜驅除濕邪,自然邪去而正復,身體康健。

傷寒論中柴胡類湯方不是很多,但古今運用十分廣泛,有幾個湯劑不能忽略。

一個是柴胡桂枝干姜湯。少陽證本不可攻下,但用了攻下的藥,造成少陽三焦與脾胃虛寒,三焦寒則水道不通,集聚于胸脅膈膜之間,使人胸脅脹滿;攻下造成了水液損失,出現小便不利和渴。攻下的藥多是寒涼的,會使脾陽受損,虛寒而不能化水飲,這也是口渴和小便不利的另一個原因;脾不升津還會造成膽胃之熱上沖,故頭上出汗。這種情況就要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其組成是: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蠣、黃芩、灸甘草。這個病是不當攻而攻下,傷了津液,寒了脾臟,又損了少陽之氣。所以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干姜暖脾化濕,灸甘草溫中益氣,使中氣得以恢復,用柴胡引中氣疏補少陽,黃芩除燥熱,牡蠣理三焦而除脅滿。此外,不是攻下的原因造成。但見有津虛口渴、滿脅痛、血色不華、精神不振之類也可用此。劉渡舟教授認為膽熱脾寒、升降不調用柴胡桂枝干姜湯特效,因為病機同為脾寒陽虛與少陽有邪。

一個是大柴胡湯,大柴胡湯證是邪在陽明與少陽之間的病證,它有寒熱往來,口苦、胸脅滿欲嘔之少陽證;又有日晡潮熱,腹滿惡心的陽明證。大柴胡湯的組成是:柴胡、黃芩、枳實、大黃、白芍、半夏、生姜、大棗。以方測證,以柴胡為方名,說明主證是少陽之證;有枳實、大黃,說明腑有實結和實熱;半夏、生姜、大棗的作用是除濕健脾,,開中焦調升降,表明脾虛濕困,太陰不開膽胃二腑之實物不下,雍塞于中,所以借半夏姜棗以開釋之,芍藥緩急止痛,解痙柔腸而助通便。黃煌教授謂大柴胡湯是治膽囊炎的專方,是古今證與今之病相對應而得出的結論,是臨床 家的經驗,也是教學的一種方便說法。但這樣說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有利有弊。大柴胡湯對應的是一組癥群,《傷寒論》中的其他方劑也是一樣,以病限之,會讓活方變為死方。

一個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這個方子我經常使用,可用的地方很多。從傷寒來講,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也是少陽證不當下而誤下造成的。誤下把人的指揮系統搞壞了,也把三焦之體內水液系統搞壞了。三焦之水液也就是津液,循行于肝膽這個指揮系統之間,傳導信息、內分泌,營養及能量等,三焦不暢,人的指揮系統工程也就亂了,就會出現諸多身體癥狀,包括精神癥狀。柴胡湯中的默默不欲飲食,心煩等就是精神癥狀的表現。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與小柴胡湯相比,在精神癥狀上的表現要明顯一點,其證包括:精神失常、煩驚、譫語、滿身重,小便不利等,應該是還兼有寒熱往來或大便不利、口苦、吐痰、脈虛等虛實錯雜現象。三焦與心包為表里,三焦為陽經,有邪則會發熱,傳入心包就會出現在神識失常、煩驚、譫語之證;三焦如漚,通調水道,受邪則水蓄于上而胸滿,不通于下則小便不利;水不通則腑之濁亦不能降,故大便不利;腑濁化熱上犯,則有口苦、痰多之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組成是:柴胡、龍骨、黃芩、生姜、人參、桂枝、獲苓 、半夏、大黃、牡蠣、大棗、鉛丹。這個方子里,小柴胡湯之藥幾乎全部到位,只因胸滿去了一味甘草,多了龍骨、牡蠣、鉛丹,作用是潛陽安神與鎮驚,另多了桂枝通表去濁陰,大黃通里去實熱,獲苓去濕而利水道。整體作用是疏少陽之氣,去上之熱、利中之濕、除下之濁。潛陽安神,恢復正氣。這個方子是作用于人體指揮系統的良方,原方或加減使用對精神類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包括:精神分裂癥、憂郁癥、神經衰弱、情緒淡漠等。失眠也與精神有關,用本方治療,在對證的情況下,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經方學習心得體會筆記(下)

