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頻頻闖入我們的生活,讓人生畏。而這類疾病并沒有太明確的病因,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成了預防這類疾病的關鍵。
毫無疑問,多運動有益身體健康,而行走自古就有“百練之祖”之稱,是最簡單的健身方法,怎樣行走更健康呢?
有一種行走方式是最方便、最實用、最有效的,那就是:
健步走簡單易學、成本低,幾乎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且安全性相對較高,很適合中老年朋友。
健步走:
遠離三高、心血管病最好的運動
長期進行健步走等有氧運動,能夠增強心臟跳動輸送血液的能力,并充分鍛煉肺功能。
健步走能促進血液循環,運動會消耗多余脂肪,并降低血脂,維持血管彈性,這些均有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
下肢肌肉力量增強,能提升關節穩定性。運動時,肌肉收縮的刺激,也具有緩解骨骼疼痛,減少骨質流失的作用。
健步走還能改善人的精神狀態,緩解精神壓力。
同時,合理的運動,對幫助控制三高、改善脂肪肝等,也是有極大幫助的。
當然,健步走是講究方法的,一味“傻走”,可能反而會造成損傷。
外八字或內八字,這樣走路,膝蓋與腳尖不在同一方向,增加了膝關節處軟骨和韌帶的壓力,會提升受傷風險。建議調整姿勢。
扣肩駝背走,身體過度前傾,容易造成頸部疼痛、背部肌肉僵硬。相反,挺著肚子走,會加大髖部、膝部、踝關節的作用力,容易導致髖膝踝損傷。
拖著地走,則容易造成關節、肌肉、足弓的勞損,還容易給人邋遢的感覺。
健步走的正確姿勢
走掉三高、走掉骨質疏松
健步走與普通散步最大的區別
這是一種需注意運動強度、姿勢、步伐等的行走,它的運動強度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間,十分適合中老年朋友。
正確的健步走姿勢,是保證運動效果和避免損傷的第一要素。正確的行走方法是這樣的:
1、步態
從步行的姿態講,要求上體姿勢基本是正直的,眼看前方,頸部肌肉放松。
2、擺動雙臂
健步走的時候手臂需前后擺起來,并盡量緊貼身體兩側。肘關節自然彎曲,以肩關節為軸前后擺臂,幅度可以比日常走路大一些。
3、步子不要太大
以這種步態走路時腳掌的緩沖力變差,容易增加關節損傷風險。對膝關節本身就有疾患的朋友來說,則可能加重損傷。腳尖沖前,不要過度內八或外八。
4、慢慢停下來
最后的 5~10 分鐘不要突然停止運動,而應逐漸地減慢速度,讓心跳逐漸恢復到平靜狀態。
那么,具體每天可以走多少步呢?答案是6000步,盡管很多人已經知道,但是很多人本就患有慢性病,感覺6000步有點多,怎么辦?
拆開做就行。
如果體能偏弱,完全可以把 6 000 步的運動量,分成早上 2 000 步、中午 2 000 步和晚上 2 000 步。