 傷寒邪入太陰,傳入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直中太陰,如果平素脾臟太虛,就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二是病邪從太陽傳入,太陽感邪之時,人體氣血外盛而內虛,而醫反下之,則體內正氣益傷,邪氣趁虛而直入太陰。三是病邪從少陽而入,少陽之府為膽,與肝同源,肝病則易傳于脾,《內經》曰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必先實脾 。可見肝膽病傳之于脾是常見的。此外太陰之邪本不傳自陽明,邪止陽明而不傳,但如果陽明之病瀉下過度,因脾胃相表里,就會間接傷到脾之氣,造成下利不止或腹滿等證,此非邪傳,而屬內傷。

脾臟的作用是主運化,運化的是來自于小腸吸收的大量的營養水液,將之轉化為精氣(氣化)輸布全身,所以脾被稱為太陰濕土,所統的陰液是最大的。 它需要大量的熱能來氣化水液,邪熱到此顯得微不足道,皆從寒化,但寒濕之邪則最易傷脾。脾之熱能與動力來自于心,心屬火,脾屬土,火生土是也,傳導熱能的物質是血,所以脾中有大量的血液流傳,脾統血即是此謂。所以脾喜燥熱而惡寒濕,遇寒則滯,遇濕則困。

不論外感何邪傷及太陰脾土,其證基本是: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升降失調、寒濕下注等。太陰證也要分太陰經證和太陰臟證。

太陰經證的癥狀是:腹滿時痛。氣不利則滿載,血不利則痛,多是太陽病誤下而致,傷了氣血,這個腹滿里面沒有實結,沒有陽明病。現代的人買藥方便,亂吃清熱瀉下的藥,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方用桂枝加芍藥湯,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芍藥用量加倍,桂枝湯補益脾氣、通氣血而調營衛,重加芍藥以固陰斂血止腹痛。如果是大實痛,拒按或不按都痛,用桂枝加大黃湯,即桂枝湯加大黃一味,此處大黃量不大,桂枝三兩,大黃才一兩,且沒有后下,顯然不是下陽明臟實之證,而是化瘀止痛。這個桂枝加大黃湯應該是治太陰經證血瘀腹痛的方子。

太陰病關注的重點還應該是太陰脾臟虛寒證,太陰脾臟虛寒,則運化失司,津液不氣化運送而積聚在腹中,腹中滿則食不下、嘔吐,胃腸水液不能吸收則順腸道而下形成自利之證,寒凝血滯則腹痛。這個時候如果誤下, 則陰寒內凝,就會造成結胸。診斷太陰病虛寒證有一個重要依據即自利而不渴,不是熱利,陰液未有大傷,故不渴。雖是寒利,但如果自利時間長了,傷了陰液也會有渴,不過那時巳傷了腎氣,就變成少陰下利了。這個太陰虛寒之證,《傷寒論》中認為應該是用溫法,適宜用理中湯、四逆湯一類的方子。這個是桂林古本上說的,其他版本說的是:宜服[四逆]輩。我認為桂林古本所說比較符合實用,脾寒、脾氣虛、運化失司,用理中湯乃是正治。理中湯以人參、甘草補脾益氣、白術健脾利濕、輸布津液,干姜暖脾化濕,四者相輔而成,其力甚著。若自利過甚或過久,損及腎陽,至完谷不化,自利而渴,則可用到四逆湯。

少陰包括了足少陰腎和手少陰心,少陰腎經從足走腹,穿隔過肺,上循喉嚨挾舌本,所以會影響到肺和咽喉;少陰腎經絡足太陽膀胱,腎與膀胱相表里,所以會影響到膀胱之經腑;少陰腎經有一個分支從胸中絡心,與心相連,所以心腎是相交的,心火可以下潛以暖腎水使腎水不寒,腎水可以上濟以制心火 ,使心火不亢。病邪到了少陰,說明已經比較深入,比較嚴重了,少陰證的提綱證候是脈微細、但欲寐。脈微者氣弱,但欲寐者能量虛乏。所以少陰證的基礎是氣血虛弱,陰陽俱虛,故少陰證有很多死證。

敝開七情內傷來講,外邪入少陰有從表傳入者,有循經傳入者。從表傳入指從太陽膀胱經而入,少陽與太陽互為表里,如果太陽受寒比較嚴重,同時腎陽又虛的情況下,傷寒就會直中少陰,這個時候的癥狀也有發熱,但脈是沉細的,不象桂枝湯是浮緩,麻黃湯是浮緊。這個太陽傳少陰也有一種可能是太陽傷寒不當下而誤下,傷了少陰之陽氣而使外邪傳入少陰的。這個就叫太、少兩感證,其治法最開始一兩天是用麻附辛湯來治療,組成是:麻黃、炮附子、細辛。用附子來驅少陰之寒、細辛溫通引寒外出,麻黃發表。這個方子的條文證是少陰初得之,發熱脈沉,但只要是少陰初得之,不發熱者,亦可用。這個湯要注意的是細辛的用量不能太少,不能照搬現在所謂細辛不過錢的說法,細辛入湯劑,10克、20克都沒有問題的,于這里可用到10克,與麻黃等量。吃這個方子如果一劑藥沒好,最多兩劑就不要用這個方子了。繼續下來要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吃了麻附辛湯,去了表證也就把里證截住了,二、三天后沒有發展為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的里寒證,說明治療的方向是對的,這個時候就應該顧護中焦,用甘草代替細辛,把腎陽之氣留下在中焦,以暖脾胃,恢復后天之運化功能,雖也用麻黃,但發表之力較有緩和,此際病證巳輕,攻補兼施,正其時也。相反,如果說吃了麻附辛湯二、三天后病勢沒止住,還向里發展,產生了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的里少陰里寒癥狀,此時就要用四逆湯了。四逆湯用的地方很多,這是一種情況。

少陰之證脈微細、但欲寐,是腎陰陽皆虛之象,表現上多以陽虛為主,但有時候也有陰虛為主的癥狀。腎與心皆為少陰,腎中寓相火,心中寓君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如果腎中陰液不足(陰虛),君火無腎水之滋,則不能明而靜,腎中相火無腎水之制,則上擾于心,故而心煩,不得臥,治當用黃連阿膠湯。其組成是:黃連、黃芩、芍藥、阿膠、雞子黃。黃芩制上炎之熱,傾向于清肺之熱,肺屬金,能生腎水以補腎陰之不足,肺金主肅降,熱則上逆,所以于此用黃芩以制肺熱,黃連清心中之熱,雞子黃是養心陰、養心血,阿膠滋腎陰、滋腎水;芍藥酸斂,可以斂血,使之不隨虛熱妄行,并與雞子黃、阿膠結合,酸甘化陰以助陰化陽。諸家多言黃連阿膠湯治心腎不交,但實際上,黃連阿膠湯證問題更多的在腎水不足,陰不配陽而致的陰虛火旺之心煩不眠。這個方子中病即止,不能長用,否則,又可能會轉向陽虛之”但欲寐“了。

少陰腎經上循喉嚨挾舌本,如果少陰腎陰虛,相火不藏則化為虛火循經上炎,與上焦之濕濁結合而化痰,到咽喉狹窄之處而仃聚,就會引起喉嚨痛。在實際中,這種咽喉痛很多時候發生在體虛而受寒之后,這種情況應是少陰寒格,陽不入陰,陽浮于上而化熱引起咽痛。雖是陰盛格陽,但還沒達到下利清谷的程度,所以不是通脈四逆湯證。這種咽痛之證也有輕有重,張仲景開出的方子是:輕用甘草湯;稍重并有痰結,用甘草桔梗湯;嚴重到生瘡不能出聲,則用苦酒湯。這三個方子都有點治標不治本的味道,前兩個方子很簡便,用起來效果一般;后一個方子,做起來麻煩,很少人用,效果如何少見報導。也許仲景公也意識到前三個方子有點敷衍,所以又說了第四個方子半夏散及湯。其意思應該是少陰證引起的咽痛都是可以治的吧?半夏散及湯組成是桂枝、半夏、甘草,散及湯的意思是可做成散劑服用,也可以煎湯。一般情況下,除非做散備用,一般都煎湯。這個方子就有點治本的味道了,桂枝散風寒,半夏化痰,甘草解毒兼護中氣,標本兼治,合理合法,實踐中用起來效果也不錯。但方中的半夏是生半夏,現在很難找到,用制半夏效果就差強人意。本是少陰證,如果加點附子、干姜或附子、細辛,寓四逆湯和麻附辛湯之意于其中,則效果好多了。

少陰為心腎,但以腎為主,少陰之病以腎的元陰元陽虧損為因,但以陽虛為主要表現。腎屬水而內寓相火,腎之病,陽虛則邪從寒化。所以少陰病以寒證為多,邪犯太陰之脾,出現“腹滿而吐,時腹自痛,自利益甚”,如果病情自然深入,或誤下之,則會轉入少陰,出現“脈沉細、但欲寐,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自利而渴”的少陰寒證了。這里面又有幾種表現,如果說純是寒證,則用四逆湯,組成是生附子一枚,干姜1,5兩。甘草2兩 ,這里特別記上用量,是為與后面進行區別,因為后面同樣的藥味,變了數量,方名和作用就不一樣了,這是經方精準獨到之處。這個方看起來是去少陰寒氣,而實際結果是壯脾胃之陽氣的,當寒入少陰之時,脾腎俱寒,水谷不化則生機將絕,故回腎陽的同時要扶脾陽,回腎陽的目的也是扶脾陽,只有脾陽升固,才能運化水谷以復正氣。故四逆湯以附子啟水中之火以升陽,但附子之性走而不守,所以用干姜以守之,干姜性溫入脾,守而不走,能引附子之火于脾,加甘草健脾益氣,則中焦得健。脾屬中土,脾暖則四旁皆暖,脾復則能腐熟水谷以養全身,此即四逆湯之意也。如果巳有下利清谷等少陰證,但本應惡寒卻反不惡寒而身熱,甚至伴有咽喉痛等到熱證,這個就是陰盛格陽證了,如果還伴有面赤的癥狀,則是陰盛戴陽證。對陰盛格陽用通脈四逆湯,藥味與四逆湯一樣的,只附子大者一枚,比原來多了不少;干姜是三兩,比原來多了一倍,顯然是是病重藥也重了。對陰盛戴陽用白通湯,以四逆湯為甚礎但不要甘草了,干姜少些,只用一兩,加蔥白4莖,挾陽兼溝通陰陽。當然還更嚴重的陰陽格拒,如果這樣,就要在白通湯中加童便和豬膽汁來治。要說明的是,這個陰盛格陽的說法也有點不妥當,給人一種陰還很充足的假象,實際上這個陰盛是指寒盛,用寒盛枚陽可能準確些。

少陰寒證因腎陽虛衰,不能溫化水濕,致寒水凝結于肌肉骨節,形成身痛,手足痛、骨節痛,陽氣不升于上而背惡寒。這是由內寒引起的外寒,當用附子湯來對治,附子湯的組成是炮附子、獲苓、白術、白芍、人參。此方中附子用到兩枚,因全身都寒而痛了,附子少了不行,白芍促進血液回流,并有引藥入血,清理血中寒濕的作用,白術、獲苓除濕利尿并健脾,強土以制水;人參益氣養陰,作用可能是加強脾胃之氣,也可以是補肌體之虛,身體之痛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因陽虛不能化陰生津,而使肌體失養所引起的,用人參則能補益之。

腎主二便而主水,腎寒不能化水了,這些沒有氣化之水不能為身體吸納利用,是為水邪,水性流動,則會四處泛濫,犯胃則嘔、犯肺則咳、犯心則悸、犯頭則暈,在腹而滿、在四肢則腫、在胃腸則利、在膀胱則尿不利。這就是所謂的陽虛水泛之證,對證方劑是真武湯,組成是:炮附子、獲苓、白術、白芍、生姜。與附子湯差不多,只換人參為生姜而巳。附子湯是治陽虛而外有寒濕,真武湯是治陽虛而內有寒水。附子湯附子和白術比真武湯多一倍,因濕在外故;真武湯水在內,所以附子和白術少些,重點是利尿,故加生姜以肋之。臨床二者以真武湯用得多一些。

少陰篇還有一個方子,現在用得很多,但如果說是少陰證的方子,卻怎么看都不象,這個方子就是四逆散。《傷寒論》原文是: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甘草、枳實、柴胡、 芍藥,上四味各十分,,,,,,說它不象少陰證是不知它以上之證是如何 而來,這里的“少陰證 ,四逆   ”沒有提到“脈微細”,沒有提到“下利清谷,畏寒蜷臥,冷汗自出,四肢逆”,也沒有提到“但欲寐”,所以不是真陽衰微所造成的四肢厥冷,不是循經而傳來的少陰陽虛寒化證;少陰陰虛火旺之咽痛或心煩證不會有四逆,所以不是少陰熱化證;太、少兩感有寒熱之象,上面條文也沒有,所以也不是表里相傳的的太、少兩感證。以藥測證,四逆散四味藥中也沒有對治少陰病證的,柴胡為少陽證之主藥;枳實是理氣寬中的藥,入脾胃經;芍藥斂陰活血,入肝脾;甘草補脾益氣,何涉少陰?從方子的作用來看,更象是治少陽氣郁之方。少陽之氣循行全身,統調津血,協理三焦。氣郁之后,津血失常,三焦水道不利,出現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以上條文證是完全可能的。有沒有四逆的現象呢?少陽之氣循行甚廣,要郁滯到四肢厥逆,很難。臨床也少見。當今海外有一位經方臨床家叫倪海廈,他說四逆散證臨床看到的實際是膽石癥,病人手足冰涼,痛得直冒汗,四肢厥逆是膽結石堵到的,用四逆散加滑石、五倍子、海金砂、黃芩作基本方來治療。為少陽之四逆找到了一種說法,我也相信這種說法。仲景說的四逆散證之四逆是不是這種情況呢?不得而知,說四逆散是少陽方,于臨床也令人相信,因臨床使用,用四逆散加減也基本上是用來疏肝利膽的,是治療肝脾系統疾病的基本方劑。

厥陰即是至陰,它是人體的最后一經,如果厥陰病是循經傳從少陰發展而來的,那末說明了人體元氣的衰弱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經曰:“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是治肌肉,其次治經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病到少陰,巳多死證,如少陰未能止邪之傳入于厥陰者,預后不良。如肝硬化、肝癌之類,甚難救治,糖尿病之后期也是這種類型。因為人體元陰元陽己虛,病邪巳盛,回轉無力 。

如果厥陰病不是在少陽真陽衰微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厥陰元氣尚存,厥陰經、厥陰臟直接感受了外寒,則另當別論。厥陰者至陰,陰之極則陽生,厥陰之臟為肝,屬木,木主生發,它是人體元氣生發之處,腎藏精而屬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為人體提供動力之源,意思是腎藏的精氣和能量要化生為血,藏之于肝(肝藏血)中,再轉化為風(動力)與火(相火即熱能)周行全身,肝腎是人體能量最集中的地方,不易受邪,但如果人被疾病困擾,消耗過大,或外感傷寒后被誤汗、誤下,就會使肝腎虛衰,抗邪力量減弱。再感傷寒就容易被病邪侵入了。病的輕重要看正邪之間的力量對比,若正氣未敗,再及時輔之于藥物扶正去邪,則預后尚佳。當寒邪從外而入,人體元陽之氣節節敗退,會出現“手足逆寒,脈細欲絕”及“干嘔、吐涎沫、頭痛”等寒證,寒過太陰和少陰時,也有理中湯和四逆湯等證。及至厥陰巳無處可退,元氣如彈簧,壓縮到極點,必將反彈,“郁極乃發,相火暴發,陽氣來復”,如果陽復而陰寒邪氣退卻了,人體出現了陰陽和調,病就可以自愈,所以厥陰證有自愈證;如果“相火爆發,陽復太過,陽盛則熱”,這就出現了熱證。熱傷于上有喉痹、喉痛、白虎湯證;熱傷于下有大便膿血證;熱泛溢皮膚,有身發膿癰證。厥陰病處于正邪對峙之時,體內氣血運行不暢,升降失調,故寒熱不能相和,水火不能相濟,火不能下濟而溫寒水,寒格于下;水不能上濟以制火,熱壅于上。于中則寒熱往來,或煩或滿,或吐或利,脾胃失司。厥陰病之正衰正復,邪進邪退之時,所過之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皆會出現相應癥狀,應于所現之臟癥,證施治,并無定法。

病至厥陰會出現如此之多的變化,癥狀百出,于本篇我們需要記住幾個方子。

一是烏梅丸。這個方子在本篇是治蛔厥的,寒入厥陰,如果四肢厥冷,心中煩燥無片刻安靜,那是臟厥,真陽衰弱,基本沒得救了。如果一時躁一時安靜,有蛔蟲聞食而動或吐出來,這個是蛔厥,不是臟厥,還有得救,用烏梅湯主之,蛔蟲有喜溫避寒的特性,現在厥陰內寓相火 ,受寒之束,郁而上沖,出現了上熱,而陰寒未消,寒性趨下,則體內仍有下寒,蛔蟲本寄生小腸,今小腸熱不足,則離開小腸,趨上避寒就溫,跑到胃的時候,遇食之熱氣就會上行給吐出來,所以“吐蛔”這個癥狀本身就是“上熱下寒”的表現。烏梅丸又可以治久痢,本篇沒說久痢的原因,但可以度之:久痢傷陰,用厥陰之方,說明巳傷到腎之元陰元陽,再傷到肝陰,其肝腎之陽必衰而下寒,寒格于下,則膽胃之熱不降,必有上熱。與厥陰之寒熱錯雜病機相符,所以亦用烏梅丸治之。烏梅丸的組成部分是:烏梅、細辛、干姜、黃連、當歸、附子、蜀椒、桂枝、人參、黃柏。制成蜜丸而服,做工比較復雜,現代人怕麻煩,就用湯劑,也有效,效果相差多少不知道。這個方子以烏梅為君,肝木相火躁動,借烏梅之酸斂以安之,蛔蟲得酸亦靜;因有下寒或寒厥,所以要用附子、干姜回陽;用桂枝、細辛、川椒通陽并散郁,因有烏梅之制,所以能用大隊陽燥之品回陽散寒而不怕肝中相火躁動;況有黃連、黃柏、清降上焦之熱,引火下潛;因慮肝血虛寒不足故用當歸、脾胃氣虛故用人參,此即烏梅丸制方之理,依此理,寒氣深伏而有上熱下寒之證者,皆可用此方。但見諸方劑學多將此方列為驅蟲之劑,將此方之大用埋沒,實為可嘆!此方黃連用量特重,是它藥的二、三倍,我思之以為,一是制附桂等藥之辛燥,二是收斂諸藥辛熱之力以厚腸胃,其治久痢之功特宏。其于此乎?

二是當歸四逆湯。本方的條文是“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厥寒是厥陰的特點,脈細欲絕是血虛的表現,血虛加寒,則血液不能達到四末,所以四肢不溫,血虛的另一個結果會造成心衰,心臟動力不足,所以要補血、通經、祛寒、強心。用當歸四逆湯,其組成是:當歸、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細辛、通草。這是桂枝湯加當歸、細辛、通草,桂枝湯溫經和血,調和營衛,加當歸生血補之、細辛溫之、通草通之。使血盛而達四稍,寒厥得解。這個方子是治凍瘡的特效方,另外可用于治疝氣,引申而言,一切血虛引起的四肢失養、疼痛、風濕等可用此方加減。如果是當歸四逆湯證,又胃中有寒,比如呈現嘔吐、頭痛等證,就可在當歸四逆湯的基礎上加吳株萸和生姜,名叫當歸四逆吳株萸生姜湯。

三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組成就是名稱上的那幾味藥,這個方子所對應的證是:本來下面有寒,寒格于中,有吐的癥狀,醫者又再給吃吐、下的藥,寒格更盛,胃熱積聚不能下而上泛,故不能食,入口即吐,所以用干姜驅寒,人參補氣生津,和胃降氣;黃芩黃連清胃熱。這個方子很簡單,但寒熱并用,攻補兼施行,是治療上熱下寒的基礎方。瀉心湯,烏梅丸都離不開它。

四是白頭翁湯。這個方子治熱利下重,同時可能伴有大便膿血、腹中疼痛、渴飲飲水等證。前面說了,厥陰證先有厥逆,相火郁積而發,而會陽氣來復,但如果說陽復過盛,就會化熱,熱傳于下,就會出現熱利;下重是因有濕粘滯難下。濕熱下注過盛傷及腸道血脈,會便膿血;濕熱蘊大腸而下利,津不化生于上,故口渴欲飲水。此際,就要用白頭翁來治,其組成是: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白頭翁清濕熱而止腹痛,治熱利是它的專項,估計它還有把藥力引到直腸的作用;黃連、黃柏清熱燥濕,治療熱利也很重要;秦皮苦寒入肝,有清濕熱、涼血和止澀的功效。四味藥結合起來就可把熱利解決了。從四味藥的功能來說,都是清熱除濕之類,作用在治標。所以然該方之用不止限于治厥陰熱利,只要是大腸濕熱、大便膿血,有里急后重之證的都可用之。

(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二講:六經傳變人體修補爬格隔山打牛大法
[轉載]嶺南名醫錄——專訪中醫藥大學傷寒論教研室主任李賽美教授
中醫“舒肝和血法”治療早泄的臨床應用與思考
中醫臨證經方論壇記錄(5)四逆散,摧毀有形之邪痰,使無形之邪隨柴胡外出
2019-08-15
經方合用愈頑疾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新郑市| 南丰县| 疏附县| 新巴尔虎左旗| 璧山县| 通江县| 时尚| 莲花县| 田东县| 凤翔县| 临夏县| 任丘市| 东辽县| 桃源县| 通海县| 维西| 永安市| 永丰县| 南和县| 夏河县| 苗栗县| 牟定县| 武汉市| 赤水市| 新源县| 乐都县| 伊金霍洛旗| 沾化县| 齐河县| 扶余县| 安国市| 芦溪县| 吉水县| 大庆市| 土默特右旗| 崇礼县| 嘉兴市| 沈丘县| 柳江县| 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